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有一天,人工智能超越了人类,那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当然,我指的是“现在的人类”。它们的思想,技术,创造力统统凌驾于地球文明时,那仅仅是物竞天择,是生物脱离碳基这一范围的进化。可当人类像程序一样思考,我说的是"现在的程序”,那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了。
在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作品《乡村教师》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人类研发出了用数据推演古今未来的机器,他们窥向未来一眼,那时的人类文明几乎已成岁月。从无人居住的城市看到,所有的房子无一例外是干净的白色正方体,房子内的柜子上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家庭的合照。但是上面的人全是面无表情,而且每个人都是一身白衣,剃着寸头,仅能凭眉目分辨男女老少,人与人之间已经没有个性所在。因为这个机器能够看见这个世界的每寸土地,全人类处于被监视下,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了机器掌管者的工具。
其实这个故事曾经在我们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生过。二战时期的德国,法西斯统帅希特勒对他的国民讲道:“你们什么也不用想,元首已经替你们把一切都想好了。”不仅如此,他捏造史实,那种环境下大多数人的盲从,引起了全民的狂热,国家上下就像一台机器任由希特勒发号施令。当时,德国有一种人叫做思想警察,他们仿佛无处不在,四处抓捕那些有反抗想法的人,就
/
这样,个人思想将被扼杀殆尽,德国和她的国民,都无法察觉自己处于的黑暗。
上述两则中的人类依旧保持着原来的形体,但已经丧失了作为人的资格。帕斯卡说:“人是一颗有思想的芦苇。”人类相比于禽兽就高贵在人是有思想的,哪怕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也要去想,只有思考才能阐述人类生存的意义。而当时的很多普通德国民众,连身边亲友同事人间蒸发都以感到习以为常的,那不是人,只是丧失人性的两腿直立的动物。
有人说那是故事和过去,现在我们怎么会犯下这种错误?其实我想说我们正在接近这样的状态。
书店里教辅材料卖得火热,小说也时常有人光顾,唯独那些大家经典门可罗雀。学生买书,越来越多是为了提高分数,读小说也只是为了排遣,几乎没人想去获得经典的价值。为什么?我们将一切放在价值的天平上看着高低。而那些能够使精神净化的又怎是能用物质去衡量的?你甚至还得付出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看到它们的价值。最后,当精神上的愉悦无法再撼动心中的天平时,你已经是物质世界的狂热者了,机器般做着大于,小于,等于的运算。
在这个能让人开心,难过的事越来越少的世界,希望你我的感情有处寄托;你我的双眼,对美仍有发觉。人类在科技进步的,也要记住作为苇草的骄傲,勿沦为双腿直立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