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书法时,我便梦想着有一天能让飘逸的文字跃然纸上,用饱满的浓墨漾出轻盈而劲道的艺术之美。
行云似流水,落笔如云烟。灵动俊秀的手法不仅仅是简单的点、划、转、折,更是流淌在心曲里的音符与旋律。
研习书法很长一段时间了,可我获得的依旧是一副空架虚壳。临摹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怎么也写不出那跌宕起伏的意蕴。除了焦躁,我只有茫然。学业功课越来越繁重,是否该与书法来个彻底的告别呢?
“你不够关注!”书法老师冷冷地说。
我不以为然:“我都如此勤奋,怎么还不算专注呢?”
“你觉得一碗米饭可以做成美食吗?”书法老师岔开了话题。见我一脸的不可思议,他给我看了一段视频。
说的是一个叫村岛孟的87岁日本老人,世称“煮饭仙人”。每天凌晨三点,村嶋孟就起床,淘洗、浸泡和沥干当天需要用的60公斤左右的大米,一天工作15个小时。同时准备够五六百人吃的配菜,按照一个人两种配菜计算的话,就是大约一千五百份。从开业一直到大约下午两点,卖完才关门。他煮饭的灶台是特制的,煮饭时要不停地转动,连淘米的方法也有讲究……他煮的饭,外观晶莹剔透,粒形齐整;气味米香浓郁,清新气爽;味道香甜满口,回味
悠长;口感内软外韧,粘性适中,筷夹成团,入口即散。吃过这样一碗难求的饭的人都会说: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米饭。
“不仅仅是五十年如一日的勤奋,他还在不断寻找着方法和规律——这才是真正的专注啊!”书法老师深深地感叹。
放翁有言:“汝等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于是,我便去读《苏东坡传》,看纪录片《苏东坡》,希望能从中体悟些苏轼一生的悲欢离合和人生智慧。看到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相左而被贬黄州时,我感受到了“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茫茫水雾里”的苍凉与无奈。在苏轼用墨丰腴,落字错落,率意天真的书法风格背后,一定有一份独特的机缘和心境,这应该就是他书法自成一派的成功“密码”吧。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再次书写《黄州寒食帖》时,我心里原来那些繁复的书写技巧渐已淡去,整个人开始沉浸在苏轼多情苍凉,孤独惆怅的人生际遇中。落笔,运笔,收笔……一切仿佛于无意间流淌出来,我终于收获了那份久违的专注与轻松。
凡事有成,皆因悟道。瓶颈的突破,不因为别的,只因我幡然醒悟。在日后反复的操练中,我希望自己能早日觅得书法的“密码”,走进一个更加清明美妙的艺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