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实际上,即便是相同的文章词句,在面对不同时,不同事,不同人乃至不同语境时,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众人皆知爱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而却鲜有人知道,其后还有一句话:“但若是没有那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起来也不过是汗水而已。”原本是一句强调灵感的重要性的话,经过后人的修饰与曲解,竟变成了完全相反的意思。同样地,原本体现浪漫爱情的风花雪月,在阎肃先生的眼中,便沾染上了占地肃杀萧瑟的气息。
同样的语句,在不同人的理解中却截然不同,缘其根由,是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的需要。语言是为满足人表达的需要而出现的,除却具有具体意义的特指名词外,抽象的语言大多不具有特定的含义。创造词语的人是为了将他某些情感表达出来而使用了某个词汇;而后人看到这个词语后,认为其恰巧可以表达自己的另一种情感。如此,同一个词语便在不同
的人处满足了不同的表达需要,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意思。这便产生了旧语新注现象。
此外,比喻义的运用也推动了旧语新注。例如一杆秤,政治家说它是制衡权力运作的天平;道德学家说它是衡量公正与美的标准;在农民手中,它就只是称重的工具。为具体的事物赋予比喻义是人类的特长,至于赋予什么样的喻义,就要因人而异了。同样是风,它可能是母亲温柔抚摸面颊的手,亦可能是穿透皮肤寒冷刺骨的刀,还可能是卷起千层海浪、怒吼着的蛟龙。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能赋予它“铁马秋风”的新义。实际上,为旧词赋予新义,与为实词赋予抽象喻义之间并无本质差别,它们都是给了已有词语一个新的含义,用以满足自身表达的需要。
所以,旧语新注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它除了能给予人们对旧事物的新认识以外,还能拓宽人们的表达途径,更加完整地满足我们表达的需要。故词语合为境而解,不同人不同境况下对同一个词语的理解不同,这是在所难免的,亦是必要的,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