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白鹅》教案
推荐度:
上册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案
推荐度:
四年级上册语文《女娲补天 》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 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字,认识多音字“悄”。正确读写“盲童 浓郁 穿梭 流畅 引导 悄然 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清香袅袅”等词语。
2 理解“流连 穿梭 一瞬间 清香袅袅”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认识生字,规范书写。从整体上感知课文。
一 导入新课:
二 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小组内交流。
1 根据音节读准生字,正确认读以下词语。
盲童 浓郁 穿梭 流畅 引导 悄然 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清香袅袅
2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词语。
流连 穿梭 一瞬间 清香袅袅
我还理解的词语有:
3 认真书写田字格中的生字,把难写的多写几遍。
三 集体交流:
1 检查生词认读:
盲童 浓郁 穿梭 流畅 引导 悄然 灵性 经历 瞬间 扑闪 概念
弧线 飞翔 权利 缤纷 花繁叶茂 磕磕绊绊 多姿多彩 清香袅袅
悄然合拢
2 交流生词的理解。
3 书写指导:
提出难写的生字,重点指导:梭 磕 瞬
4 课文朗读:
指名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5 整体感知课文。
说说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四 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体味“流连、穿梭、流畅、悄然、神奇的灵性、张望、飞翔、多姿多彩”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4、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是课文理解的重点,也是课文的难点。
教学准备
1从生活中、网络中去寻找盲人的生活,体会盲童的内心世界
2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了解海伦凯乐的生活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己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13观潮
远潮来前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潮来时
近潮过后有声有色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一、复习
1、抽读字母卡
2、谁能在四线格里写出i、u、ü
二、学习i、u、ü的四声
1、认识i的四声:īíǐì
(1)教师出示i,请学生读。
(2)观察:它们和i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
教师讲解i的标调原则:标调时,要省去上面的点。
(3)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同桌练读
(4)i的四声组词练习
教师抽拉字母卡片,将声调符号盖住i上一点。请学生练读,注意引导学生将调值读准。可联系生活让学生说说带有i的四声的字及由这个字组成的词语。学生说得好的,教师可以随机适当板书
ī医生大衣
í阿姨依靠
ǐ椅子蚂蚁
ì文艺意思
2、自主练习学习u、ü的四声。
(1)一个同学先读u的四声。另一个同学跟读.再说带u的四声的字及由这个字组成的词语。要注意互相留心发音是否准确到位。
(2)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每组请一对同桌汇报学习成,其他同学积极听,可以随时纠正,也可以随时补充。
3、巩固练习
指名读三个单韵母的四声(顺序,变序读)
开火车读
三、游戏操作,巩固识记
1、游戏:“蝴蝶飞呀飞”。
教师在黑板上画六朵花,将六个单韵母作花心,将四个声调符号贴在彩色蝴蝶的身上,教师边说“蝴蝶飞呀飞”,边拿声调符号安在花心部位的.单韵母上,引导孩子认读六个单韵母的四声。可以将花送给读得好的学生。
2、比较带调韵母
í---ìú---ǔǖ---ǘ
自己读,注意每组的声调不同
四、心平气和,练写字母
1、再次强调标调的原则
2、教师范写一个,学生练写一个
3、教师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调整呼吸,摆好姿势,练习写习字册上的字母。
4、教师辅导巡视,展示学生的作业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材分析】
《搭石》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对摆搭石、走搭石等画面的描写,表现了乡亲们纯朴、勤恳、老幼相敬的可贵品质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人、家乡事的怀念赞美之情。
本文作者刘章是以诗歌著称于文坛的,他的诗质朴纯真而又简约大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课文选的是他的一篇散文,具有同他的诗歌相同的特点。全文语言质朴,意境秀美,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本文描写了农村生活中非常不起眼的事物搭石及农村生活中的平凡镜头,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平凡中透出的深意,朴素中闪烁着的美好思想
【学情分析】
作为学习该教学内容的四年级学生来讲,已经有三年的小学语文学习经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能联系上下文对有关词句谈出自己的感受,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本课教学将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描写的平凡事物中所蕴含的美,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既有学习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反复品读,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俗语、平衡、清波漾漾、理所当然、联结”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风景、协调有序、理所当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引出课题
师:昨天啊我们已经学习了生字词,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板书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师:请同学们翻开书103页。昨天,老师要求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同学们再来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多音字“间”的读法并组词,理解间隔的意思)
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书上找一找。(脱鞋绾裤,理解绾的意思)
如果没有搭石,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必须(脱鞋绾裤)师:从这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生回答并再次齐读课文)
3、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三)自主寻美,体会情感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4自然段,听要求: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描写人们走搭石的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注意多音字“行”的理解)
A、请同学们看一看,这里还有几个新词“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我们来读一读。怎样的动作叫协调有序呢?(生自由回答)
B、我们合作读读,老师读前面的,同学们读“抬起脚来”,老师读后面的,你们读“紧跟上去”。明白了吗?试一试。(读时速度渐快)
c、没有人踩脚,也没有人掉进水里,是有人指挥吗?(没有)没有人指挥,大家的动作那么的整齐,配合得如此默契,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依次解释清波荡漾、人影绰绰并有感情的读。
2、一行人走搭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画面美、音乐美。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你有什么体会?(谦让)
假如一位“老人”和一个“青年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并请同学上来表演这个情景体会这一美好品质)
(四)激发想象,练习说话
1、每天会有许许多多的人来走搭石,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样的人走搭石呢?人们又会怎么做?(抱着小孩的妇女、帮她把孩子抱过去)
2、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家乡人的美好品质。其实会有很多很多人来走搭石,尤其会有一些需要帮助的人来走搭石。请同学动笔写一写。请用上“假如来走小溪边,家乡人会”这样的句式写上一两句就可以了。
【总结本课,布置任务】 看到这一道道风景,一幕幕动人的画面,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写搭石、赞搭石吗?(他还赞美了家乡人的美好品德)所以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出示句子,师生齐读)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们联结着家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你能从平常不起眼的小事中发现美吗?请把它写下来,注意把小事的细节写清楚。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自学本课生字新词,准确理解词句的意思。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情感目标
抓住课文重点,读懂课文,懂得“爱好勤奋,勤奋出人才”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要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自由成长,使自己的特别得到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喜欢看足球吗?了解足坛名将吗?知道世界上有“球王”之自负盈亏的足球运动员是谁吗?他是怎样步入足坛的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球王贝利》。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2.借助注音认识生字,记住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课文写了贝利的什么事?
四、自学讨论:
1.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2.读了贝利成长为“一代球王”过程中的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第二部分: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第三部分: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五、配乐读课文。
1.个人自由读。
2.小组读
3.班内读。
六、板书设计
球王贝利
贝利从小喜欢踢足球,一位教练送给他一个足球。
教练被小男孩的真诚感动,让他到训练场参加训练。
三年后小男孩与巴西队球员一起捧回了世界杯足球赛金杯,他就是“一代球王”贝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教材分析:
《西门豹》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破除迷信,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故事。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民间故事,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对故事情节有所把握。学生要真正融入感情,充分发挥主体地位感受祖国的优秀文化。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本课描写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受到破除迷信的教育。
2.增强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1、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新词,了解故事内容。
2.利用设计调查报告的形式让学生明白自主探究的主题。
3.自主合作探究西门豹做法的巧手之处。
三、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运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语句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
2.教学难点是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西门的有关图片和文字。读课题说理解。
[ 设计意图] 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范读课文,要求听清楚生字音。
2、自读课文,说说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3、小组讨论生字音形义及词义。
4、读生字新词。
5、小组交流课文大意。
6、师生共同小结:发现灾情----调查----惩治----开渠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学交流,掌握本课生字词及课文大意。
(三)、课后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认真填写了一份《关于造成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 考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我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板书:
潮来前远笼罩白雾风平浪静
1、观潮潮来时↓声如闷雷远处白线白浪翻滚山崩地裂潮过后近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教学反思:
2、雅鲁藏布大峡谷
一、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读三遍课文,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4个字的词12个和3句优美句。
二、教学目的: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具: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对本单元学习的神话故事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
2.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3.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4.在读句子中体会想象的神奇,并与同学交流神话故事中神奇的情节。
5.熟读、背诵古诗《嫦娥》。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借助拼音识记与花卉有关的词语,进行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训练。
2.指导学生积累表现人物特点的成语,激发学生积累、运用成语的兴趣。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心,指导学生学会归纳、整理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加强语言积累,激发孩子们学习、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像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让我赞叹不已。神话中很多人物个性鲜明,如精卫性情刚烈、坚韧执着……古人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来表达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如普罗米修斯上天拿取火种,就是古希腊人对火种来源的一种解释。
(1)学生自由读句子,说说你读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神话想象丰富,题材广泛。神话是古代人民展
现奇特想象和幻想所创作,具有神奇、丰富、多种多样的特色。表面看起来很荒诞,实质朴素、真实、生动。
神话的故事性强,情节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后羿射日和打猎有关,女娲造人与制陶有关,神话把人民的生活情景渗入故事里,加以浪漫化。
神话中的主人公性格鲜明,能力非凡。主人公大多是原始社会里的劳动英雄、战斗英雄和其它英雄人物的理想化身,也有的主人公是与人类作对的超自然力或敌对的人类集团加以艺术夸张而成,不论是正是反,都是鲜明生动超凡的。
(3)鼓励学生多阅读神话故事,在阅读中感受神话的特点。
2.练一练,学运用。
①读《后羿射日》,下面的答案正确的是:
A.不畏艰难险阻,敢于挑战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B.愿意牺牲自己,为人民群众着想和伟大的奉献精神;
C.寄托了古代劳动人民希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
②读了《精卫填海》我明白了:
A.既然有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坚地奋斗到底。
B.精卫有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大海是一定可以填平的。
C.这个神话故事告诉了我们,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是根本填不平大海的。
3.我拓展,我积累。
神话故事总是充满幻想,但是它们又代表着一种文化,读神话故事就好像徜徉在幻想的海洋里面。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这一个个流传广泛的古代神话传说,无一不展现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的认知和无穷的幻想,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聆听先人留下的神话传说,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想象力,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古典文化,课下搜集神话故事读一读,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1)提出问题: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
(2)小组交流,代表讲故事,全班评议。
(设计意图:从学过的课文和课外读物中选取神话故事,进行朗读和交流探究,鼓励学生背诵和抄写,培养学生主动积累词句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学习“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
花圃、花卉、花蕊
玫瑰、茉莉、牡丹、海棠
(2)教师领读词语。
(3)出示拼音学生自读。
(4)学生再次认真拼读,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读一读这些词语,我们知道第一组是用“花”扩词识字,第二组是认识花的名字识字。
(5)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花儿的颜色、形状、香味等。
(6)课件出示9个生字:
圃卉蕊玫茉莉牡丹棠
(7)集体读、开火车读、指名读9个生字。
(8)想一想:你发现这些生字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方法最容易记住这些字。
(9)学生进行交流,教师巡回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汉字的特点。(从结构、偏旁、识记方法方面引导。)
2.练一练,学运用。
把下面的植物分成两类。
松树菊花荷花杨树柳树鸡冠花杏树
3.我拓展,我积累。
这样含有花的词语还有很多。
杜鹃山茶芍药荷花凤仙花莲花蝴蝶兰天竺葵虞美人迎春花睡莲鸡冠花槐花桂花马蹄莲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1)课件出示词语:
腾云驾雾、上天入地、神机妙算、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刀枪不入
(2)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鼓励学生借助拼音成语读正确。
(3)读一读这几行成语,想想下面的两行成语有什么特点?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
(4)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我们在读这些成语的时候,我知道了有些成语是有典故的,还有的成语包含着故事。
2.练一练,学运用。
(1)将下面的成语和对应的人物连线
腾云驾雾诸葛亮
上天入地
神机妙算过海的八仙
各显神通
三头六臂孙悟空
(2)给成语编故事: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带枪不入
3.我拓展,我积累。
类似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再说几个:
卧薪尝胆——勾践
三顾茅庐——刘备
纸上谈兵——赵括
完璧归赵——蔺相如
凿壁偷光——匡衡
指鹿为马——赵高
囊萤映雪——车胤
负荆请罪——廉颇
百步穿杨——养由基
入木三分——王羲之
破釜沉舟——项羽
总结:希望同学们课下多阅读书籍,积累成语,并运能用成语,对人物外貌、性格、特征等进行概括。
(二)句子积累。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课本上的3个句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句子,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里出现的句子是神话故事里的句子,句子描写的情景非常的神奇。我们在读这些句子的时候要边读边展开想象,想象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
2.读一读,学运用。
(1)夸父就跑到黄河边,一头扎进水里,咕咚咕咚,很快就把黄河水喝干了。可是他仍然很渴,就来到渭水边,咕咚咕咚,一口气把渭水喝光了。《夸父追日》
(2)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霎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共工怒触不周山》
3.我拓展,我积累
我还知道其他一些神话故事,它们描写的故事都非常神奇。如:《牛郎织女》《哪吒闹海》《女娲造人》《后羿射箭》《大禹治水》《仓颉造字》《八仙过海》……
三、学习“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师范读,学生跟读。
(2)互相交流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
2.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字义山,号玉谿(溪)生,又号樊南生,汉族,唐朝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是唐朝著名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3.理解重点词语。
(1)深:暗。
(2)长河:银河。
(3)碧海青天: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4.理解诗意。
(1)小组合作,根据注释,借助插图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2)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远远地看见,半透明的云母石屏风后面,烛光中,孤独的影子深且长;银河渐渐收敛了光芒,报晓的星星也将沉没.嫦娥应当正在后悔独自偷吃了王母娘娘给后羿的不死灵药,天天都在在碧海与青天之间思念以前与后羿在一起的日子。
5.介绍创作背景:
《嫦娥》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的首句既点出了诗人所处幽暗朦胧的境界,也表达了诗人孤寂难遣的心情;次句中以景物描写来暗示时间的推移。后两句写由诗人自己的孤寂难忍进而揣想到月中嫦娥的孤独凄凉。诗人借嫦娥的遭遇、处境来进一步抒发内心孤寂的情绪。诗中写嫦娥,实际上是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思,全诗情境交融,哀而不伤,表现了这首诗的神韵美。
6.赏析:
《嫦娥》这首诗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成就很高。全诗用简单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同时运用“深”、“渐落”、“沉”、”应悔“、”夜夜“几个词语,让读诗的人感受到了一种感伤的美,感受到了嫦娥孤清凄冷,不堪忍受的寂寞情怀,以及作者不赞成嫦娥那样牺牲现世爱情的生活而换取长生不老的观点。
7.学生练习朗读古诗,背诵积累古诗。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常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8.延伸阅读。
乞巧
林杰(唐)
七夕今宵看碧宵,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设计意图: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释和插图,在反复朗读中了解古诗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读读背背,学会积累诗句。在读读背背和探究交流中提高了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了知识的落实,在扎实上下了功夫,进行了拓展,并设计了合理的练习形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如在“词句段”的练习中,我设计了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造句的环节,让他们循序渐进地掌握了知识。
2.在“日积月累”的授课中,由于学生对这首诗很陌生,所以,我通过朗读、讲解,让他们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去感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古诗的意思,背诵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不足之处:
在讲授句子“对比”的写法时,讲得不够详细,没有照顾到学困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有的同学没能真正掌握这种写法。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让自己的教学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一 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这篇课文是19世纪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观察笔记。在文中,法布尔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文在开头点明,蟋蟀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接着作者拿蟋蟀与其它大多数昆虫作比较,说蟋蟀的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作者的这一发现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阅读兴趣;随后,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结构 特点 屋内布置;至此,作者从住宅的特点想到挖掘的工具,形成“伟大的工程”与“柔弱的工具”的极大反差,对它的劳动成果,不由得产生惊讶和敬佩之情。“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写出了蟋蟀的个性特点;“倾斜的隧道”,意味着住宅有排水功能;“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说明住宅十分隐蔽,有安全感;“在这平台上弹琴”,说明蟋蟀的住宅不仅能安居,而且有休闲娱乐之功能。这一切都写得那么传神。蟋蟀用它柔弱的工具完成了扒土 搬土块 踏地 推土 铺土以及修整 加深加阔等一系列工序,因此作者对蟋蟀的劳动成果表示了极大的赞赏。作者在文章中大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蟋蟀比作人,把它的巢穴比作人的住宅,把它的活动比作人的活动,想象非常丰富,语言十分风趣。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一昆虫世界中不为人知的秘密。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学习作者认真观察事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富有情趣的语言来表达的。教学本课的重点是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蟋蟀吃苦耐劳 不肯随遇而安的特点。
2.词句解析。(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随遇而安”是指适应周围的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对于一般的昆虫来说,只要能找到一个临时隐蔽的藏身之地就满足了,而蟋蟀却不同,它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慎重地择址,自己一点一点地挖掘。这是法布尔发现的蟋蟀与别的昆虫的不同之处。这句话也照应了课文的题目,让读者知晓,为什么把蟋蟀的藏身洞穴称为“住宅”。(2)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这句话中,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让读者感到,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而且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这种形象的语言也反映了昆虫学家对昆虫的特殊感情。(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有些太夸张了,然而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的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 搬土块 踏地 推土 铺土 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二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 隐蔽 毫不可惜 随遇而安 选择 住址 洞穴 柔弱 搜索 隐藏 倾斜 平坦 扒土 宽敞”等词语。
2.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激起观察自然界的兴趣。
3.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三 教学建议
1.课前,可建议学生查阅有关蟋蟀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有条件的可以观察蟋蟀和它的巢穴。
2.本文的题目比较新奇,可以用揭题来引起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初读课文时,让学生通读全文,读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概括出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的?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讨论的形式来学习,然后进行交流。经过讨论 交流使学生了解到,对于蟋蟀住宅的特点,作者主要是从住宅的选址 外部和内部三方面来介绍的:(1)选址──经过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不用现成的洞穴;(2)外部──向阳 隐蔽 干燥 有门 有平台;(3)内部──简朴 清洁 干燥 很卫生。对于蟋蟀如何精心建造住宅,作者是从三方面介绍的:(1)动工时间;(2)怎样挖掘;(3)不断修整。在学生对课文的这两方面内容有了比较全面 深入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叙述试着画一画蟋蟀住宅的示意图,然后师生进行评议。也可以提出“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蟋蟀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吗,为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交流读文的体会。
3.引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领略文章内涵。如,(1)“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这句话,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运用上下文互相比照的方法加深理解。先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随遇而安”的意思;再和上下文进行对比,想想别的昆虫是怎样“随遇而安”的。(结合“临时”“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体会)然后再读读课文,想想从哪里能看出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慎重地选择住址”“不利用现成的洞穴”“一点一点挖掘”)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不肯随遇而安”所表达的丰富内涵。(2)“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时,教师可以设疑:作者不仅把蟋蟀挖掘的洞穴说成是“住宅”,而且还说是个“伟大的工程”,你觉不觉得有点太夸张了?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从朝着阳光 倾斜的隧道 深度和宽度 隐蔽的门口 平坦的平台 光滑的墙壁 清洁干燥的屋子内部等,感受到蟋蟀身上似乎有一种聪明和才智,知道住宅要向阳,能排水,大小要适宜,住所要简朴 卫生。然而,它们用来建筑这座住宅的工具却又是那样柔弱的一对前足和一双后腿,让学生从这种明显的反差中体会到,蟋蟀能建造出这样的住宅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绝不夸张。充分体会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不禁也要发出感叹:“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4.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坚持长期细心观察的敬业精神,以及他对昆虫的特殊感情。在文中,作者对蟋蟀的动作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有些句子写得十分形象,同时作者也对自己如何观察蟋蟀作了简要的叙述。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品味 欣赏,说说自己的体会。文中采用的大量的拟人写法,如“专家”“主人”“大厅”“卧室”“弹琴”“唱歌”“修理”“休息”,可以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句多读几遍,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抄下来。
5.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较多,可以单独安排一个教学环节,进行生字教学。其中“蔽 搜”应提醒学生把笔顺写正确,“倾 抛”要提醒学生注意安排好间架结构。
四 教学案例
师:谁能说说“随遇而安”这个词语的意思?生:“随遇而安”是指能适应周围环境,不论环境如何都能满足。师:很好,你是从字典里查来的,是吗?其他同学呢?生:我是先查字典,再读课文,才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的。“别的昆虫大多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它们的隐蔽所得来不费工夫,弃去毫不可惜。”这些昆虫只要有一个洞,能隐蔽藏身就感到满足了,不管这个洞穴好还是不好,这就是“随遇而安”的意思了。生:我是从第2自然段读懂的。这段话前面两句写别的昆虫只是利用现成的洞穴,临时能藏身就感到满足,后面的句子写蟋蟀很在乎自己的住宅,不愿利用现成的洞穴,一定要自己一点一点挖掘。从前后对比中,我懂得,别的昆虫是随遇而安,而蟋蟀是不肯随遇而安的。师:刚才几个同学都谈到了自己理解词语的方法。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光靠字典里的注释,还要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言环境去体会。“蟋蟀和它们不同,不肯随遇而安。”读着这句话,你还会想些什么?(学生沉默了片刻)生:我想到蟋蟀的确让人奇怪,为什么能像人类一样,想到要有一个安全 舒适的住宅呢?生:我似乎看到了蟋蟀十分勤劳。生:我觉得蟋蟀像有些人一样,永不满足眼前的环境,要努力去改变。生:我觉得“随遇而安”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作者把蟋蟀看成一个会努力奋斗的人。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好,说明在语言表达上选择恰当的词语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片段二师:为什么作者说“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学生潜心读书,在书上圈圈点点,偶尔写一些批注)生:蟋蟀的洞穴是建筑在向阳的堤岸上,是一条顺着地势挖掘出的弯弯曲曲的隧道,能排水,又隐蔽,还有门 平台,屋子里面很光滑,很平整。师:蟋蟀的住宅似乎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构也挺复杂的,是吗?生: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不仅是住宅的结构和布置的复杂,而且还要想到,蟋蟀那么弱小的身体,仅仅靠它柔弱的前肢和大腿,要完成扒土 挖土 搬泥 踏地 整修等繁重的任务,太奇怪了,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错。师:对啊,我们把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施工的条件作一个对比,就会觉得,这简直是一个奇迹,所以说它是伟大的工程一点也不夸张。“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那么我们对这个工程的设计者 施工者应该怎样评价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生:蟋蟀真是个高明的设计师!生:蟋蟀真是个出色的工程师!生:蟋蟀真是个不怕苦 不怕累的工程施工人员!生:蟋蟀真是个既能设计又会亲自施工的工程师!
五 相关链接
法布尔 (1823—191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喜爱昆虫。他十分勤勉,自学了高等数学,并考取了大学教授的资格。法布尔十分喜爱文学,酷爱诗歌。在他的昆虫学著作里,常常出现大诗人的诗句。他的主要著作是10卷《昆虫记》,也译作《昆虫的故事》。第一卷于1878年问世,最后一卷在他87岁(1910年)时出版。这部杰作把科学知识和文艺非常巧妙地结合起来,用一种富有诗意的笔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姿的昆虫世界。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教师板书:走月亮)(课件出示2)
师:我国南方一些地区的习俗,常在有月亮的晚上,到户外月光下游玩、散步、嬉戏,称为“走月亮”。(课件出示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式来解决。
2.学生自读课文。在读文过程中,勾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谈一谈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
出示生字“鹅、卵、俗、跃、穗、踱、烁”(课件出示4)
“鹅”是家禽,所以偏旁是“鸟”;“俗、跃、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俗—浴”是形近字。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淘、牵、鹅、卵、填、庄、稼、俗、跃、葡、萄、稻、熟” (课件出示5)
指导书写:“淘、鹅、填、稼、俗、跃、稻”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左窄右宽;“牵”是上中下结构的字,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3.词语理解及运用。 (课件出示6、7、8)
淘洗:用水洗去杂质和污垢,引申为保留好的,除掉坏的。造句:我们煮米饭之前要好好淘洗大米。
柔和:柔软,温和。造句:傍晚,柔和的月光洒在海面上。
鹅卵石:指被流水磨圆了的石头。造句:我家门前有一条用鹅卵石铺成的小道。
运载:装载和运送。造句:秋天,运载粮食的汽车在公路上来回奔跑着。
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造句:少数民族有很多风俗习惯。
汩汩:拟声词。形容水或其他液体流动的声音。造句:那条小溪汩汩地流过岩石。
浇灌:本课指把水输送到田地里。造句:农民伯伯用河里的水浇灌土地。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造句:太阳升起时,天边就像被月光镀亮了似的。
奇妙:稀奇神妙;美妙。造句:弟弟的小脑袋瓜里有许多奇妙的想法。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课件出示9)
课下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或小短文,积累在采蜜集上,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歌曲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课件出示12)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2 走月亮)
2.检查生字读音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读课文第1自然段,你知道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吗?(课件出示13)
2.预设:秋天月夜是怎样的景象?
第2自然段:秋天“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照亮了……”(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课件出示14)(教师板书:月盘明亮 月光柔和)
师:让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指导朗读: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朗读。
第4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课件出示15)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6自然段: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课件出示16)
(1)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2)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3)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4)引导学生想象第6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3.师: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课件出示17)
第3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4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教师板书:想到:洗衣服 做小船 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6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8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教师板书: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4.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 浓浓亲情)
5.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拓展延伸、交流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18)
四、扩展阅读,延伸感悟。(课件出示19)
选择《童年书架》的两篇文章——《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盼雨》,让学生任选一篇谈感受。
《月亮来大海做客了》用童话般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海滨夜景。《盼雨》以诗歌的体裁突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长城的雄伟壮丽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习由远及近,有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
4、认识课后11个生字,会写“岭、旋”等14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课文。
3、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地观察和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板书课题)同学们,你对长城有哪些了解?(学生回答)都不太了解长城是吗?听老师说,长城始建于20xx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汉、明两代又大规模修筑。由于时代久远,早期各个时代的长城,大多残毁不全。现在保存比较完整的是明代修建的长城。所以一般人们谈的万里长城,主要指的是明代长城,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2、师:大家再看,这就是长城。你能看出这两幅图的观察点有什么不同吗?对,第一幅图是远看长城,第二幅图是走近长城。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也要有一定的方法(板书:远、近)。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长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师:打开书,轻轻地翻到90页。自由地朗读13课长城,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要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开始。(生自由读课文)
2、解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琅琅,分外醉人。这课有很多的生字词语。有一些还不太好读呢,都读准了吗?谁愿意接受挑战?
(1)崇山峻岭——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险峻的山岭。
蜿蜒盘旋——形容词,像蛇一般弯来扭去。
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气魄雄伟——气魄指魄力有气势,形容雄壮而伟大。
(2)嘉峪关——又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是长城最西边的关口。
八达岭——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峰名字。
瞭望口修筑垛子屯兵堡垒陡峭凝结智慧供
3、有了这些词语的理解,我们再去读课文,就容易多了。快略读一边课文,告诉老师,你都知道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三、精读课文
(一)、远观长城
1、师:这么短的时间就知道了这么多,真不简单。但同学们知道吗?学课文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感受到长城的雄伟壮丽,不深入到字里行间,就无法理解到长城的内在精神。所以请你再默读一遍课文,有没有哪个句子读起来栩栩如生,就像眼前浮现出了长城的壮丽景象一样?开始——找到了举手告诉老师。
(1)、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师:说的不错,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话。(齐读)
(2)、师:这句话中,把长城比作了什么?(长龙)我们来找一找,长城跟长龙之间,都有哪些相似的地方?(长度、姿势、气度)你从长度方面找到了相似,你从姿势方面找到了相似......
(3)师:刚刚你们说长城和长龙都很长。长城有多长?用书中的话告诉老师。
生: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六千多千米。
师:你们看!这是一幅中国地图。这是长江,这是黄河,这——是长城。它东从山海关经辽宁、河北,西至宁夏、甘肃到嘉峪关,横跨11个省及直辖市。长不长?称之为万里长城,真是——名副其实。但是同学们请注意,在现实生活中真有长龙吗?长龙是人们想象的产物,这个世界里根本就不存在。而我们的长城呢?他确是真真切切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他是那样的真实,那样的壮丽。所以当你体会到这一点,再读这个句子,是不是会有别样的.感觉?
生1:不错,听得出每个字你都在积极读。
生2:好样的,巾帼不让须眉。
生3:一条巨龙在你的朗读声中腾空而起,让我们一起——(齐读)
3、师:通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积极中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看起来真——板书:长、壮观、雄伟)
(二)、近看长城
1、师:这就是壮观的长城,这就是雄伟的长城。你绝对不会甘于远远观望,让我们走近他,观察他,触摸它,体会他。细看长城,你又会有另一种感觉。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告诉老师,你都从文字当中,看到了长城的什么?(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你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
预设(1)、
生: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师:巨大的条石和城砖,这是修筑长城的材料。你愿意用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脚下的长城?
——高大坚固。(板书)你还能从文字当中,看到长城的什么?(引入预设2)
预设(2)、
生: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师:好!你从城墙顶上了解了长城。还有吗?(出示长城图片)
生: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师:你看到了城墙外沿的构造,有垛子,能告诉老师,哪里是垛子吗?瞭望口和射口呢?还有?
生: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师:好,你发现了长城的城台。(点击)
师:同学们,看到这些词语,你是否知道了,长城在古代是做什么用的呢?是啊,这是古代军事防御设施,用来防御外族侵略。所以他必须建造得——坚固。(哪句话说出了他的坚固?引入预设1)
3、师:现在的长城早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中国各个兄弟民族之间也早已化千年干戈为玉帛。而这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却历经千百年风雨,依然耸立。透过这些文字,你最想积极中的哪个词语来形容长城?拿起笔,写下来。
(这长城建造得真——坚固、高大、精巧)
(三)展开想象
1、师: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的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是的,面对这样雄伟坚固的万里长城,谁见了都会思绪万千,感慨万分。因为长城的背后有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让我们走近这些古老而厚重的故事。请大家自由读第三自然段,哪些文字深深的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疑问、让你浮想联翩?
(学生读文)
2、师:谁能来说一说,那句话打动了你,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哪些文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血汗?哪些又让你体会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呢?(引入预设3、4)
生: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师:因为这长城就是劳动人民一点一点修筑的!还有那句话让你惊讶,让你敬佩,让你浮想联翩?
(引入预设3、4)
生: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一吨多重。
师:多少块条石?有多重?
a:那么重,用塔吊车应该会轻松不少吧?那他们是怎样把石头抬上去的?
b:那得多少人啊!你看————(引读)
生: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师:为什么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年代久远)对啊!六百多年前,那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科技十分落后的年代,那还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更是一个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年代!条件落后,这山更——险峻。任务却—重!(引入预设3)看————(引读)
在烈日炎炎下,是这些平凡普通的人——
在冰天雪地中,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
在饥肠辘辘中,是这些思乡心切的人——
3、师:好沉好沉的血汗和生命啊!长城,与其说是由一块块城砖条石组成的,不如说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铸成的。可他们做到了!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这里面有多少汗水,这里面有多少献血,这里面又充满着多少智慧,所以我们才会感叹:
生: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
师:带着你所有的联想所有的赞美,再读这句话,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觉,齐——(齐读3段)。
4、师: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文字透漏出的画面,是作者亲眼所见吗?对,这是联想。是踏着方砖,扶着条石不由自主地与历史重逢。所以现在,你还认为长城仅仅是雄伟壮丽、高大坚固吗?此时此刻,长城不再仅仅是一座冰冷的建筑,把你的想法写下来。长城它让你感觉————?
(长城,我为你——骄傲、自豪)
(四)赞美长城
1、师:是谁最初设计了长城,是谁一步步建筑了长城,是谁一次次守护了长城,又是谁在千百年后赞美长城?此时此刻,你最想用书中的那句话来评价长城?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你,连作者也这样说——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师:不仅作者,全世界去过长城的人都想说——
师:是你们的朗读提醒了我,这句话不应该是读出来的,应该是喊出来的——
生:长城,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
2、师:同学们,想再看看长城吗?(视频)同学们,这就是长城。这是雄伟壮丽的长城,这是高大坚固的长城,这是气魄雄伟的长城,这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长城。山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同学们,巨龙已经腾飞,必将在你们的欢呼声中飞得更高更远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一起为我们的长城,为我们的民族——齐读——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学习课文内容,感受自然美和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体会丰收的喜悦,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操。
搜集查找有关麦子的资料。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几处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张图片,在麦子成熟的季节里,金色的麦子,碧绿的豆荚与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知道吗?在这么美的地方,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可以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麦子黄了》这篇文章,去感受一下农家孩子的`快乐。
二、新课
1、学生自学,老师提出自学要求。
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可以通过查字典,也可以向周围的同学请教,将字音读准确,词意弄明白。
(大屏幕出示:
1、边读边圈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词的意思。)
(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适时提醒学生边读边圈画边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解字、词,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学习第一自然段。通过刚才的初读,大家能把课文通顺地读下来吗?那好,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
A、指名读第1自然段,如有读错的地方及时纠正,如没有错误的地方给予表扬。
B、在这一段中,有些词用的特别好,比如“娴静”这个词,谁能说说它是什么意思?(文雅、安祥的意思)
(说时要提醒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文中指麦子和豆荚文雅、安祥的样子)
C、是啊,在五月的和风中,麦子和豆荚就像文静的少女一样,静静地微笑着,多美啊,谁能美美地把这一句话读一读。
(找同学读一句话,指导读)
D、在这一自然段中,像这样描绘田野的景像的词还有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屏幕出示:( )的田野洋溢着( ))
适时提问,空旷的田野什么样啊?(出示图片)洋溢着清香是什么意思?(到处充满的意思)
谁能把这一句话来读一读。
E、田野中的景色这么美,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这时候,麦子和豆荚诱惑着孩子们来到田野里,谁知道诱惑是什么意思? (吸引的意思)
B、该是多有趣的事才能把孩子吸引到麦田里来啊!
(大屏幕出示:“五月的风……真舒服。”)
①谁来读读这个字“赤”(注意指出翘舌音)谁能说说“赤脚”是什么意思?
②再来看这个字“趾”,它的读音是什么?这个字是个形声字,谁能说说我们可以怎么来记它?
C、同桌之间,把这一句话读一读,说说,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觉?(舒服、好玩)
D、好,谁试着带着这种感觉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E、光着脚踩着泥,孩子们的手里也有好玩儿的东西。
(大屏幕出示:“折一根韧韧的柳条……向前跑去”)
①谁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②老师指着“削”这个字是个多音字,它有哪两个读音?在本文中应该读哪个音?为什么?
③孩子们的手可真巧,普普通通的竹管很快就变成了笛子,吹着曲子,多高兴啊,谁来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F、这些句子大家读的真好,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快乐)
G、那好,就让我们带着这种快乐的感觉再来完整地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3)学习四、五自然段
A、小伙伴们在田野中还要帮家人做许多事情,大家自己轻声地读一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看看孩子们都要做什么事?
B、 (大屏幕出示:翻)在这一部分中的这个“翻”字非常不好写,也容易错,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字的左边是一撇下面加个米字,千万不要写成采字,好,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字(书空)
C、这个翻字可以组什么词?课文中的词是什么?(翻过的地里)老师告诉大家成熟的麦子收割后,农民们就会用工具把田里的土松一松,就叫翻地。课文中说的刚翻过的地里,就是指刚刚翻松的土地。
D、 (大屏幕出示:扯)这个字怎么读?大家想一想这个字和我们刚刚学过的哪个字特别像,(出示:趾)谁能说说这两个字我们可以怎么区分它们?
(趾是脚的一部分,所以是足字旁,扯是用手来完成的动作,所以是提手旁)扯是什么意思?(用力地拉)
E、是啊,虽然扯青草时并不轻松,可孩子们想到日后剪羊毛的情景,还是会禁不住咧开嘴巴笑了,(出示:禁不住)谁来读读这个词,这个字是个多音字还读什么?可以组什么词?
F、好,现在让我们把四、五自然段合起来读一读。
G、谁能说说孩子们在田里要做什么? (赶鸭、放羊、扯青草)
(4)学习第六自然段A、孩子们赶好了鸭子,放好了羊,也为家里的兔子准备了嫩嫩的青草,他们为自己准备了什么美味呢?谁来读读第六自然段。
B、孩子们自己动手在田边开始了野炊,他们分工合作很快便做出了香气扑鼻的米饭,小组的同学一起来读一读,好,哪个小组愿意来读一读,我们看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读的声音响亮,字音准确。
(5)学习第七自然段孩子们吃饱了,随意地躺在地上,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真是舒服啊,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把最后一自然段读一读吗?
3、整体记忆会认、会写的字
(大屏幕出示所有的会认、会写字)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不仅感受了农家孩子的快乐,还认识了很多字,大家看看这些字你们都学会了吗?
在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有两个字比较易错,下面把写字本翻开,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书写“翻”和“锅”边写边强调书写位置和要注意的地方)
4、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好,现在大家一起来回忆一下,这篇文章都写了孩子们在麦田里都做了什么?老师告诉大家把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试着来说一说?(注意提醒学生要说清时间、地点)
三、 总结
这节课我们只是初步地感受了孩子们在麦田里的快乐情景,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地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好,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下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3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题西林壁》这首诗重在说理,借物喻理,诗中有理。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特别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设计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
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学习、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PPT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生介绍苏轼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习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习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习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习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岭侧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生沉默)
师:诗人从横侧远近高低去看庐山
生:诗人站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庐山也不一样。
师:多么善于思考的孩子。同学们给他鼓鼓掌。
诗人从不同的位置来看庐山,看到了不同的庐山,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生:不同的季节,春、夏、秋、冬。
生:不同的时间,早、中、晚。
生:不同的天气,晴天、雨天。
生:不同的心情,高兴、伤心。
师:从不同的时间、季节、心情、天气、心情来看庐山,所看到的庐山都不一样。所以作者写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结果会怎样呢?
生:不相同
师: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的结果也不相同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3)学生根据诗意绘画,通过展示内化诗意。
讨论探究:那么,怎样才看得清庐山真面目?集体交流。
说一说:联系实际并结合诗中所表达的哲理,说说在生活中我们该怎样看人、看事、看问题呢?、朗读第三、四行诗句。
[这样理论联系实际,既深化了对古诗的理解,又提高了认识水平,同时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六)特别诵读,表达美
1、教师语言激励,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假如你就是苏轼,看到庐山峰峦奇丽,云雾缭绕,山中溪水潺潺,鸟语花香,宛如仙境一般,你的心情怎样?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呢?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组内交流体会。
3、引导学生谈感受,结合感受进行特别化朗读。
4、教师示范读
5、学生再读,读出诗的韵味。最后齐声吟诵。
[阅读是特别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入情入境地吟诵,使理解更上一层楼。
(七)聆听歌曲,欣赏美
师:有的时候古人根据自己的兴致,把诗词配上曲子唱出来,更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想听听吗?(课件播放歌曲《题西林壁》)
[古代的诗歌往往被谱成曲子广为传唱,现代人也愿意运用古诗填词作曲这又为我们学习古诗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渠道。学生们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达到激情引趣的目的。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将诗意了然于胸。]
(八)总结全文,升华美
师:(看板书总结)这是一首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前两句写作者看到的景色,(板书:看景)
后两句是作者由景所悟出的道理。(板书:悟理)作者借欣赏庐山的感受,告诉我们无论看人、看事、看问题都要多角度,多侧面地去观察、去体会,这样才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公正的评价。
[通过总结,使学生由表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拓展延伸,积累运用
1、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游览过庐山、赞美过庐山,除了这首诗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诗人写过庐山。生:我知道李白写过《望庐山瀑布》
2、对比阅读《登飞来峰》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素材,既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课内向课外延伸,让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十)自己评价
通过自己评价让学生更能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岭
所见
侧峰
全面了解
不识
所感
只缘
《题西林壁》教学反思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在三四行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看,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课前,我布置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有关于题壁诗的,有关于苏轼生平的,还有苏轼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课前预习的资料查阅,让他们更全面地了解了诗歌的背景、相关的内容,更有助于诗歌学习。在学习这首诗时,我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学古诗的方法:1、解诗题,知作者。2、初读诗,正字音。3、再读诗,清节奏。4、抓字眼,明诗意。5、多诵读,悟诗情。然后安排学生先自主学习,借助有关资料和书上的注释,自己去读,去理解诗所表达的意思。接着在全班交流,走进庐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诗人当年在庐山写下这首诗时的情景。在指导学生朗读古诗时,可以是齐诵、轮诵、唱诵或表演读,形式多样,重在读出理解,读出感受。有了这些奠定后,我们就要直奔本课的重难点,即引导学生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内在含义。经师生讨论,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会看见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学生谈及如人的立场不一样,所以评定一个人是好是坏的结果也不一样;犯错误时,自己往往不能发现,总是当别人指出后方才醒悟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学,达到了两个目的,一是学生自学体会了诗中的意思,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让学生一诗人的身份去体验,切身感受和再现到诗人写诗的情景,也开拓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也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语文教学要重视细节问题的有效把握,因为只有重视了细节,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减少遗憾。
我反复回顾了本节课的教学细节之后,感到教学中有四点遗憾:一、对时间的把握不太精准,环节衔接得不够完美(我觉得在不看手表的情况下调控好时间的分配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从第二行诗到三、四行诗的过度上问题的设计还不是很合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诗的意思上花费的时间太多,导致在感悟道理的环节较为仓促。二、细节的瑕疵。在朗读古诗的环节,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到位,由于经验不足,我有些乱了阵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去读,教学方式还缺乏灵活性。如果能配以优美和谐的音乐,辅之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美妙的情境,有可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三、在处理教学难点时,有点急于求成。在前两行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基本明白“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但要他们谈谈学习古诗后有什么启发时,学生思维转不过来,于是我直接点拨,没有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其实,应该给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时间,最后的拓展阅读还不够到位,如联系《画杨桃》都是很好的实例,没有真正处理到位。总之,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预设,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尽快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较成功地上好一堂语文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4
【教学要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怒(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⑤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⑥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⑦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3)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 )。他只租了( ),经常每餐只用( )和( ),为的是省下钱来( )。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课后习题5)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童真童趣。
3.通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内容。
4,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演示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图片和放风筝的情景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2,准备一只风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课件:高鼎的《村居》,学生齐读。这首诗中有一样非常好玩的东西是什么?
2,没错,纸鸢就是风筝。出示课件资料袋,介绍风筝。
3,同学们,你们谁放过风筝,那位同学来谈谈放风筝的情景及心情。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古诗《村居》引入课文,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既有知识,又自然引入到新授课文,一举两得。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在有的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形式多样,或文字介绍,或图片介绍,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显然,“资料袋”作为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用不可小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轻视,甚至忽略了“资料袋”,致使“资料袋”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其实我们可以通过资料袋让孩子学会在较短时间内提取与文本相关的重要信息,这也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二,复习巩固
生字词的复习
1,课件出示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指名学生读,其余学生评价。
2,学生齐读。
3,将生字词上面的词语去掉,再让学生读
,课文内容的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课件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并伺机板书。
2,我们一起感受了孩子们做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设计意图:要求明确,学生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复习,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经常得到这样的训练,有助于提升记忆和总结能力。
三,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风筝做好了,此时孩子们最想干什么?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的画面。
2,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
你想象一下,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
3,课文中哪一个自然段是写放风筝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一读,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并且找一找哪些句子、词语反映了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心情。
4,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重点句: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话地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奔跑”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他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请你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读读这句话,你读出孩子们的快乐了吗?
同学们注意“翩翩飞舞”这个词,左边一个“扁”字,右边一个“羽”字,同学们想象一下,又扁又轻的羽毛飞起来是什么样的?你们通常用翩翩飞舞这个词来形容什么?
在作者眼中,那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就像你们眼中的色彩斑斓的蝴蝶一样翩翩起舞,请你再来读一读,感受风筝的飘逸和作者的情怀。
5,是啊,风筝飞得高高的,那是最快乐的事了!请大家找一找这群快乐的孩子是怎样放风筝的?哪些词语体现了放风筝时的动作?课件出示填空,指名学生回答。
找两位同学谈一谈他们放风筝时的动作,并且请同学上讲台拿着事先准备好的风筝演示一遍。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品读及表演,体会放风筝时孩子们的动作和心情,比单纯的说教好得多。
6,孩子们放风筝的时候有没有人看到呢?课件出示: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他们究竟是带着怎样地语气或表情说的呢?你能想像得到吗?
惊奇、羡慕,村里人在羡慕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我们把风筝放得高吗?你能否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它背后的意思。
是呀,村里人羡慕孩子们拥有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拥有着那个年龄段独有的天真和快乐,这怎能不让人羡慕呢?请你带着这份孩子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再来读读这一句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插入放风筝的图片,可以激发起学生们曾经放风筝的生活体验,从而让学生们的情感与课文中的"小伙伴们产生共鸣,真切地感受到放风筝带给伙伴的快乐。
四,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孩子们快乐地放着风筝,接下里又发生了什么事呢?用心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
1,正当我们欢呼雀跃时,忽然来了一阵风,线断了,风筝怎么样了?
2,风筝不见了,孩子们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哪句话中体会到的?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我们一起读读,读过之后,你体会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
那你们是从哪几个词语中感受到的?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
“千呼万唤”是什么意思?
3,同学们,不过就是一只风筝不见了,孩子们为什么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呢?
预设:因为这只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
风筝上有我们的名字。
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这只风筝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它是我们的“幸福鸟”啊,它飞走了,就意味着我们的幸福也,所以,我们刚才还洋溢在脸上的笑容,一下子,欢呼声也,什么也没有了,剩下的只有。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这份着急和伤心。
5,看着风筝越飞越远,越来越小,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我们千呼万唤,那我们会呼唤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孩子在通过对重点句的研读过程中深深感悟到了风筝给作者带来的快乐,羡慕之情油然而生。孩子们在朗读中中获得精神与语言的同构。孩子们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悟,建构着心目中的美丽风筝。此时此刻,孩子们完全走进了文本,完全融入了课堂,他们在学习,更是在放飞着最美丽最圣洁的风筝——这风筝,是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
五,品读体会,升华情感
任凭孩子们怎么千呼万唤,风筝还是没有停下它的脚步,依旧随风飞翔,直至不见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读五至八自然段,找出表现“我们”心情的句子和词语,想一想,你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体会到了孩子们的怎样的心情?
1,依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我们来读一读这句话,你读明白了什么?
这段话中还有那个词也表现了我们很伤心?,那垂头丧气是什么意思?
谁能读出孩子们的沮丧和难过?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一遍遍品读,可以对学生读书情况加以鼓励评价,进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升华感情。
,风筝不见了,难道他们仅仅只是哭,只是垂头丧气地坐着吗?
“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这说明了什么?
。
,是啊,精心做的风筝不见了,我们能不伤心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我们的“幸福鸟”飞走了,我们能不着急吗?所以——我们到处寻找。
2,我们边哭变找,穿过田野,走过小桥,找遍了各个角落,还是不见风筝的踪影,最后看到了什么?看到水磨坊之后,孩子们怎么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孩子们对于寻找风筝怀着一种怎样的决心?
3,可是他们也不知道风筝在不在水磨坊,为什么还要苦苦寻找呢?想一想,他们无法舍弃这只风筝,是因为这只风筝上寄托着什么啊?
预设: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
风筝上有写着我们的名字,有着我们的希望;
风筝是我们精心做的,是我们的“幸福鸟“。
4,是的,对于孩子们来说,风筝就是快乐就是希望就是憧憬,所以孩子们在课文的最后一起想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幸福鸟”。请同学们齐声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5,那最后这只风筝找到了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可以找到的是——希望、幸福、理想、快乐、童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六,作者介绍:
这么美丽的风筝是谁做的呢?同学们知道本课的作者是谁吗?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设计意图:介绍作者,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
七,课堂练习:
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孩子们的心,不管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孩子们的心情也随之波动,现在请同学们拿出笔和练习本写一写描写心情的词语。写好之后,相互可以交流一下。
指名学生读一读各自写的内容。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平时积累,训练学生的思维。
八,拓展升华:
同学们,不光是高鼎,贾平凹写过风筝,还有很多的艺术作品都是跟风筝有关的,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首歌,歌名叫做《三月三》,我觉得这首歌的歌词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接近,现在请大家来欣赏一下。课件播放歌曲《三月三》。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写的是孩子们秋天放风筝的情景,而《三月三》是一首描写回忆童年放风筝的歌曲。通过歌曲播放,可以开阔眼界,让孩子们初步感知艺术不同的表达形式。
九,作业:
后来,孩子们找到风筝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接着写下去。
设计意图:这是一次拓展训练。这种有意识的写作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书面表达力。
十,总结:
同学们,学习了课文,大家一定也像课文里的孩子们一样喜欢风筝吧。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吧!
板书设计:
16.风筝
做风筝 快活 放风筝 快活
找风筝 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