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里怕索哎……”这是穿梭在我们慈溪每个小巷里的独特方言——收破烂的意思,而这样的声音每天都会在耳旁萦绕。这个属于城市里常态的情景,让我早已习以为常。直到今年暑假,我看到了一幅与众不同的画面。
假期的一天,我在小区楼下玩耍。耳边又传来那个熟悉的声音,“怕里怕索哎……”我又向那望去,刺眼的阳光根本看不清那人的脸庞,我用手挡着阳光再望过去,是一个看上去才三十左右的女人,她吃力地踩着三轮车。从她的衣着来看,她的家境一定不富裕,她身着蓝绿色的棉布衬衫,应该是好多年前的款式,但即使是这过时的上衣也掩盖不住她直挺的腰板。女人脚上套着普通的老北京布鞋,半穿半拖的双脚踩在松动的脚踏板上十分有力。
她身后的车身里,用细小的木
棍支起了一个“小帐篷”。我好奇地跑去张望,里面竟然坐着一个熟睡的孩子,应该是她自己的孩子吧。孩子也是穿着土气的衣衫,却不失整洁。三轮车里凌乱地摆放着纸板和各种饮料瓶,唯独“小帐篷”内很干净,孩子在里面睡得十分安稳。时而颠簸的车也没让孩子惊醒。我想这个安稳是前面那位瘦弱的母亲给予的吧。
女人艰难地踩着三轮车继续前行,细心地看着前方的路,每到凹凸不平处都会放慢车速,过得格外小心,她还时不时地回头看看自己熟睡的孩子,轻手轻脚地拉拉那松动的“帐篷”,生怕烈日暴晒到孩子,确定安全后,才用挂在脖子上的毛巾随意擦了擦满脸的汗珠,嘴角上扬,露出满足的微笑继续前行。
三轮车,远了;她们的背影,也远了。那一刻,我的鼻尖儿,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