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开学第一课语文的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观潮》教案
推荐度:
小学语文教案
推荐度:
语文上册教案
推荐度: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必备】语文教案范文10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记记,读读写写,巩固对本单元生字词的认识,积累词语。
2.总结《北京的春节》的写作特点,学习“按顺序、有详略”的写作方法。
3.阅读短文,认识多音字“还”,了解多音字形同音义不同的特点。
4.学习古诗《元日》,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5.组织语文生活,让学生写一写本地过春节时的情景,要求详略得当,叙述流畅,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自主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习作,学习有先有后、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词语超市
1.“读一读,记一记”
①出示词语:
初旬核桃荔枝菱角万象更新灶王寡不敌众
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字都是本单元要求认识的生字词,读音都很容易读错。
③自我检查掌握程度,用横线标出你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
④指名说自己不能确定读音的词语,同学帮助正音。
⑤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2.“读一读,写一写”
①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②纠正错误读音,提醒大家注意儿化音和带儿字词语的读法要区分开来。
③听写词语。对照书本检查,将不会默写的生字再写几遍。
二、金钥匙
1.出示内容:
春节不只一天,节日的事不只一件。在《北京的春节》中,作者选了一些典型的事情来写,比如腊八吃腊八粥、做腊八蒜,放年假时儿童买杂拌儿,除夕的团圆饭,元旦拜年,元宵节的灯,有先有后,有轻有重,自然流畅。
2.指名读。
3.引导理解。
写一篇文章可供选择的材料很多,如果事无巨细,一一叙述出来,让人感觉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所以先要定好一个中心,再围绕中心进行选材,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在叙述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对最能体现中心的事情详细地描写。
4.思考:这把“金钥匙”有什么作用?
三、咬文嚼字
1.出示句子:还欠款二两银子。
2.指名读句子,
教案《语文A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乐园七》教案》,来自网!
说说句子意思。
一种意思是还欠二两银子,另一种意思是已经归还二两银子。
3.什么原因导致两人出现分歧?指名说原因。
老师随机板书句中多音字“还”的读音。
4.自由读“咬文嚼字”,读完后你有什么感受?
5.你还看到过这样因为多音字误读而曲解意思的情况吗?请举例说说。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述古诗学习方法
了解作者——朗读全诗——理解大意——体味情感。
二、古诗诵读
1.作者简介。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2.看注释。疏通大意: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吉祥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扑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3.指导背诵古诗,自主积累古诗。
三、小结
第三、四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春节快到了,现在你一定非常向往过春节吧,是不是又想起了往年过年的情景呢?
2.谈谈往年过年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或者你最开心的一天。
二、习作
1.同学们都说得很精彩。但是如果把你们刚才说的按原样写在一篇作文里,你们觉得怎么样呢?(杂乱无章、没有中心、没有重点)
2.习作要求:
①注意写过年时特有的情景。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某一天的经历。
②如果写一天的经历,要围绕某个意思写,比如忙碌、热闹、快乐……主要写与此有关的事情,不要面面俱到。
③写事情的时候,也要写到人,通过人们的言行、表情写出他们在节日里的心情、感受。
④可以先和同学交流一下过年的经历,互相启发。
3.学生作文。
4.指导修改。
5.誊写在作文本上。
语文教案 篇2
《初冬》是小学语文新编教材第三册中一篇文质兼美的讲读课文。作者恰当运用了对比、比喻、重叠词等手法,描绘了雾中和雾散后景物的不同特征。教学中我是这样考虑的:
一、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深化词语的理解既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精妙,又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以下列举几种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学生实际。在理解“白茫茫”一词前,先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浓雾弥漫时的景象,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像这样一眼望不到边的白就叫“白茫茫”。然后启发学生想象生活中还有哪些景象可以用“白茫茫”来形容。这样从生活中抽象出词义再回到生活中具体运用,进一步建立了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
2.联系上下文。文中描写雾中和雾后的太阳光,分别用了“发出”和“射”两个动词。让学生在文中寻找这两个词各出现在什么时候,在与课文的联系中使之明白用“发出”是因为太阳被大雾遮盖,光线弱,而“射”则强调出雾散日出后光线很强。
3.运用比较。教学“远处的塔、小山都望不见了,近处的田野、树林也看不清了”这句时,教师提问:为什么句中一个用“望”一个用“看”?这两个词在句中能交换吗?使学生在比较中理解两词的细微差别。4.利用直观。
理解“光芒”一词,教师画一轮光芒万丈的太阳,就形象地突出了“光芒”是指向·四·面·放·射·的·强·烈的光线。与前文“淡淡的光”相呼应,强调出雾散后太阳的变化。
二、教给多种方法,深化理解比喻句课文分别在前、中、后三处运用了比喻句。而比喻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还只是一知半解。我以此为突破口,由扶到放进行学法指导,使学生深入理解比喻这一写作手法。文中首先出现的比喻句是:“近处的田野、树林像隔着一层纱,模模糊糊看不清。”教学步骤如下:
1.联系第一段思考:在这个比喻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2.为什么把雾比作纱?它们在哪些方面相同?出示白纱演示。(纱和雾都是白色的;透过纱和雾看景物都有朦胧感;纱质地轻软,雾很飘渺,给人的感觉相似。)
3.你觉得用上这个比喻好吗?为什么?(这个比喻让我们一下子就想出了雾的颜色和在雾中的感觉,言简而意丰。)
4.指导朗读。“一层纱”读轻一些,“模模糊糊”要读得重一些、慢一些,显出在雾中努力张望的.样子。把以上学法总结为四步曲:①找一找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②比一比它们哪些方面相同。③说一说这样比喻好在哪里。④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
第二句:“太阳像个红球,发出淡淡的光,一点儿也不耀眼。”采取学生自学一步,教师小结一步的方式。在第一步的交流中引导学生比较,为什么不把太阳比作火球?帮助他们抓住雾中这一特点,体会作者比喻的准确。
第三句:“柿子树上挂了许多大柿子,好像一个一个的红灯笼。”放手让学生互相讨论,教师仅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如学生明白了柿子与红灯笼在颜色、形状上相似,还要引导他们注意柿子与灯笼所处的位置。
另外,本体“·许·多大柿子”和喻体“·一·个·一·个红灯笼”两者间还存在着数量的对应。此外,在学科活动中还应把这一知识点用游戏形式加以延伸。由教师提供图片,以找朋友的形式连起本体、喻体说一句话。通过比喻句辨析,了解本体和喻体既要相似,又不能是同一类事物等方法。这样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使比喻句的教学真正落实到位。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1、文本解读
这首五言律诗是北宋诗人王安石的咏梅诗,主要写了墙壁角落里的几枝梅花,在很冷很冷的天气里开出了雪白的花朵。远远看去,知道它不是雪,因为有淡淡的花香飘了过来。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2.教学价值
在诵读诗句中识记生字是本首古诗教学的宗旨,但识字之余,了解梅花的品格则是这首古诗带给学生的又一精神财富。梅花被誉为花魁,就是因为它具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崇高品格和坚贞气节,梅花斗雪吐艳,凌寒留香,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舞着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自强不息,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迎接春天的到来。“读诗如品人”,这首诗也可以让我们真切地了解作者的品格。此诗作于王安石第二次罢相期间,以此为界,王安石诗风大变,由于当时党争日烈、诗祸频仍,诗人普遍将豪放外发之气,内敛为含蓄深沉之致。这首诗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的"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这首诗正是以动人的艺术形象表达了作者这种思想品格和一如既往、九死未悔的深情。
学情分析
本班一共有32名学生,男生女生数基本持平,学生学习成绩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基础比较薄弱,缺乏自学能力的培养。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都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能按汉字的笔画、笔顺、偏旁和结构分析识记字形,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听说习惯。能正确朗读课文,但距离感情朗读还有一段差距,能认识自然段,认识句号、逗号、问号、叹号等标点符号,初步学会写铅笔字,写字姿势基本正确,但还有一部分学生执笔方法不够正确,也有一部分学生的普通话不标准。另外还有几个学生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这些学生这一学期要进一步加强教育。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花”“独”2个字,认识一个新笔画“弯钩”和一个新偏旁“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古诗大意,初步了解梅花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二、初读整体感知
三、感受诗韵美
五、唱诗。
六、背诗
七、拓展延伸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当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 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 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的内容,领略《牧童》一诗的意境,欣赏《舟过安仁》的童趣。
2、会流利背诵这两首古诗,并且能够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写古诗。
3、感受童年的绚烂与快乐。
教学准备:投影片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切入新课
1、读读以下诗句,你有什么发现呢?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袁枚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吕岩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杨万里
2、在这些诗句里,我们发现了许多性情各不相同的儿童,有懂事的,有贪玩的,有聪明的,也有悠闲自在和淘气调皮的,他们各自在忙什么呢?
3、质疑引入,学习新课。
二、学习《牧童》,领悟诗意
1、初读古诗,了解内容
①指名读一读吕岩即吕洞宾的诗,指出易错字“蓑(suō)”的读音与写法。
②再读古诗,你能根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填一填、说一说吗?
在一个()的地方,耳边似乎回荡着()。当()的时候,一个牧童到外面()了。
③再读这首诗,你感受到这是一个()的牧童呢?为什么?从哪句诗哪个字最能领略他的悠闲与惬意?
2、品读古诗,走进诗境
围绕“卧”,品味“卧”。
①卧在一个怎样的.地方?
“六七里”:虚指,原野地方很大很广阔,一望无边。
“铺”:结合诗句理解扩词(铺展、铺开、平铺、铺设、铺天盖地……)
看到辽阔的原野上到处是绿意葱茏的草,在我们眼前仿佛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听一听,你听到了()的笛声?(悠扬的、时断时续的、远处飘来的、忽隐忽现的)
理解“三四声”:虚指,形容笛声时断时续。
这笛声是谁逗弄出来的呢?你能猜出来吗?
②卧在一个怎样的时候?
黄昏后:绚丽的晚霞渐渐消失了,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挂在夜空……
归来:牛羊入圈,该空闲了,无忧无虑了。
饱饭:吃了妈妈做的丰盛的晚饭,舒服、惬意、心满意足。
③品味“卧”的美妙。
是呀,牧童已经劳累了一天了,现在吃饱了饭,终于可以歇息了。这里诗人不用“立”、“坐”,而是一个“卧”。你觉得“卧”这一个动作妙在哪?
这是世间最惬意最美妙的“一卧”,简直赛过神仙呢!读读诗,想一想,试着填一填:
是我夜晚的一盏灯,看;
是我最舒服的大床,深深呼一口气,呵!闻到了;
是我的被子,我还有好多被呢!有有;
是最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
耳边传来我喜欢的小夜曲,你听,有,有,有,还有,它们都在为我唱歌呢!
④轻轻地读一读诗歌。
这真是天地间最美妙的卧房,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清清的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温柔的抚摸,耳边还传来青蛙、流水、蛐蛐、蟋蟀的歌声,此时此刻,躺卧在草地上的牧童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如果睡着了,梦里又会梦见什么呢?
是呀,此时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是一个()的牧童?
3、吟诵诗歌,领略意境
看到眼前这位悠闲自在、怡然自得的牧童,谁也不忍心去打扰他美丽的遐想。轻轻地诵读诗歌。
眼前的一切,在诗人吕洞宾看来,更是一幅有声有色的牧童休憩园,牧童陶醉了,诗人陶醉了,我们也陶醉了。指名读诗。
一碧千里的草地,柔和的清风,皎洁的明月,在这种境界里,既想躺下来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又想低吟一首美妙的小诗。低吟诗歌。
(配乐背诵)闭上眼,让这一切的诗情画意融入我们的脑海,伴着这轻风明月,轻轻地,低低地背一背,送给这位牧童一首催眠曲吧!
4、过渡下文。
此时此刻,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小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让人羡慕。他享受到了只属于他独自一人的恬静与快乐。如果两个小孩子在一起,那情况又会怎样?只是收篙停棹呆呆地坐船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要求】
1、助拼读、听读的方法认识12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感受星空的美丽,能够展开想象:月亮还像什么。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自制课件、贴图
(小星星、月亮、小姑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贴画吗?现在,我们就来创造一幅贴画,题目是《夜空》(出示深蓝色天空背景挂图)。夜晚的天空宁静而又美丽,夜空中都有什么呢?
1、贴星星:
能说说你看见的星星是什么样的吗?下面,我们就一边唱《小星星》一边贴小星星。
2、贴月亮:贴了这么多金色的星星,太美了!看看还缺什么呢?
贴什么样的月亮合适呢?(弯月)为什么?
3、说说月亮像什么?
从古至今,月亮曾给人们许多遐想。现在我们也来想一想:弯弯的月亮像什么?(像镰刀、像饼干、像眼睛、)
每一个人都有一位亲爱的妈妈,我们只有做一个懂事的孩子,才会经常看到妈妈弯弯的.笑眼。
生:像小船;
师生: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小结:好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了。这首诗写得非常美。(配乐)如果我们把夜空比作海洋,弯弯的月儿就像一只小小的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飞向天空(贴上小女孩图),乘着这只月亮船去遨游太空。
(出示课件)看,蓝蓝的天上,无数的星星一闪一闪地眨眼睛,好象欢迎小朋友去探险,这神秘而又美丽的夜空,老师用一首歌来赞美它。(演唱歌曲《小小的船》,在背诵课文)
二、揭题、感知课文
这首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老爷爷写给小朋友的,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1、自由指读课文。借助拼音拼读课文。
2、比较:听一听你读得和老师一样吗?(放录音)
3、鼓励学生读给大家听。(要求:用手指着认真听,听发音是否准确。引导学生互评。)
4、小老师带着大家一起读一读。
5、微型小组两人互相读课文,读正确的贴一颗小星星
6、师生共同(配乐)读课文。
三、课中休息:听《小小的船》歌曲
我们现在放松放松,休息一下。起立!唱唱、跳跳《小小的船》
四、认识生字娃娃
(小朋友都很了不起,课文读的很熟了。现在,这些生字娃娃已经从课文中跑出来了,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1、齐读领读词语。
2、引导自主识字。指名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宝宝的。
3、玩举字卡游戏。
引语:现在,咱们已经来到了迷人的星空,这些星星伸手就可以摘到了,谁来摘?看看星星的后面藏着什么秘密?
4、从板书中摘星星,进一步巩固认识生字。(游戏产生幸运小朋友上台摘星)
五、总结全文,一齐配乐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童年的童真、童趣,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引读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录音磁带、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引出课题
1、播放儿歌《童年》。
同学们,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会想到些什么呢?
板书课题:多梦的季节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感知意境
1、听录音:
配乐诗歌朗诵。
2、投影出示自学提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圈画出生字、生词。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义。
(4)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
3、学生自学课文。
4、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成果。
1)、指名读诗歌,师正音。
2)、认读生字词。
3)、交流对词义、及问题的理解。
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配乐范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齐读诗歌,说说诗歌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开头和结尾一样,这样写首尾呼应,使主题明确。)
(2)引导想像:走在这样一条很熟悉的路上,你们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
3、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四、课堂。
一下自己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吧!
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通诗歌,读懂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教学法:
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法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背诵第1、5节
二、精读诗歌,感悟意蕴
1、学生自由朗读2—4节。
投影出示自学思路:
1)、每节诗都写了些什么?
2)、你对诗歌中的那些句子印象最深?
3)、你从诗歌中感悟到了什么?
2、分组合作、探究、赏析。
3、全班交流汇报。
第2节写“我们”慢慢地长大。
第3节写“我们”对长大充满好奇。
第4节写“我们”有许多梦想。
4、课件示句子。
A、只是太阳惊奇,我们有了沉默的白天。
B、只是月亮发现,我们有了多梦的夜晚。
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
5、这首诗歌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拟人、比喻)
三、品读诗歌,感悟情趣
1、自读:这首诗歌语言生动活泼,共有5节,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先自己练习读。
2、同桌读:
同桌交流读,互相纠正、指导。
3、齐读:
要注意读出诗歌的感情来。
四、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以“童年趣事”为主题,开个小小故事会。
五、课堂。
说一说自己“一天天长大的童年”。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小诗,全诗共五个小节,首尾的内容一样,有相互照应的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学生朗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快乐的童年。并能掌握诗的感情色彩,带着感情来读,要读的有节奏,熟读以后,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背诵。
语文教案 篇8
【学习目标】
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相关内容。
2.通过体会本文精彩语言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3.激发对文学名著《红楼梦》的兴趣。
【导入】
“假不假,白玉为床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找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这几句顺口溜,是《红楼梦》中对金陵四大家族:贾、史、王、薛的描绘,作者以自己的笔,描绘了他们由盛而衰的经过。我们今天就来阅读其中的一小部分《贾芸谋差》。
【作者及作品简介】
1.曹雪芹:中国清代小说家,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生于1715年,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曹雪芹白旗包衣(家奴)。他从小是富贵荣华锦衣玉食,直到雍正即位之后,曹府被抄家之后是一落千丈之后,在贫寒中写下了不朽之作《红楼梦》。
2.《红楼梦》又名《石头记》, 章回体长篇小说。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清曹雪芹作,后四十回多人为由高鹗续成。小说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不调和的矛盾。
【阅读文章】
1.初读文章,识别字音词意。
2.再读文章:将自己认为有意思的段落读出来,让同学欣赏评议。
(目的:让学生有重点地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语段,同时,也可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
3.对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提问,全班探讨解决。
【讲解】
1.你能给文章划分一下层次吗?
答:第一部分:打探消息(1-4)贾芸在贾链处打探消息,为后文谋差做准备。
第二部分:筹钱买礼(5-10)○1在舅舅家受训、受辱。偶遇倪二,受资助。
第三部分:送礼奉承(10-17)给王熙凤送礼,为谋差铺路。
第四部分:得差遂愿(18)贾芸得到了园中种花的差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2.卜世仁在回绝贾芸的请求后,就是对他的责怪,怪外甥不干正经事,从中可以看出卜世仁什么性格?
答:冷漠、为富不仁、吝啬。
3.卜世仁与娘子的对话,有什么含义?
答:表面上看是想留外甥吃饭,实际是在赶走他。从中可以看出他们的冷漠无情。
4.本文主要刻画了凤姐和贾芸这两个人物,试着找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语言来。
凤姐:你竟有胆子在我的跟前弄鬼。早告诉我一声儿,有什么不成的,多大点子事,耽误到这会子。
贾芸:早知这样,我竟一起头求婶子,这会子也早完了。如今婶子既知道了,我倒要把叔叔丢下,少不得求婶子好歹疼我一点儿。
(本题答案为开放试题,只要符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均可。)
5.文中写了四个人物,请选其中一人,分析其性格。
如:
王熙凤:语言甜蜜,办事精明,独揽大权,性格泼辣。
贾芸:聪明乖巧,很有心计,善于逢迎。
卜世仁:冷漠、为富不仁、吝啬。
倪二:为人豪爽、热心、重情义。
【小结】
贾芸思维灵活,说话圆滑、为人孝顺。他在贾琏、凤姐之间穿插的游刃有余,从舅舅那里碰了一鼻子灰后“恐他母亲生气,便不说起卜世仁的事来”, 脂砚斋评“芸哥亦善谈,井井有理”、“孝子可敬”。
【延伸】
课外阅读《红楼梦》。
语文教案 篇9
一、设计理念
1.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的“学会标注问题”这一目标,注重培养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充沛的实践中掌握这一阅读方法。
2.根据文章的描写较为疏淡,语言较为平直的特点,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想像能力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活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初步了解孔子,了解孔子在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的教育思想。
2.学生认生字7个,学写10个。联系课文理解和积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颜悦色”等词语。
3.继续练习在自读中作批注笔记,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作好读书笔记。
三、教学时间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板书“孔子”,学生根据自身的预习情况上台向大家介绍孔子。
2.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3.过渡: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它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
4.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齐读课题。
(关于孔子的相关资料很多,为了教学时不喧宾夺主,课前安排学生收集资料的活动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准备:在不超越一分钟的时间里,用喜欢的方式介绍孔子。结果在上课时,有的小组画了画,介绍的是孔子的外貌;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一些思想,背了一些孔子的话,并进行解释;有的小组介绍的是孔子的生平。正如《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所说的:“教学时,没有必要把孔子说得神乎其神,也没有必要对孔子的学说和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做过多的分析批判,因为学生将会在后续学习中不时加深对孔子的认识。”所以我做了以上设计,提供一个锻炼平台给学生。学生为了这短短的一分钟发言,要查阅资料,要确定介绍的主题,然后整理资料,要和别的小组沟通,以便准备的内容不“撞车”,还要以集体的智慧训练小组发言人。这样有趣的、充溢智慧的、锻炼能力的课外作业,学生是兴致勃勃地去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巩固识字
1.过渡:你们预习课文时读了几遍课文?有什么收获?
2.齐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提醒学生注意读好预习时新认识的字。
3.识字检测:同桌互相听读新认识的词语;在小组中互考认字表的字,并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字组成词语练习说话;开火车;小老师说识字(解决读音、字形难点);完成学习卡的第一、二题:“拼拼音,再连线。”“找一找,把读音相同的字用相同的符号圈出来。”(认字能力培养方面,从第七册开始,字、词、句的学习仍然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但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课外完成预习后,教师在课堂上要设计互动的平台,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三)默读课文,学会质疑
1.过渡:在读书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发生问题,在无法马上解决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做呢?
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另一篇文章随文标注问题的例子,感知用符号、线段标注问题或在有疑问的地方用文字标注问题的方法。
3.边默读边圈点自身遇到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4.每人看5名同学的批注,互相学习如何批注问题,再以8人组为单位推选出做得较好的同学上讲台用投影仪展示。
5.小组讨论解决自身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6.小组汇报交流情况,提出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起梳理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接下去的学习活动中相机引导解决。
7.引导反思:在以上的活动中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在本单元要学会标注问题。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在实践中完成的。教师要紧紧围绕这个目标,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实践。在此环节,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差别,进行了梯度推进,先让学生读第一段,进行批注后,和时发现已经学会用问号或横线旁写文字的学生,请他们上来用投影仪在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兴趣;个别学生还有困难,鼓励其先向身边的同学学习后再开始。)
(四)细读课文,合作探究
1.考虑:孔子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人们称他为伟大的教育家呢?
2.默读课文,边读边考虑,边圈点。
(此环节,教师要巡查学生的课本,务必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根据问题在有关的语句旁写文字,引导学生简要地记下自身的考虑。上课时,我发现有的学生实在不会,就走到他的身旁,鼓励他走出座位,不出声,悄悄地去看三个同学怎么做,再回到座位做自身的。)
3.组织学生交流自身探究的结果。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
a.个人读、小组竞赛读、齐读有关的语句,用联系上文的方法了解课文中孔子教育学生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理解“有教无类”一词。
b.引导同桌分角色,男女生分角色读孔子与子夏对话,联系下文了解孔子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理解“因材施教”一词。
4.听了孔子的话,“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子夏明白了老师教育他什么?
5.小组讨论:孔子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找一找你在哪方面还需要进步?
6.小组发言人汇报讨论结果。
7.教师小结:在孔子的眼里,每个人都有自身独特的优点,比方颜回的守信用、子贡的聪明、子路的勇敢、子张的严谨庄重,都值得自身学习;比起他人,每个人都必定有缺乏,即使是孔子这样的人,也需要学习。这些思想即使是现在,也很有价值,对我们现在的教师也是很有启发的。所以说他是大教育家。子夏“明白这是老师对自身的教育”,“这”指的是“要不时学习”的道理,我们也受到了启发,相信这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态度有很大的影响。
(本环节,教师以问题引发探究,学生在交流阅读所得时学会合作,在合作释疑中领会阅读方法。在阅读中渗透学习态度的教育。本课的生字不多,在此环节的教学中,我贯彻北师大版教材随文识字的原则,结合拼音识字,在读中相机巩固生字词“富裕、选择、谨慎、谦虚”。)
(五)自读摘录,深化感悟
1.读课文,采集孔子的言语,摘录自身喜欢的做摘录笔记,教师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2.把自身摘录的孔子名言小组交流,谈谈自身对它的理解。
3.拓展考虑: 假如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
(在阅读中积累,积累的过程也是感悟的过程,学生在个性化的积累的同时也积淀了情感,再次对“万世之师”――孔子的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六)创设情景,逾越文本
1.对比以下两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
孔子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
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肤、怠、穗、憋、搓”5个会认字和“肌、肤、懒、穗、喉、耕、橘、褐、祸、挽、甸”11个会写字,积累“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挽救、祸事、沉甸甸”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把握课文。
3、理解稻草人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拼读生字词,老师检查并指正;
2、听录音,整体感悟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稻草人的优秀品质,唤起学生对文中老太太的同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学会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介绍事件的背景,表现人物的生活遭遇;
2、学习人物动作、心理、外貌描写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3、学习作者的表现方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刻画的稻草人是个怎样的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指名读第一单元《导读》),你能说一说《导读》告诉我们什么了吗?谁能说一说,咱们都学过哪些童话故事?(生:《神笔马良》、《小红帽》、《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新授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指定三位学生朗读课文。播放wav音频朗读。比较学生朗读和wav音频的不同之处,同时指导朗读方法。
注意以下生字词语,尤其是画线的字。(幻灯片展示)
肌肉、皮肤、稻穗、勉强、白喉、耕种、橘子、褐色、挽救、祸事、沉甸甸
在练习本上边读边写一写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思考。
1、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和的?
2、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四)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1、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2、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3、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更甚)
(五)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1、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哪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感情?(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2、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3、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4、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三、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ī ròu pí fū dào suì miǎnqiǎng
( ) ( ) ( )( )
bái hóu gēng zhòng hè sè
( )( ) ( )
wǎn jiù huò shì chén diàn diàn
( ) ( )( )
(二)改写句子。
她以前哪里笑过啊?(改为陈述句)
课后小结
文章通过对稻草人外貌、心理、动作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