快好知 kuaihz

文言文教案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推荐度:

文言文教案

推荐度:

文言文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精选文言文教案模板锦集10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文言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需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安排同学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同学,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同学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同学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同学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学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同学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同学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 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身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 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 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同学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同学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 “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同学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同学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同学讲述,老师结合同学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身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学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同学对照注释,自身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效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争辩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同学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同学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同学回答引导同学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同学肯定两小儿敢于讪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扮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准备)

6、向同学优秀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同学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课文。

2、归纳“所以、师、于、则、传、从、也、夫”等词的义项。

3、培养学生的背诵激情。

教学步骤:

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发现疑难,课堂上提出,师生共同研讨。

如下为学生课堂上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准备好。

1、解题: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论说文范畴,一般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师”是本文要着重论述的论题。“师说”,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是他35岁时在长安当国子监四门博士时写的。文章针对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痛加针砭。着重阐明教师的作用和从事应采取的态度,有破有立,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本文是韩愈文集中的名篇之一。柳宗元“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生三岁而孤,靠兄嫂抚养长大。幼年好学不倦,到十七八岁,学问已有相当扎实的基础。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登上仕途。以后历任地方上和中央的一些官职,其间有两次因上疏皇帝提意见,被贬官,第二次差一点儿被处死。最后官至吏部侍郎(相当于副部长),故亦称韩吏部。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韩愈、韩退之、韩昌黎、韩吏部、韩文公是同一人的许多异称。

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他的重要功绩,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西汉的优美散文传统,坚决摒弃南北朝以来只讲究文章形式,不重文章内容,矫揉造作,华而不实的文风,并提出要创造性地学习古文,反对模仿因袭,人云亦云。(观点“师其意不师其辞”、“唯陈言之务去”、“唯古文必己出”、“文从字顺”)他不仅是古文运动的领袖,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传诵的优秀散文。他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所以后人称他的文章为潮水一般(韩潮)。他的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当时和后代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

初中课本选了他的《马说》一文,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

3、词的多义现象

⑴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的缘故”

b、表凭借或目的。“用来……的”“……的凭借”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③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④此世所以不传也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⑵师a、二千五百人为一师,泛指军队。例:齐师伐我。《左传》

b、老师c、效法、学习d、乐官、乐师

⑶也a、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或肯定。b、句末语气词,与“何”等词相应,表示疑问语气。c、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d、副词。也(后起意义)

⑷于a、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时间和对象,可以翻译为“在”“向”“到”“从”“对于”等。b、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c、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⑸其a、人称代词。第一人称:自己第三人称b、指示代词c、句中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

⑹传a、客舍b、传记。c、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d、传递e、传达、传授f、流传

⑺之a、到……去。b、第三人称代词。c、助词。相当于“的”d、放在句子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文章的思和路结构: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结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3.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

4.鉴赏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作方法以及下定义、举例子、引用等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积累并掌握“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诵读赏析,点拨讨论;强化背诵,知识巩固。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并掌握第一段、第三段、第四段中重点实词如“传”“师”“从”等多义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培养大家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诵读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大家对文言文的语感;了解关于韩愈的基本文学常识

3、理解并批判吸收本文所论述的老师的定义、作用、必要性、以及从师的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虚心求教的良好品德。

二、走进作者

韩愈,字 退之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 韩昌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 古文运动 ”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宋八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三、 出示自读指导(一)

请慢慢地朗读课文,如有生字词,可向同学请教,也可举手向老师提出,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能正确的朗读。

四、强调诵读指导

1、非吾所谓 传其道 解其惑者也 。

2、夫 庸知 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

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 久矣!

五、出示自读指导(二)

仔细默读课文第一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如果碰到不明白的,就同桌互相讨论或做上记号,五分钟后,我们提出这些问题,一起来解决。

六、词句疏通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七、出示自读指导(三)

思考:学完这段文字,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1、老师的必要性

2、老师的定义

3、择师的标准

八、出示自读指导(四)

仔细默读课文第三、第四段,对照投影疏通文句,碰到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也可以举手问老师,五分钟后,我们把还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疏通文句: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九、出示自读指导(五)

同桌互相讨论第三、第四两段,思考一下:

1、圣人是如何对待“从师”这个问题的?

2、作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的?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三分钟后,比一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十、出示课堂训练

请拿出作业本,按要求做下面投影上的题目,下课后马上上交

一、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1、老师的定义是————————————

2、择师的标准是————————————

3、《劝学》中荀子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也说了同样意思的话:——————————————————————————

二、解释下列蓝色字体的词语并翻译划线的句子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文言文教案 篇4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⑴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⑵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⑶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

(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

(1)字词正音 :

湓 pén( 江名 ) 贾 g ǔ ( 商人 ) 思 sì( 名词,思绪 ) 嘈 cáo( 声音粗重 )

舫 f ǎ ng( 船 ) 虾蟆 hámó 钿 dià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ì(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ōuyā(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āozhā( 象声词,声音细碎 )

(2)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3)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4)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5) 理清诗歌思路

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

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

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

3 、教师小结。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景”

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

2 、品“声”

(1)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

(2)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①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

(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

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

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

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③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

3 、悟“情”

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

(1)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

(2)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

(3)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

(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

4 、识“知音”

(1)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

(2)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

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

(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

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研读现代汉语语法从而了解古代汉语语法。

教学设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语法知识相当薄弱,有必要详细讲述,使他们迅速理解文言文语言现象。选取初中文言课文的句子,通过学习旧知获得新知,温故知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的词法和句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有一定习惯,后人总结规律,便形成语法。文言中所谓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是相对于翻译成的现代汉语而言。

二、查《现代汉语词典》,明确概念。页码如下:

名词886 动词301 形容词141 数词1176 量词792 代词240

副词397 介词650 连词782 助词1644 叹词1225 主语1643

谓语1316 宾语87 定语298 状语1656 补语101

三、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下面的句子:

年少的我一直做着美丽的梦

明确:

1、单句成分位置关系

主 状 谓 宾

主语在谓语之前

状语在谓语之前

宾语在谓语之后

定语在主语或宾语之前。

2、各个句子成分由什么词充当

主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谓语:动词,形容词

宾语: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

状语:副词,介宾短语

四、短语:

大于词,小于句。任何句子不加标点即为短语。

A名词短语:以名词为主体、中心,整体上具有名词性,语法作用大致与名词相同。可作主语宾语。

1、并列关系

用“和、跟、同、与、及、以及、或”连接

例如:工人农民 城市和乡村、

2、偏正关系

名词和定语组成,修饰语+中心语。定语是修饰语,名词叫中心语。

例如:壮丽山河

3、方位短语(上下左右中东西南北前后)

例如:黑板上

4、“的”字短语

例如:吃的、喝的、我们班的

5、复指短语

例如:司机老王

B动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调查研究

2、偏正式(状语+动词)

例如:立即动身

3、动宾式:

例如:挖地道

4、动补式

例如:变得更美丽

5、连动式

例如:开门进屋打开本讲课

6、兼语式

例如:请你参加(“你” 是“请”的宾语,“参加”的主语,一兼二职,兼语

C、形容词短语:能充当任何成分。

1、并列式

例如:坚韧和刚强

2、偏正式

例如:非常生动

3、形补:漂亮极了

D、主谓短语

例如:春天来了

E、介宾短语

介词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或代词构成。表方向,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对象等。一般充当状语或补语。

例如:我们坐在高高的土堆旁边(补语)

我们在高高的`土堆旁边坐着(状语)

F、固定短语

包括:主要是成语

二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过程:

一、展示例子,思考

在现代汉语中,

1、名词能否做谓语?一般是由动词充当。

2、名词能否做状语?一般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3、形容词动词能否做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充当

4、不及物动词能否带宾语?一般是由及物动词充当

请看例句:二月草已

请分析成分。空处应是谓语,必由动词充当。空处是“芽”,今天看,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发芽。

明确:处在这个位置上,得有这个词性。语言环境决定词性。

二、明确几个规则:

1、分析句子成分可判断词类活用。

2、名、形、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具备了使动、意动的条件。

3、名词直接作状语,翻译为介宾短语。

4、意动用法译为“认为······怎么样”“以······为”“把······当作”

三、活用原因

古代汉语实词不丰富,句法不严格,分工不细,不明。

思考下面的句子,看那些词性变化了,为什么?

1、名词活用

(1)活用为动词

例如:左右欲刃相如

一狼洞其中

天雨墙坏

(2)活用为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君将哀而生之乎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活用为意动词(意动用法)

例如:稍稍宾客其父

(4)直接作状语

例如:操军破,必北还

2、动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惧有伏焉

(2)活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3、形容词活用:

(1)用作名词

例如:采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

(2)用作动词

例如:素善留候张良

(3)用作使动词(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4、数词为动词

例如:与臣而将四矣

四、回顾

(1)词性由于环境而临时改变。因为词在某个成分的位置上而变。词义随之而变。

(2)翻译是关键。多读多见就好了。

三课时

教学内容: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教学过程:

一、今天的句子,一般是“主+状+谓+宾”

古代的句子,主语可在谓语后,宾语可在谓语前,状语可在谓语后,定语可在主语宾语后。相对今天而言,其语序十分特殊,所以称为特殊句式。正确翻译后可判断特殊句式。

二、形象展示。做六个模具,在“名标”上分别写六个成分,比较古今句子成分的位置关系。

请出六们贵宾(佳宾)就座。四大家领导:

主 状 谓 宾

县委 政府 人大 政协

三、按类型分析

1、判断句

古代汉语中,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现代汉语中,以判断词“是”作谓语。

(1)……者……也(2)者也

(3)……,……也(4)乃、为、即(5)“是”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吴广,阳夏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

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句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4、主谓倒装

主语在谓语的后面。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你不聪明,太厉害了!

5、定语后置

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例如:居庙堂之高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

6、介宾短语后置

翻译后可以发现,在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是状语,在谓语之前。而在古代汉语中是补语,在谓语之后。

例如:投之以骨

以骨投之

用骨头扔给狼

文言文教案 篇6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 分析中考说明文言文阅读要求,让学生了解考点。

2. 以中考考点为纲,带领学生复习两课要点。

过程和方法:1、以四个板块为线,通过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对两课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2、明确文言文复习思路,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古代明君贤臣为了国家大事敢于进谏、从谏如流的精神,激发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复习整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依据考点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问答法、练习法、表格整理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同学们已经复习了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四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板书: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明确考点和课堂环节

文言文考点:文学常识、名句默写、实词虚词、节奏断句、语句翻译和内容理解。

教学环节:背默板块——译释板块——整理板块——理解板块

三、背默板块

1.合上课本,齐答:《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邹忌诺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

2.表格比较记忆: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春秋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战国时期

3.学生背诵《曹刿论战》。

4.布置课下检查《邹忌讽齐王纳谏》。

5.当堂默写课内名句。

3.核对答案,订正错别字。

四、译释板块

1.指导翻译释词的方法。

2.示范释译词句。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练习翻译。

○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五、整理板块

1.整理课内通假字。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3. 动手整理课内古今异义词。

4. 一词多义词整理复习。

六、理解板块

提出两课内容中重点问题,学生思考口答。如果有难度,可以展开讨论。

(1)《曹刿论战》一文的文眼是“远谋”二字,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里呢?

(2)曹刿入见,问“何以战”,鲁庄公摆出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最后一条,原因是什么?

(3)邹忌劝谏齐威王的策略,高明在何处?

七、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了文言文《曹刿论战》和《邹忌讽齐王纳谏》,围绕中考考点,我们以四个板块复习了文学常识、课文背默、实词用法、文句翻译和内容分析。文言语句节奏的划分,重点虚词用法归纳,我们将在第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时进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复习任务还要请各位同学课下完成,请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的复习方法,课下有步骤地复习,力争让第一轮复习落到实处,夯实基础,减少中考中文言古诗部分丢分现象。

八、作业

1.以表格形式整理本册八课文言文中的"17个通假字。

2.记忆复习一词多义表格中涉及这两课的32个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以四个板块的步骤复习《愚公移山》。

九、板书设计

复习内容 《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 释词原则 词不离句 句不离篇

课堂板块 一、背诵默写 二、解释翻译 翻译原则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三、归纳整理 四、内容理解 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书 名 作 者 体 例 别 名 记事年代

《左传》 (相传)左丘明 编年体 《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 战国时期

《战国策》 刘向 国别体 《国策》 春秋时期

实词 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 一词多义

通 假 读 音 词 义 例 句 出 处

徧 遍

biàn 遍及,普遍。 小惠未徧 《曹刿论战》

十、课后反思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探讨认识从师的重要意义。

2、 领会课文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掌握重要字词及文言现象,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4、 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学习过荀子《劝学》,明确了学习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人们的修养与学问可以得到提高,人们的素质可以得到改变。那么,学习的最佳途径是什么呢?是自学,或是从师学习?答案应该是不言自明的,但是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写作背景)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重视家传,。在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虽然推行科举制度,但耻于从师的风气却很盛行,上层士大夫之族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他们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由魏晋世以下,不益不事师。进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千古佳文。

在这著名的《师说》,作者借为文送学生李蟠来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师说》即说说从师的道理。

(作者)说起韩愈,我们应该不陌生,请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他的有关资料。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文公,昌黎先生。

韩愈是与古文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他和柳宗元一起大力提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该象先秦散文一样言之有物,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只求形式而内容贫乏的骈俪文;语言要新颖,言贵创新,词必己出。二人不论在理论上或是在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进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并身体力行,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散文的基础。因此二人影响巨大,韩愈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齐读,思考: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

四、复读课文

1、研读课文第一段

方法:(1)教师范读课文。

(2)注意理解下列问题。

哪句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中心论点?首句:推出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托古言事,乃针对当时士大夫以从师为耻而说的,更增加力度。

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2、理解本段中的古今异义词语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

所以 古:用来的 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

从而 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

3、词语活用

吾师道也 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

5、 讨论:

我们今天所说的.自学成才是不是与韩愈说的必有师

相矛盾?韩愈所说的道指什么?我们今天要以什么为师?

6、总结本段

总说老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指出择师的

原则,推出无贵无贱,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

7、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提名背诵。

2、提问个别字词。

二、研读第二段

1、指导朗读。

指导正确断句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也

2、词句辨析

师道者不传也久矣 (从师的道德风尚)

吾师道也 (学习道理)

师道之不复 (从师的道德风尚 )

惑而不从师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师道之不复 (从师)

不耻相师 (学习)

3、古今异义词辨析

众人 古:一般的人众人 今:许多人

小学 古: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初等教育的学校

4、重点句子解释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提宾的标志)

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5、 读本段。思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第一层: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的道指风尚;句中两个也,表示停顿。为什么韩愈要这么说?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的?

第二层:针对时弊,从三方面对比,剖析不从师的症结。

先以今之众人与古之圣人作对比:作者在这组纵向比较中用反诘句点出不从师的结果。再以为子择师与其身则耻师作对比:作者在这组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直接的否定。 最后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作对比:作者在这组横向比较中,对不从师的言行加以描述,并发出带有讽刺语气的强烈感慨。

本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6、 讨论:《劝学》中有一句与本段中圣人、愚人的论述相仿,是哪一句?你认为句读之师与传道之师有何区别?你认为韩愈对君子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看法是否符合现代观点?

7、 教师总结,学生背诵本段。

三、作业:背诵当堂所学的内容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1、背诵 2、字词

二、分析第三、四段

(一)第三段

1、指导朗读

2、自译:师,不必 古指不一定今指不需要

3、简析:列举孔子为例,进一步论证从师的重要性

孔子为例的好处:一石三鸟,典型精当

1) 阐明了从师的意义;2)也说明了从师的3)与古之学者和古之圣人圣益圣等呼

(二)第四段

虽为附记性质,但是紧扣中心。作者赞扬李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三)问题探讨:

李蟠好的是什么样的古文?他不愿被什么样的时所束缚?

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

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

三、分析论证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

正面阐述(必要性、原则)反面阐述(对比)

例证:孔子 附记:赞扬

四、体会语言:整散结合 顶真手法

五、作业:背诵全文;积累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五十岁时向师襄学琴,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的故事,表现了孔子虚心好学、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文章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形象鲜明,以孔子学琴为主线展开故事,凸显孔子顽强进取、追求卓越的艺术形象。全文既有对孔子学琴的正面描写,又有从师襄的眼睛看孔子学琴的侧面描写,还有师襄神态的不断变化。课文先描述师襄对孔子学琴的表现不解,再写师襄看到孔子弹琴后的诚恳评价与肯定,接着写师襄愉悦地欣赏孔子弹琴,最后写师襄惊异于孔子琴艺的高超,由衷地佩服孔子。通过师襄对孔子学琴过程的看、问、听、赏的动作与语言的描写,读者感受到孔子刻苦练习,技艺不断提高,达到炉火纯青境界的过程。

全文线索明晰,层次清楚。按照时间的顺序,写了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即学会曲谱——掌握技巧——弹出思想——曲中识人,情节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使故事既连贯又紧凑。让读者在阅读故事中感受到孔子孜孜以求的学习态度与进取的精神,从而产生深深的敬意,受到感染与教育。

围绕课文的主要情节,课文配有一幅插图,表现的是孔子专心弹琴,师襄陶醉于琴声之中的情景。观看插图,有助于学生把握重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辅导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搜集并选择、整理有关孔子的资料,扫除阅读障碍,逐步养成运用工具书及背景资料进行独立阅读的习惯。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尝试归纳默读的方法,交流默读的经验,提高默读的效率。在默读中理清文章思路,体会文章中重点词语的意义及作用,达到读懂课文的目的。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孔子刻苦学习的态度及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从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4、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学习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孔子刻苦练习,琴艺逐步达到最高境界的过程。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孔子的故事、言辞等资料。

教师制作介绍孔子生平、思想成就、历史地位、国际影响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成果。

(1)读生字。

(2)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学习第1自然段,初步了解孔子

1、默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了解了什么,从中感悟到什么。

学情预设:

(1)学生可以从课文中获得信息,在大家的补充中可以全面把握内容,但对关键词语的作用难以体会,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学生注意"为什么这样写"的问题,感受写作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到的信息有:课文概括地介绍孔子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还是音乐的行家,多才多艺;孔子对古代的乐器样样都会,尤其弹一手好琴;从不自满,还拜师学艺,表现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2、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3、探讨问题:"尤其"什么意思?去掉这个词行不行?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句呢?这个词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尤其"表示更进一步的意思。去掉这个词,句子就不通了。作者强调并引用这个词,目的是突出了"弹得一手好琴"这句话。这个词在文章中的作用是:它不仅说明孔子琴弹得好,而且彰显孔子从不自满、虚心好学的精神,还起到引出下文、照应题目、贯通文意的作用。这句话中"弹得一手好琴"与下文"怎样练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文章内容真实可信。)

三、深入学习,品味感悟

1、默读"孔子学琴"的`部分。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归纳出孔子学琴的几个阶段。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出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

(1)"一晃十天过去了"——孔子学会了曲谱;

(2)"过了几天"——孔子掌握了弹奏的技巧;

(3)"又过了些时候"——孔子领会了音乐的精神,弹出了感情;

(4)"不知又过了多少天"——孔子从音乐中知道了作者。

2、朗读课文,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收获。

(1)交流孔子学琴的四个阶段的划分结果。

(2)结合自己的音乐常识以及学习音乐的实践思考:这四个阶段的内容、难度有什么不同?孔子依次达到的目的说明了什么?从这四个阶段中,你体会出什么?(第一阶段是学会曲谱,第二阶段掌握技巧,第三阶段是弹出感情、感动别人,第四阶段是曲中识人。这四个阶段难度越来越大,我们从中体会出孔子学而不厌、精益求精的学习态度。)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孔子是怎样不断追求,逐步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3、边读书边标注,练习使用记录符号,并且要把自己的体会用简洁的词语标注在书上的空白处。可依次思考以下问题:

(1)找出描写孔子学琴的句子。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了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2)找出孔子说的话。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体会到孔子什么优秀品质?

(3)找出师襄看孔子弹琴时神情的变化以及对孔子琴艺的四次评价。思考:从这些词语中你理解了什么?这些侧面描写表现了孔子是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孔子是怎样弹琴的?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知道的?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出什么?

6、师生交流。

在学生的交流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说出找到的词语、句子,而且要说出词语、句子的意思,并且说出从这些词语或句子中体会到什么?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孔子的名言,不理解的字查字典: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

有朋友远方来,不亦说乎?

四、质疑、释疑。

1、周文王何许人?

周文王姬昌是西周的奠定者。姓姬,名昌。姬昌是在其父季历死后担任周族首领的。他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勤于政事,兢兢业业地治理国家。他以仁德为本,宽厚待人,保持质朴的美德,深得人心。这样,周族逐渐兴盛起来。为了使自己更有实力,他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一大批仁人志士前来投奔。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姜尚,即姜子牙。姬昌在位时,商王朝还十分强大,所以,他在表面上仍臣服于商,但暗中加紧发展经济扩充军队。纣王听了崇侯虎的告发,把他抓了起来,关在羑里。他镇定自若,潜心研究八卦,创制了《周易》,后在臣子的营救下,被释放回到了周。这时,他的决心已下,一定要攻灭商朝,报仇雪耻。他整顿内部,认真做了准备工作。为了扩大政治影响,他不断对外用兵。姬昌晚年时,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攻灭商朝奠定了基础。

周文王体恤百姓、胸怀博大、任人唯贤等品质被后人颂扬。

2、"炉火纯青"的本意是道家炼丹时的火候,有什么故事或典故吗?

老师讲述《炉火纯青》的成语故事。

五、指导书写。

一、写生字词,把字写正确、规范:

1、"抑"字容易写错,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右边不要多一横或多一点。比较"印"与"卬"的不同,要把字写正确。"抑"字要注意结构特点,左高右低,左窄右宽。

2、"倦""纯""溢"这三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搭配,左右两边的笔画既有谦让又有穿插,使字成为一体。"倦""溢"两个字点画比较多,要注意点的方向以及摆放的位置,努力把字写得左右匀称、字形饱满。

六、限时作业。

辨一辨,再组词:

抑()纯()倦()溢()浸()谱()

迎()吨()卷()益()侵()普()

板书设计

孔子学琴

学会曲谱——→练习技巧——→领会内容——→体会作者——→炉火纯青

文言文教案 篇9

总体设想:构建高起点、高效率的复习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复习、归纳、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文言文阅读的考查重点。

2、讨论归纳理解文意和解答题目的方法。

3、运用一定的解题方法完成阅读题,提高阅读解答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解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例寻法,运用方法,提高自主复习的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堂讲义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发放一份复习讲义,列出本课复习中涉及的课外文言文选段,要求学生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阅读熟悉选文材料的大意,划出不太理解的地方,作一些交流。

二、明确重点,导入新课。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中考试卷的必考题型,分数比重大,历年来失分率都很高。尤其是近两年阅读文章选自课外,让许多同学望而却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文言文阅读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三、明确选文特征。

文言文阅读的选文都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选取课外的浅显文言文,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一是篇幅较短 ,二是突出教育性 。)

四、回顾命题特点。

文言文阅读常考哪几种题型?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归纳:1、词语解释。2、句子的`翻译。3、文意的理解和内容的分析评价。除此以外划分文句的朗读节奏,设置情境迁移拓展也有可能进入09中考试卷。)

五、探究如何理解文意。

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读通选文内容,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有没有一些解读文言文的方法?(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补充:1、抓住标题,窥探全文。2、结合注释,大致读懂。3、联系课内,揣摩推测。4、浏览题目,帮助解读。)

就以上四点举08泰州中考试卷文言文阅读选段《钱若水为同州推官》作示例指导。

师小结:理解文意应着眼于全篇大意,不强求字字明晰,句句通晓。

六、探究如何解答题目。

1) 词语解释的解答。

举08徐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明史张溥传>选段 》词语解释题:(1)日沃汤数次 (2)俄顷立就

学生思考解答,说明答题依据。教师引导归纳:课内寻根 依文定意

2) 句子翻译的解答。

举08泰州中考卷文言文阅读《钱若水为同州推官》翻译题:(1)若水独疑之,留其狱,数日不决。 (2)其人趋诣若水厅事,若水闭门拒之。

A、学生试译。

B、从学生的翻译不足之处中引导归纳:重点词语 特别关照

C、补充文言句子翻译五法(详见讲义)。

D、出示翻译句子的简易口诀:句不离段,词不离句。难解句子,前后联系。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考查全句。领会语气,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尽量直译。(教师作简洁说明指导,学生齐读。)

3)内容理解分析的解答。

举《沈约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翻译)回答。

举08徐州卷《张溥传》材料为例,探讨归纳解答方法二:抓住关键词句,组织语言回答。

七、实战演练。

学生运用本课所学方法,完成选文《太宗止盗》的阅读理解题。当堂交流。

八、课堂总结

文言阅读虽有法,但不可生搬硬套。课外文章的解读,功在课内,同学们要多读

多背课内文章, 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文言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

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

2、掌握翻译的要求

教学过程:

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

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

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

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

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

(2)冤哉,亨也!

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何不试之以足?

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3.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宁信度,无自信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例:沛公安在?

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三、翻译课内语句.

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  文言文词条  教案  教案词条  文言文教案词条  
教案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

第一次抱母亲教案推荐度:第一次抱母亲教案推荐度:第一次抱母亲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第一次抱母亲教案范文集合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展开)

教案教案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案

认识东南西北方向的教案推荐度:相关推荐认识东南西北方向教案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案要怎么写...(展开)

教案教案

 比较大小的教案

数学课《比大小》教案设计推荐度:小班数学比较长短教案推荐度:比较火的文案推荐度:运气比较旺的网名推荐度:比较有诗意的网名女生推荐度:相关推荐比较大小的教案14篇...(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