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蒲公英的秘密
推荐度:
大班根的秘密教案
推荐度:
《影子的秘密》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秘密》的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秘密》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秘密》的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土的各种特征
2、了解土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环境创设放大镜、干湿土、水、搅拌棒
重点与难点
活动过程:
一、经验分享
1、请幼儿说说在哪里看到过土?土有什么用处?
2、让幼儿了解土是动植物和人类生存基础。
小结:生活中到处都有土。有土的地方就可以生长植物。凡是能生长植物的地方就会有小动物生活,有了这些,人类也就可以生存下去。
二、感受土的特性
1、请幼儿用手摸一摸湿土块和干土块,感知干、湿土块的不同。
2、幼儿用放大镜观察干湿土块,看看土块是怎么样的,闻一闻土的气味。
小结:干湿土块表面都有空隙,有气味,干土比湿土硬,湿土块比较黏手。图能保存住水分,土是有颜色的。
3、土能溶于水吗?
请幼儿将土块放入有水的杯子里搅拌,观察土块加水后的变化。
小结:把土放入水中搅拌,谁会变得浑浊,这是因为土在水中不能溶化而分散在水中各处。土是不溶于水的。
4、土会燃烧吗?
⑴、引导幼儿讨论,土是否能燃烧
⑵、教师出示陶制品制作过程图片
小结:土遇火是不会燃烧的。在制作陶瓷制品的`时候,是将土加水制作成柸,然后入窑烧制而成。有时在着火的时候,人们还可以用土覆盖燃烧物来灭火。价值分析:
第一环节的设计师为了让幼儿的已有经验得到重现。
通过摸一摸,观察让幼儿初步感受土的一些基本特性。再通过2个小实验,加深幼儿对土的认识。反思与调整:
《秘密》的教案2
设计意图:
随着“东阳土特产”这一主题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对家乡土特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花生就是其中的一样。为了进一步让孩子们去探索、发现花生的秘密,我预设了 “剥花生”的活动。目的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发现花生的秘密,并从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中选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索。花生内花生米的数量就是其中一个兴趣点,于是我让幼儿尝试用数字、符号来记录花生的数量,感知发现花生里花生米数量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操作要求,让幼儿初步学习统计,从而学会用记录统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目标:
1、在剥一剥、记一记中发现一颗花生中花生米数最多的是几粒。
2、初步尝试用统计的方法了解一堆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3、学习在合作中做事。
活动准备:
一盘花生,每组三个盘子,记录纸、笔、四列小火车
活动过程:
一、 猜一猜,剥一剥,感知花生内花生米数量的不同。
1、情景谈话,梳理经验。
——你喜欢吃花生吗?……
——你吃过的花生里有几颗花生米?
2、猜一猜,剥一剥
——教师出示一颗花生:猜猜这颗花生里有几粒花生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儿选一颗花生,先猜猜里面的花生米粒数,再剥开验证。
——你在剥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
小结:花生里花生米的数量不相同。
二、 剥一剥,记一记,发现一颗花生中最多的花生米数。
1、引发争论,提出记录。
——引发争论:剥出来最多的有几粒花生米?
——怎样记录?
2、幼儿剥一剥、记一记
——幼儿把花生剥开,数数里面有几颗花生米,并记录在纸上。
——注意观察每个幼儿剥与记的方法与步骤,了解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
3、引导先完成的幼儿观察自己的记录单,找找剥出来最多的是几粒?
三、尝试用统计的方法了解一堆花生中几粒花生米的花生最多。
1、观察记录单上的数量: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讨论:到底是几粒的最多?用什么办法知道?
2、幼儿示范统计
——重点指导:怎样才能不漏数?
3、幼儿分组统计
——将统计表粘贴在火车上。
——两人合作统计。
——幼儿相互比较验证。
4、观察统计表,交流自己组几粒的花生最多。
5、幼儿交流总结。
《秘密》的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知道有的物品会沉在水中,有的物品会浮在水面,并能用↓、↑记录结果,表示上浮和下沉。
2、在感知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改变物体沉浮的不同方法。
3、初步学会做科学小实验,体验操作的乐趣。
二、物质准备:课件、4个水盆、相机、人手一条干毛巾;雪花片、木块、树叶、瓶子、玻璃珠、泡沫片、铁钉各8份;记录本每2人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
a、今天的天气真好,小乌龟和小蚂蚁要出去玩了,它们俩一块儿来到河边。
b、小乌龟说:呀!这里的河水好清啊,我们一起到河里去玩吧。
c、小蚂蚁说:不行,不行,我不会游泳,我一到水里就会给淹死的。
d、小乌龟说:那可怎么办呢?(请幼儿想办法,引导幼儿说出蚂蚁在水里会沉下去,需要能浮起来的物品当小船。)哎!有了,我可以送一些东西给你,或许这些东西可以帮助你浮起来。
2、认识沉和浮的标记,并能用身体来表示沉和浮。
师:小乌龟的篮子里出现了2个标记,你觉得哪个标记表示浮起来,哪个标记表示沉下去。(幼儿说一说)
师:你能用身体动作来表示沉和浮吗?
3、出示记录表,课件演示记录步骤。
师:小乌龟送了什么东西给小蚂蚁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一说)
师:(出现了“?”)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这些物品哪些会沉下去,哪些会浮起来。能浮起来的物品下面打↑,会沉下去的物品下面打↓。接下来,再请小朋友们2人一组,一人把小乌龟要送给小蚂蚁的物品轻轻地放进水里,另一个人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4、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5、展示幼儿记录结果,找出有异议的瓶子进行重点讲解。
6、探索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师:现在雪花片、铁钉和玻璃珠有点不开心了,因为它们也想像木块、泡沫、树叶和瓶子一样,浮在水面上,帮助小蚂蚁在水面上游玩,怎么办呢?
7、幼儿尝试操作,师小结。
师:浮的.东西可以帮助沉的东西浮起来。沉的东西也可以帮助浮的东西沉下去。
8、活动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沉浮现象,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反思:
针对《纲要》提出的:“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等。这节课我取材自幼儿身边较熟悉的东西,来进行了中班科学探究活动《沉与浮》,探索身边的科学,感知沉浮的现象,并对沉与浮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判断,尝试用简单的标记符号记录观察和探索的结果,在这类活动中培养他们从小爱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让幼儿真正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就在我们身边。
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日常生活中都能接触到的一些物品:泡沫、树叶、塑料玩具、铁钉、玻璃球、塑料瓶、记录表、笔等实验材料。让幼儿通过猜测、动手操作 、大胆尝试、观察、 探索、实践等形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并学会做简单的记录。
我在活动前让幼儿猜想,哪些物体会沉下去,哪些物体会浮起来,让幼儿先猜一猜,然后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亲自动手记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哪些物体是浮在水面上的,哪些物体是沉在水里的。最后环节:探索改变物体的沉浮。我通过小铁钉和玻璃球等也想帮忙作为一个引线,引出一个新的问题:如何让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让幼儿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尝试、探索。
自主的科学活动离不开丰富的操作材料,但是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材料不是很多,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便于幼儿学习操作记录表,二是这次活动只是我们班级对“沉”“浮”现象探究的一个起点,一盏“沉”“浮”现象的指明灯,还有更多的探究材料,我们将投放在班级的自然角,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来进行接下来的相关探究活动。
《秘密》的教案4
活动目标:
1、能仔细观察画面,,乐意猜测,大胆讲述。
2、了解故事内容,感受融融的情意和母爱,知道人身上的胎记是有用的,从而进一步产生对胎记的喜爱。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每人一本东方娃娃、玫瑰花、苹果、灯、、小精灵图片各一张活动过程:
一、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本有趣的书,我们一起来看看,书的名字叫什么?(打开课件)"精灵妈妈的秘密"(幼儿齐读一遍)师:你们知道精灵妈妈的秘密吗?(幼儿猜测)
二、 师:精灵妈妈的秘密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一起到书里去找一找、看一看打开
P1:他们是谁?在干什么?涂上还有什么?石榴长得怎么样?(裂开了)石榴成熟了是什么季节?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秋天。
小精灵最喜欢和妈妈捉迷藏,它会藏到哪里呢?(出示小精灵图片贴在黑板上)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躲在花丛里。
P2:(1)它真的躲在花丛里,变成了什么?(出示玫瑰花图片)
(2)小精灵藏好后会对妈妈说什么?(集体学说)
(3)妈妈找到小精灵了吗?会说什么?小精灵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又会对小精灵说什么?
P3: 小精灵继续和妈妈做游戏,它又藏到哪里呢?变成了什么?(出示苹果图片)小精灵藏好后对妈妈说什么?妈妈找到了吗?妈妈会说什么?小精灵又会说什么?可妈妈不想把秘密告诉它,你们知道秘密是什么意思吗?所以妈妈说了什么话?
P4:小精灵和妈妈玩的好开心啊!这时候天怎样了?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那小精灵会变成干什么?(出示一盏灯图片)那小精灵藏好后会对妈妈说什么?妈妈找到了吗?会说什么呢?
三、最后妈妈有没有把秘密告诉小精灵呢?小精灵有没有知道这个秘密呢?现在请小朋友两人合作看书,在看书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小眼睛要仔细看看画面上有什么?,发生了什么事?秘密到底是什么东西?把书翻到p4—p5页。
四、小朋友秘密找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
P5:(1)妈妈一直没有把秘密告诉小精灵,小精灵心理怎样?会问妈妈什么?
(2)妈妈的秘密到底是什么?我们帮忙找一下,刚才小精灵变成了什么?(逐一点图片)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在哪里呢?(小黑点)你们知道小黑点是什么吗?
(3)小精灵看着肚子上的黑痣高兴吗?为什么?会说什么?
(4)妈妈会说什么呢?小精灵听了心理怎样?最后妈妈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会对小精灵说什么?原来妈妈的秘密就是小精灵肚子上的`黑痣呀!
五、故事讲完了,我们再来看着书完整的讲一边。(师幼集体讲述)
六、如果你们的身上有这样的黑痣或胎记,你觉得难看吗?为什么?
师小结:这个黑痣或胎记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就有的,如果你不小心走失了或发生了什么事,不管你变成什么,妈妈一眼就能认出你,这是一个有用的标记。
回家后,可以问问妈妈你身上有什么标记,但你能轻易告诉别人,这可是你和妈妈之间的秘密哦。
《秘密》的教案5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能亲眼看到大气压力的存在,让学生关心生活的科技产品,用所学知识改变生活
教学目标
1.能利用简单器材进行实验操作;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对研究过程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愿意合作交流;关心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发明,关注与科技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教学重点
根据实验现象推理瓶吞鸡蛋的原因。
教学难点
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广口瓶、鸡蛋、纸条、课件。
小组准备:集气瓶、塑料片、吸盘、注射器、水槽。
过程
一创设情境 感知问题
1.很高兴今天又和大家一起上课,。
2.请大家看桌上的实验器材,都认识吗?这些器材都是玻璃制成的,使用是应该注意什么?
3.问大家一个问题:称过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吗?估计一下!
4.其实,这些感觉是由于书包作用在肩膀上产生了一种力的结果,知道这种力是什么力吗?
5.如果20吨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力压在身上,会怎么样?
6.还在那感受到过压力?水中有没有压力?
同学们知识真丰富,而且善于思考。先谈到这,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7.(出示广口瓶)看,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出示煮熟的鸡蛋)这是什么?
8.谁有办法再不弄碎的情况下,把鸡蛋装进瓶子里?
9.想看看老师有什么办法吗?下面老师就表演“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10.(展示广口瓶)里面有什么?(介绍做法)你才会发生什么?
11.咱们验证一下。(演示)
看完后有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
看来“瓶吞鸡蛋”的背后有着很大的秘密!(板书:的秘密)想不想研究一下?。)
(学生提出问题。)
师:下面我们就设计,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空气是不是真的具有这种本领:能够产生一种力量。
(设计思路:激发学生,引入压力这一概念,在研究大气的压力前使学生对压力这一概念能够建构在直接感受的基础上。同时也是对压力相关知识的复习和补充,使学生认识到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产生压力。)
(设计思路:空气虽然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这么密切的联系,但是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忽视了它的存在,而且在实验中并不能直接观察到它的变化,因此学生在推理瓶吞鸡蛋的原因时往往考虑不到这方面的原因。此环节的设计意在为下面的研究做铺垫。)
(设计思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目睹这一实验现象后对问题的提出是建立在亲自观察的基础之上,提出问题的同时也会成为其研究的动力
猜字谜
投影
接下来老师表演一个魔术,你们喜不喜欢。
老师这儿有一个广口瓶,一个剥了皮的煮鸡蛋,现在老师把鸡蛋放在广口瓶上,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老师带给同学们表演一个小魔术瓶“吞”鸡蛋。板书:瓶“吞”鸡蛋。
二探索体验 解决问题
1.通过刚才观察,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鸡蛋进到瓶子里的?
2.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更认同哪种说法?
3.根据学生回答引导认识:由于纸条燃烧,消耗瓶内氧气,使瓶内空气压力减小,瓶外空气压力比瓶内压力大,所以会把鸡蛋压进瓶子里。 )
5.通过刚才的讨论,大家认为是空气压力使鸡蛋进到瓶子里的。这还只是我们的推理,空气压力真的存在吗?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
6.分别出示吸盘、注射器、集气瓶和塑料片。玩过吗?怎么玩?玩时研究一下他们和大气压力有关系吗?
8.汇报交流
(1)通过三个小实验你发现大气压力的存在了吗?
(2)集气瓶的瓶口朝向一侧时,塑料片会不会掉下来?为什么会这样?
(3)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空气的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9: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感受到了大气压力确实存在。
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猜测原因
4学生小组讨论
7.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交流实验成果。
①第一种玩法是:吸盘吸塑料片,
2)第二种玩法是杯子吸纸片,
3)第三种玩法是?
(设计思路:“推理原因”是重要的智慧成
长环节。学生个性的、充分的表达观点,积极、民主的参与讨论,共享研究成果,共同获得成功的体验。)
(设计思路:对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探究是有界限的,还不能完全脱离于教师。教师的引导要适时、有效进行调控,避免因为教师介入过晚,以致使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甚至陷入错误的思考之中。但是,教师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不能代替学生“亲历探究”。
(设计思路:带着明确的实验目的去思考,避免盲目性去玩。学习科学,思考比实验更重要。)
首先让我们来猜一猜,广口瓶之所以能把鸡蛋吞下去,可能是什么原因呢?是瓶子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
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
三拓展延伸 应用创新
1.空气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一看(出示空气压力产生的原因)。
2.既然空气压力就存在于我们周围,那你有没有发现生活当中利用空气压力的例子呢?
3.经过测量发现,海平面上1平方厘米所承受的大气压力相当于1千克物体产生的压力。这样算来,人体所承受的大气压力约是20吨重的物体产生的压力。你感受到这样大的压力了吗?为什么我们感受不到呢?
4.有没有办法使进到瓶子里的鸡蛋完整地出来?
5.看来关于大气压力,还有一些问题我们没有解决,还希望同学们继续去研究,别忘了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
学生举例
(设计思路:问题的设计是为了再次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同时也是对本课知识的有效拓展。)(设计思路:必要的知识应用以及丢“一个漂亮尾巴”是本阶段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创造,把问题引向课外探究,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课的迁移目的就实现了。)
看课本
谁有什么办法,在保证瓶和鸡蛋都完整无损的前提下,让广口瓶把鸡蛋再吐出来呢?
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下表演小魔术瓶“吐”鸡蛋。
板书设计
瓶“吞”鸡蛋的的秘密
推力
空气:{支撑力}——作用力——大气压力——自四面八方
顶力
教学反思
课的开始通过谜语为下面猜想打下基础,“瓶吞鸡蛋”的魔术表演创设一种探究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整节课的探究学习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准备。
认识到大气压力的存在及应用,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分三个步骤进行递进式教学,引导学生切实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
1、以吸盘吸塑料片,杯子吸纸片、注射器吸水三种玩法引导学生初步到“认识”大气压力的存在,并来自四面八方。
2、通过播放《马德堡半球实验》、阅读课本资料进一步“感受”大气压力的存在,认识到大气压力不仅存在而且很大。并且让生知道了空气中为什么存在大气压力和大气压力与地面高度有什么关系。
从而揭开了瓶“吞”鸡蛋的的秘密。
3、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让学生举例说明大气压在生活中的应用。用所学知识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气压的理解。
拓展创新部分,怎么把瓶子里的鸡蛋弄出来,再次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又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给学生启示:科学的探究是没有止境的。。
通过本节的教学实践,我深深地感受到,只要我们设计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关注动态生成,使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人,才是我们上课的目的。
不足之处:学生动手实验的方法、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大胆发言、善于发言的习惯进一步培养。
《秘密》的教案6
活动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学习用较连贯的语言大胆讲述自己发现的春天的秘密。
2.感受春天的美好,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3.喜欢合作活动,体验集体合作的成功的愉悦。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新词的含义,了解诗歌的内容。
2.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春天的景色
设计理念:
《春天的秘密》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儿童诗歌,诗歌中优美的语句,赞美了春天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诗歌中优美的语句,描绘了春天种种的动态变化,能启发幼儿在平时的欣赏活动中观察、发现春天的变化,感受春天的美。
设计思路:
每年的春天总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每年的春天留给孩子们的是一种美,一种无处不在,立体的美。散文诗《春天的秘密》通过优美的`语言为孩子们呈现了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为了让幼儿感受和了解春天的美,感受春天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和神秘变化的万物。为此我设计了《春天的秘密》这节课。
活动准备:
春天的图片及有关课件、画纸、画笔。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是呀!春天已经向我们走来,我们的大自然已经发生变化,小朋友们发现了吗?谁告诉老师?(适时评价:你们真是个细心的小朋友,你真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你真有想象力等)
2.师小结:听了小朋友的描述,老师的眼睛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你们想看吗?可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请小朋友认真地看,仔细地听,然后告诉老师你发现了什么?能做到吗?(看哪位小朋友有双发现的眼睛)
二、播放课件(随机提问)
1.提问: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小河里的冰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导幼儿小声地说:“春天在这儿,春天在这儿)(幼儿继续看课件)。
2.提问: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柳树有什么变化?可要看仔细哟!(嫩绿,柔软的柳枝上抽出了嫩绿的柳芽,多可爱呀!)(幼儿继续观看课件)。
3.提问:春天来了,你发现桃树有什么变化?她是怎么说的?
师:粉红的桃花也爬上枝头,多像天边的彩霞。(幼儿继续观看课件)
4.提问:春天来了,是谁从南方飞回来了?
师:我们的好朋友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看看是不是我们去年认识的那只,打个招呼吧!(幼儿继续看课件)
5.提问:春天来了,是什么从泥土里钻出来?(引导幼儿说出词语:使劲)(幼儿继续观看课件)
6.提问:春天来了,农民伯伯在忙着干什么?(看完课件)
小结:其实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是靠小朋友自己去发现的,刚才小朋友就发现了许多春天的秘密,小河里的冰融化了,柳树也换上了嫩绿的新装,桃花也开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春天多美呀!
三、出示图片,幼儿再次欣赏诗歌。
下面请小朋友完整地欣赏一遍诗歌,如果会读的小朋友可以小声地跟老师一起朗诵。
四、为诗歌起名。
师:这首诗歌写的真美!可是这么好听的诗歌还没有名字呢!谁能为它起个好听的名字呢?(适时评价)
五、幼儿合作描绘春天
小朋友们起的名字真棒!春姑娘把我们的生活打扮的这么漂亮,我们应该怎么表示感谢她呢?我们就把自己看到的春天的景色用画笔画出来当礼物送给春姑娘好吗?每个小组可以画不一样的,自己商量,但是要小声点,不然就不是春天的秘密了,老师还要看哪一组合作的最好。
六、作品展示。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都画了什么?
延伸:
春天还有很多秘密我们不知道,我们一起到外面找一找再把它画下来好吗?
《秘密》的教案7
活动目标:
1、理解诗歌中都说了哪些春天的秘密,并能融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
2、了解连环画创作的基本特点,能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是个内容。
活动准备:
1、《春天的秘密》语言CD
2、一副典型的连环画作品
3、水彩笔、连环画、纸若干
4、生活环节多次倾听诗歌,熟悉诗歌内容。
活动流程:
一、欣赏诗歌,引导幼儿充分理解诗歌内容。
1、幼儿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根据需要设计提问:春天都有哪些秘密?小河、垂柳、桃花、燕子、麦苗、拖拉机是怎样说出这些秘密的.?
2、再次欣赏诗歌。引导幼儿想象诗歌所呈现的春天的美好景色,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二、展示典型的连环画作品,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连环画的特点。
1、一般连环画特点:画面合理分解为几个部分,注意画面背景、色彩等前后的一致性,要完整的表现作品的内容。
2、分析诗歌《春天的秘密》连环画创作过程:画面可以分为六个部分,色彩的选择要能突出春天的特征。
3、组织幼儿讨论自己想怎样画连环画《春天的秘密》。
三、播放《春天的秘密》,幼儿创作连环画。
1、幼儿自由创作连环画(教师应加强对个别幼儿的指导,适宜的帮助)。
2、鼓励个别提前完成作品的幼儿进行诗歌仿编,并将其内容加到连环画作品当中。
四、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鼓励幼儿一边欣赏连环画作品,一边尝试用诗歌中的语言进行朗诵。
五、活动延伸:
《秘密》的教案8
一、活动产生:
晨间谈话时多多说:“天气预报说明天会下雪,我好期盼啊!”
晨晨说:“对对对,我们可以堆雪人。”
一一说:“我们可以打雪仗。”
......
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兴奋的聊个不停,期待初雪的来临!
第二天,不负孩子们的期盼,他们欢呼雀跃,在雪地里撒欢、堆雪人、打雪仗。
嬉笑玩耍的过程中,纪昱成小朋友忽然捧了一个小雪球,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这个雪白白的,冷冷的,就是冬天的感觉哦!我妈妈带我看了一本书,名字叫《留下一点冬天》,讲的就是冬天的感觉哦!”
二、活动过程
(一)绘本欣赏
1.亲子阅读
本学期开展阅读区的图书分享借阅活动之后,根据主题、节日,定期、及时地更换图书,以供孩子们借阅。
这是一个孩子自由选择绘本并进行借阅,回家和家长亲子共读的视频呈现。
2.故事分享
玩雪归来,带着孩子们一起欣赏绘本《留下一点冬天》!有了纪昱成小朋友的及时分享,孩子们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兴趣,听得很认真!
(二)了解冬眠的小动物
1.知道冬眠动物
欣赏完故事,王品程说道:“冬眠的小动物除了小刺猬,还有蛇!”
话音刚落,高诗涵说:“熊也冬眠的!”其他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说起自己知道的冬眠小动物!
因为图书分享的原因,孩子们对冬眠动物颇感兴趣,于是我提议:宝贝们可以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了解有哪些动物冬眠?它为什么冬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冬眠小动物画出来,明天来与小伙伴分享!小朋友都非常开心,都响亮的说好!
2.查资料
回到家,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了解冬眠的动物,对冬眠动物的兴趣更加浓厚。家长也愿意把孩子们自主探索、不断学习的过程与我们分享,并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这一意义非凡的时刻。
手机查阅资料亲子阅读
3.记录冬眠的动物
在查阅资料之后,有部分孩子自发地将自己了解的、最喜欢的一种冬眠的小动物画了下来。
有心的宝爸宝妈为孩子们的作品添上了有趣的描述。
4.经验分享、交流
天真烂漫的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与伙伴们分享汲取到的知识。
5.同伴分享故事《冬眠旅馆》
小朋友说完自己的冬眠小动物之后,董恩伊说:“我还知道别的冬眠的动物,是我爸爸带我看的《冬眠旅馆》里讲到的。”
师:“我们的阅读区也有《冬眠旅馆》这本书哦,区域游戏时可以请董恩伊小朋友讲给你们听哦!”
三、活动分析与反思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学习兴趣来源于家长的支持陪伴,来源于老师的指导(指导孩子、指导家长)和帮助,只有从孩子们的兴趣出发,挖掘孩子们的学习需求,提供积极的支持、帮助,孩子们的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激发,才能在这种积极的状态开展深度学习。
为了孩子们能深入学习,老师要为了孩子学习和发展,开辟多途径途径继续支持,例如:通过图书的阅读,家长的资源分享,老师开辟多途径的支持。
这个小故事,因为家长的资源分享,引发了我对孩子的观察活动,也因为我把这个活动,在孩子们的谈话当中提出来,在放学的时候,主动给家长提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任务。晚上家长的积极配合,我有给了孩子们再一次提升,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有了这次激发,发现孩子学习的欲望越来越强,接着我们又在区域中不断地满足不同孩子需求和发展。
幼儿园的学习、游戏,都来自于对孩子兴趣的支持,当然不是每一个话题和兴趣都能引发所有孩子的探究,那只有我们老师根据孩子学习的要求、孩子学习的一种内需力,挖掘多途径的陪伴式支持,才能更好地促进不同孩子学习方法。
《秘密》的教案9
活动目标
1、通过抛骰子探索骰子的秘密,知道骰子上下两个面的点数加起来是7的规律。
2、自制骰子,创编用不同的方法玩骰子。
3、大胆探索,共同分享,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做花籽儿骰子
2、小骰子、黑笔、正方体人手一份,记录纸、盒子。
3、大骰子1个、黑、红笔。
活动过程
一、出示骰子导入
1、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骰子是什么形状?(正方形)
它有几个面?每个面都是?
2、教师:骰子的6个面有什么?(小圆点)
每个面上有几个小圆点呢?
3、观看图片
小结:骰子的6个面有1-6个圆点
二、找秘密、猜骰子
1、教师:我要抛骰子了,我抛了几?(教师记录)
那你们来猜猜下面是几呢?(幼儿猜)
到底是不是?我们来看一下(教师记录)
2、教师:小朋友也想抛骰子了,你们在桌子上轻轻地抛,请你把抛的上面和下面分别是几记录下来?
你去试试,你抛出几种不同的方法?(幼儿操作)
3、交流:你抛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法?(幼儿回答教师记录)
你发现骰子的什么秘密?
4、教师小结:原来骰子的上下两面加起来都是7。
5、教师: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玩骰子的游戏呢?
老师来抛一下,你来猜猜下面应该是几?为什么?
我们能不能用算式的形式把它列出来?
(鼓励幼儿在黑板上自己列算式)
三、自制骰子
1、出示正方体
教师:这是什么?像什么?可是这些骰子少了什么?怎么办?
我们根据发现的`规律来制作骰子,先画上面,在画下面,把六个面都画好,让它变成一个完整的骰子。
(口头示范:上面画2个圆点,下面应该是几呢?)
如果不小心画错了,可以用正方形的白纸贴上去重新画,记得把小圆点画得又圆又好看,看谁做得又快又对。
2、幼儿开始制作,教师指导。
四、玩骰子
1、现在我们都有一个骰子了,老师想和你玩《比大小》的游戏,谁抛的大就是胜利者。
我要把比赛的情况记下来,写上自己的姓(出示记录表,教师将比赛的情况记录)谁大谁小?
(给胜利者打给五角星)大了多少?(记录)
2、教师:现在你们两个人一组,也像老师一样要记录下来,比一比谁赢得次数多?(幼儿玩骰子,并记录)。
3、交流:你赢了几次?他赢了几次?
4、用两个骰子玩《比大小》游戏,并做记录。
《秘密》的教案10
设计意图:
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水资源的保护意识越来越淡薄,老师在一日生活观察中发现幼儿饭前便后洗手时不能合理控制水流量,根据这一现象设计了这个活动,通过具体的方式来帮助孩子控制水流大小,并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清楚水龙头开关的作用。
2.学会合理调节水流大小。
3.提高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硬卡纸若干、剪刀、直尺、胶水、彩笔、过塑机。
经验准备:
1.幼儿使用水龙头的经验。
2.一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水流过小,洗手时手上的泡沫无法冲干净。
问题二、水流过大,幼儿衣服被溅湿。
活动重难点:
重点:根据指示卡调节水流大小。
难点:学会自主调节水龙头开关,控制水的大小。
活动过程:
一、教师观察洗手现象并进行思考。
问题(一)如何引导幼儿调节水龙头水流大小?
问题(二)如何形象、生动、准确的引导幼儿合理控制水流大小呢?
二、引导幼儿制作指示卡。
制作过程:
(一)取一张硬卡纸,用铅笔画圆并剪下。
(二)在圆卡纸上用剪刀剪一个豁口,使圆内部呈水滴状小洞。
(三)用签字笔标记刻度及打开的方向。
(四)在对应位置粘贴水滴,水滴数量的多少表示水流大小。
(一滴水代表水流小,两滴水代表正常洗手水流,三滴水代表水流过大。)
(五)装饰指示卡并做防水塑封。
(六)现场体验指示卡,自主探索指示卡使用方法。
三、拓展延伸:
教师创编《水流变变变》儿歌,幼儿根据教师创编儿歌继续仿编,从而培养幼儿节约用水意识及一日生活习惯。
《水流变变变》
小宝贝,爱洗手,
扭扭打开水龙头。
小小龙头作用大,
千万不要小瞧它。
一滴水,冲不净,
两滴水,刚刚好。
三滴水,溅湿衣。
水流变换我掌控,
洗完关紧水龙头。
争做节水小英雄,
节约用水记心中。
洗手是幼儿每天都接触到的事物,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为幼儿所熟悉,然而洗手环节还是存在各种问题,如何让这些问题能得到合理的解决?这就是此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亲身观察思考和探索,从而说一说,猜一猜,做一做,多次尝试最终制作了水流指示卡。幼儿能在自主操作中获取经验,根据指示卡自主调节水龙头开关,控制水流大小,合理解决了自主控制水流大小的问题。教师创编儿歌后,幼儿通过继续仿编儿歌愉快主动的学习,提高了幼儿的节水意识,让幼儿能够主动“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秘密》的教案11
活动目标:
1. 积极探索不倒翁,发现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2.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大胆尝试动手操作,敢于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3.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 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
1.不倒翁一个。
2.自制绘画图谱(不倒翁的组成原理6张)。
3.背景音乐《不倒翁》。
学具:
大小不一的不倒翁制作材料人手一份,橡皮泥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以猜谜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今天应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听好了:
“圆圆的身体左右摇,你推它来我推它,推来推去它不倒。猜猜看,是什么?” (幼儿自由猜想后,教师出示不倒翁)
二.初步探索不倒翁不会倒的秘密
1.师:对了,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的名字叫不倒翁,谁知道它有什么本领呢?
根据幼儿说的本领教师进行示范。(比如它不会倒)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它不会倒,那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先把不倒翁摆正,这时候它是直直的,然后用手去点一下它。它就开始摇摆,可是它有没有倒呀?没有,它还是直直的。)
2.师:不倒翁真的不会倒,它一直是直直的,那小朋友有没有想过它为什么不会倒呢?不倒翁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呢,我们来一起拆拆看好不好(打开不倒翁)首先呢,它有一个圆圆的,滑滑的底部,那我们看看这里面是什么?哦,有一块橡皮泥,这块橡皮泥是粘在中间的对不对?那如果我们把它粘在旁边会怎么样,猜猜看(往一边倒,试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重物一定要粘在中间。
3.师:把底部反过来,橡皮泥不掉,果果粘不紧,又会怎么样呢?(试验)证明:中间的重物不仅要粘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三.幼儿动手制作不倒翁,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发现不倒翁的制作原理
1. 师:想不想自己来做一个不倒翁呢? 疑问1
师:讲解不倒翁的组成:一个扇形,圆圆滑滑的"底部,还有一个重物,重物要放中间还要粘得牢牢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完毕,将幼儿完成的不倒翁摆在前面,逐个逐个进行试验,检验幼儿做的是否成功。
(成功的不倒翁放在地上再次展示一次,师幼共同探讨为什么有的成功了有的没有成功。)
假设幼儿出现的状况:橡皮泥没有粘牢,橡皮泥没有粘在底部。(提醒幼儿,橡皮泥要粘住。仔细检查粘住了没有?)
为什么它的不倒翁有点歪我的不歪,站起来还是直直的? 教师做实验,将橡皮泥紧紧粘在不倒翁的边上,幼儿观察。
实验证明:不倒翁里面的橡皮泥不仅要紧紧的粘住,还要粘在它的底部才行。
活动延伸:
师:好的,今天回家以后,请小朋友回去探索还可不可以用其他不同的材料做不倒翁? .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既有科学的探索,又有动手制作,这样的活动孩子们都会比较喜欢、比较符合幼儿的兴趣。在活动前我认为不倒翁应该是小朋友生活中经常玩的一种玩具,不倒翁真勇敢,我们也要学习不倒翁遇到困难继续站起来的精神。让我们和你的小伙伴介绍下你的不倒翁吧。
小百科:不倒翁是一种古老的中国儿童玩具,最早记载出现于唐代。形状像人而在造形和重量上制成一经触动就摇摆然后恢复直立状态。
《秘密》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1、在看看、听听、讲讲中了解果核的用处,发现果子里有不一样的果核。
2、能大胆地交流自己的发现,并体验收集的快乐。
教学重点:
了解果核的用处,发现果子里有不一样的果核。
教学准备:
“蜗牛和苹果”的故事制作成PPT。
6种水果(每张桌子摆放一样水果,并遮盖住)、相对应的6种果核混合装在脸盆中。
盘子、消毒纸巾(与幼儿人数相等)、水果刀、垃圾筒等用品放在一侧。
教室里放置一些不同种类的种子。
教学课时:2课时教育理论依据:秋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树叶的变化、水果的成熟使秋天变得色彩斑斓。人们辛苦一年的劳动有了收获,也因此使劳动变成了一份快乐,这是一个孩子、大人都开心的季节。这个主题就是要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的活动从活动室走向广阔的天地,开拓他们的视野,也丰富他们的生活感受。“捡落叶”、“去秋游”、“摘果子”、“逗虫子”等一切活动,都让幼儿在玩中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发现自然,使他们的感觉变得敏锐,思维变得活跃,性格变得开朗,生活变得有趣。
当树叶纷飞飘扬,从幼儿收集的各种水果,到教师收集的各种农作物,使活动室渐渐有了丰收的喜气。孩子们在观察、品尝、思索和表现表达的过程中不断感受着秋天的美丽和快乐。
这时,一个小故事——《蜗牛和苹果》吸引了我,我发现,幼儿在品尝水果时,积累的经验往往停留于水果的外形特征、水果的味道等,很少有孩子关注到果核。故事却给我们展示了意欲丢弃的果核却变成种子、大树和果实的美好结局。于是,本次活动借用这一素材所制作的Flash,以果核为对象,一方面在设问中促进幼儿的细致观察以及经验基础上的想象,另一方面让幼儿在“果核宝宝找妈妈”的情景中观察、比较不同的果核,体验秋天发现的乐趣。同时,使幼儿初步感知植物生长变化、收获播种的轮回,以激发幼儿参与下阶段各种收获、劳作活动的愿望。
注重关注幼儿兴趣,启发幼儿积极思考与大胆探索,有机的将各领域教育内容与要求整合起来,在促进幼儿主动、全面发展方面起积极的作用。
教学过程:
1、看看、听听、讲讲。
故事:“蜗牛与苹果”
集体看无声的Flash画面,提问:你看懂了吗?发生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
到底谁是苹果妈妈的宝宝?
发现幼儿能看懂一些画面,但还不能很好地将多个画面联系起来,有点“断章取义”。于是,再次看Flash(有声的),并提醒幼儿注意倾听。
听了故事以后,你们觉得果核到底有用吗?
追问:苹果是真的生病了吗?乌龟医生有没有帮她看好病?
苹果烂了也不一定就是坏事,可能她是当妈妈了。
正是这一粒粒黑黑的小宝宝钻到泥土里才慢慢地长出了小苹果树。他们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果核。
你们都吃过苹果吗?有没有发现过里面的果核?你们吃完后把他们放哪儿去了?
是不是随便种什么果核,想要她长出什么果子她就能长出来呢?
那么,除了苹果的果核,你们在吃水果的时候,还发现过什么其他的果核吗?
2、送果核宝宝回家出示装有6种果核的脸盆给幼儿看,设问:今天我带来了许多果核,看看他们都一样吗?
今天,有好多水果妈妈都到这里来找自己的果核宝宝了。仔细看看,你认识她们吗?
(教师一一出示遮在毛巾下的6种水果,引导幼儿观察、认识。)现在就请大家一起来帮忙,把这些果核宝宝送回到她们的妈妈身边去。你想帮谁就帮谁,想帮几个就帮几个。
(组织幼儿围坐在桌子旁)我们一起来看看,果核宝宝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先帮长得最大的果核宝宝吧!
孩子们在交流、品尝和发现着。
关于香蕉的事情看来杨杨了解得比较多,想知道的宝宝以后可以去问问他。
是啊,他们的颜色、大小、形状都有些不一样。说明不同的水果有不一样的果核。那么,他们到底是哪个水果妈妈的宝宝呢?
对,你们都吃过吗?她里面长什么样?
她跟我们平时吃的桔子有什么不一样吗?
她跟桔子很像,但她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金桔。
为什么幼儿园我们要每天吃苹果呢?
说得对,苹果有丰富的营养,味道也很好,所以大家都很喜欢吃。
再来帮帮我们刚刚认识的水果妈妈——冬枣。
好多宝宝都没吃过冬枣,现在你可以慢慢地尝一尝。
那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也是冬枣妈妈的宝宝,一起把她们送回家。
还有很多长得小小的果核宝宝有点糊涂了,不知道自己找的妈妈对不对,我们把她们带到教室里去,再想想办法。
你可以请爸爸妈妈跟你一起试试,看看现在种下去,什么时候会长出来。如果长不出来,过一段时间再种,看看什么时候种比较合适。
师生一起收拾果核和水果。
3、延伸活动:愿意继续帮忙的宝宝一起到探索角想办法帮剩下的"果核找妈妈,鼓励孩子到教室里找找“秋天里除了果核还有哪些也是种子?”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为幼儿创设了观察、探索的空间,引导幼儿在自主、宽松的氛围中体验发现的快乐。探索的过程中,我注意给幼儿表达自己经验的机会,并注意倾听和追问,激发幼儿间的争论和互动。活动中,孩子们敢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也敢于质疑,并能够大胆地运用经验解决碰到的问题。在验证过程中,我选择了比较有代表性的两种果核,引导幼儿在讨论中关注到不同的取果核的方法,并把剩下的几种果核放到区角活动中验证。
一方面,给孩子更多探索的机会,活动中幼儿的参与和表达很自主,也很大胆,在寻找冬枣果核的过程中,很多孩子沉浸于活动中,甚至都忘了吃果肉,却为自己寻找到的果核而欢呼,完全看不到这个年龄段孩子“嘴馋”的特点。这些都可以看出本班孩子对探索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活动中能灵活地与幼儿互动,及时的追问以及幼儿间引发的争论、互相质疑都大大激活了幼儿的思维。
另一方面在幼儿收集果核的过程中关注他们的新的兴趣点,以进一步拓展主题内容。
幼儿操作的果核很多也很细小,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幼儿设置了障碍,可能会让有的孩子产生挫折感,需要在后续的活动中加以积极的引导,帮助幼儿体验克服困难和挫折后带来的快乐。
《秘密》的教案1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宝宝发现:颜料放水里,水变成颜料的颜色;蜡笔放水里,水没有变色。
2,体验玩水活动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红绿色颜料、2支排笔、蜡笔(若干)、水盆1个、水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材料导入
1, 小朋友,看一看今天李老师准备了什么好玩的东西,这是什么?
幼:颜料、蜡笔
2, 这是两瓶水,把颜料和蜡笔放水里,水会不会发生变化呢?
二、水的实验
师:现在我们试一试:
1, 颜料实验:颜料是什么颜色?
幼:红色
师:红色的颜料放水里,看水会不会变颜色?
幼:水变成红色了
总结:红色的颜料放水里,水也变成了红色了。
2, 蜡笔实验:这支蜡笔是什么颜色?
幼:红色
师:红色的蜡笔放水里,水会不会变成红色呢?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试试(幼操作)再把水摇一摇,水变色了吗?
幼:没有
总结:蜡笔放水里,水不会变色。
三、幼操作
师:是不是所有的蜡笔放水里,水都不会变色呢?现在老师请小朋友都试试
1, 蜡笔实验:每人一支蜡笔、一盆水,分组投放。
总结:所有的蜡笔放水里,水都不会变色。
2, 颜料实验:人手一个水瓶,师依次投放颜料。
总结:颜料放水里,水会变成颜料的颜色。
活动反思:
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秘密》的教案14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小实验活动,让幼儿萌发初步探索的科学意识。
2、初步了解空气的特征和作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判断思维能力。
3、通过自己探索,引导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知道我们的生活、动植物都离不开空气。
活动准备:
每人一个白色塑料袋、每人一个气球、每人一根吸管、玻璃杯、土块、打火机、蜡烛、筷子、水、彩色糖豆等材料。
背景音乐《找一找》,录音机。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方便袋玩偶,让幼儿说出方便袋玩偶的名字,(小白兔)并提问:这个小白兔玩具与我们玩的小白兔玩具有什么不同?里面装着什么?让幼儿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鼓鼓的、涨涨的)引导幼儿说出里面有空气。
小朋友们,你们愿意猜谜语吗?(愿意)那下面老师给你们猜一个谜语,看哪个小朋友能猜出来:有样东西真奇妙,看不见呀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
3、鼓励幼儿分组自由探索:找找空气在哪里。放背景音乐《找一找》。
(1)请幼儿拿出塑料袋,在教室内装一下,看一看塑料袋怎么样了?引导幼儿说出活动室内有空气。
(3)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用塑料袋装空气,我们知道了活动内有空气,院子里有空气,那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哪里还有空气。
(4)教师将土块放到水里,请幼儿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有气泡冒出)再用吸管向水里吹气,看到了什么?(有气泡冒出)幼儿初步感知土里有空气
(5)教师出示矿泉水瓶,让幼儿看一看,里面有什么?(什么也没有),教师把它放到水里,让幼儿观察一下,发现了什么?(有气泡冒出)。让幼儿感知瓶子里有空气。
(6)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就在我们周围。下面老师再来让小朋友们品尝一下老师带来的物品,尝后小朋友们要说出他们的味道和颜色。
(7)出示彩色糖豆,请幼儿观察品尝,说出什么颜色?什么味道?
提问:空气有没有味道?有没有颜色?
教师小结:空气是无色、无味围到处有空气。
3、了解空气的作用
(1)请幼儿闭紧嘴,捏住鼻子,问幼儿有什么感觉,为什么?(空气能帮助呼吸)
(2)点燃蜡烛,请幼儿用玻璃杯慢慢罩住,问幼儿发现了什么?(蜡烛慢慢熄灭了)空气有帮助燃烧的作用。
(3)幼儿每人一个气球,吹气,让气球鼓起来。幼儿思考空气还有什么作用?(让皮球蹦起来,让风筝飞上天,火箭飞上天。)
(4)师幼一起讨论空气的作用和用途,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
4、师幼共同制作小飞机。
5、制作完成后,让幼儿各自展示自己的飞机,看谁的飞机飞得高。
6、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飞机会飞起来?(空气的作用)萌发他们初步的科学意识。
7、带幼儿到户外玩小飞机,结束活动。
《秘密》的教案15
活动目标:
1.在探索活动中发现磁铁的秘密,感知磁铁的特性。
2.愿意参与探索活动,想办法解决问题,体验成功的快乐。
3.初步感知磁铁的磁性与生活的关系。.
4.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准备:
1实验器材:磁铁、带回形针的纸小鱼、,水彩笔、螺丝帽、棉签、螺丝钉、扣子、别针、发夹、橡皮筋、纸片、回形针、小棒、塑料玩具、硬币、气球一人一份。
2、观察记录表一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钓鱼游戏。
二、大胆的猜想。
1、认识实验材料。
2、想想哪些会被磁铁吸住,哪些不会被吸住?
3、学会把自己心里想的记录在记录表的第一排中
三、大胆尝试磁铁吸吸吸。
1、动手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2、与小伙伴交流结果。
四、大胆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拓展经验,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作用。
反思:
这节课通过幼儿了解动物过冬的方式,其实动物也很聪明,为了能生活下去,不让自己饿死、冻死,都有度过寒冬的方式,还丰富了词汇。让幼儿更懂得怎样去爱护动物。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让幼儿观察一些事物,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