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我,至至诚诚地给您各位唱一段京韵大鼓《风雨归舟》……”台上闻声是一老人,额上的一道道岁月留下的疤纹如古树的年轮一般。看上去,已近花甲之年的他朝台下一鞠躬还能看见黑发中夹杂着几根银发。即便如此,他一开口仍显得中气十足,赢得台下满座的鼓掌喝彩声。
当老人缓缓走向大鼓时,台下顿时鸦雀无声,知识专注地看着台上站立如松的老人。我见此景亦是惊讶不解。“爷爷,这……”我转头想细细问问带我来看演出的爷爷,却被爷爷一拍肩膀示意我安静。“好吧。”我撇撇嘴,转身回看表演。
“摇桨船拢岸,弃舟至山前。唤童儿放花篮,收拾蓑衣和鱼竿。一半鱼儿就在炉水煮,一半到那长街换酒钱。”老人的最后一个转音刚刚落下,台下即刻掌声雷动,叫好声不绝于耳。演罢,老人合掌道谢,便下了台。观众也陆续退场。当小园子里只有零星两三个人时,爷爷才站起身,带着百无聊赖的我去了后台。
原来,刚才表演的老人是爷爷的老战友。从文工团退休后也闲不下来,跟着一家戏社一个月义务演两三场,他也自得其乐。趁着爷爷与老人聊天的功夫,我逮着空在后台转悠了起来。
“一半鱼儿就在炉水煮,一半在,在……”一阵熟悉的小调从一旁半掩着的屋中传来。这好像是刚才老人在台上的唱词儿啊,唱的不是
老先生一般有韵味。我悄悄从房门缝里往里瞧,是个小男孩儿,八九岁的样,穿了件红色的小棉袄,脖子后面还留着一条细细的小辫儿,讨喜极了!小孩儿。规规矩矩的站在京韵大鼓前,一手捏着鼓谱,一手扶着大鼓。脆灵灵的童声唱的有别于老者,但却把一向沉稳的大鼓都带得活泼灵动了。
我第二次见小孩儿是在春节过后,老人带着他来登门拜访,我这才知道这个梳着长生辫,怯生生朝我叫姐姐的孩子是老人的孙子。平日里老人带着他一边上学,一边学大鼓。再后来,这一来二去,我和小辫渐渐熟络。有一次我在后台看他练习,随口问了一句:“小辫,别人都学钢琴什么的,你为什么要学京韵大鼓呢?”小辫儿挠挠头,笑了笑说:“我也不清楚,爷爷说京韵大鼓不能失传,我学习是为了传承。”传统艺术势微,这爷俩在努力传承。我的心再一次被他们触动。
最后一次见他是在几个月前,那天,他和老人要回天津去。也是那天,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清澈的童声:“学徒我,至至诚诚地给您各位唱一段京韵大鼓《风雨归舟》……”
看着台上的小辫,听着台下的掌声,我渐渐明白了什么是传承。所谓传承,不仅是为台下的各位观众歌唱,更是为了内心的热爱去歌唱,为了传统歌唱,为了华夏歌唱,为了这5000年不曾断流的文化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