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曾经说过:“保守是舒服的产物。”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领域,创新,永远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正因为创新,世界才变得绚丽多彩。
将时光的指针拨回宋朝,让我们在宋词的辉煌里探索创新。
苏轼,豪放派宋词的先河人物,曾于赤壁慨叹,于密州出猎,这份独立于世俗之外,陶醉于词牌之上的闲情雅致令人赞叹不已。可怜后人只知道他清新脱俗的文风,却不懂他年逾五十满腔的豪情壮志。当年,面对欧阳修独步天下的赞誉,他却淡然处之;平民对他偶像般的顶礼与膜拜,他却像孩子般的憨憨一笑。乌台诗案没有像想像中的给予他致命打击,反而给了他施展满腔抱负的机会,让他得以将一身的才华都挥洒于这片封建与落后的土地上,让创新的曙光重新撕开可怖的乌云,继而照亮整个世界。就像他所说的“人如生梦,一一樽还酹江月”罢了,就当这一切都是一场梦吧。
因为创新,苏轼才变得与众不同,整个世界也变得绚丽多彩。
“我喜欢梵高,因为他热爱生活!”,“我喜欢梵高,因为他善于发现美好!”,一个个略显稚嫩的嗓音在耳畔回响起,天真灿烂里带有点点童真的期待。可我想,我喜欢梵高,是因为他敢于创新。在近代的欧洲里,人们崇尚理性思考,各种探索生命未知科学的书籍层出不穷,固定的思维方式像一把枷锁禁锢着人们的头脑。可这时,梵高画作里的创新敲开了人们的心灵大门,粗犷有力的线条,浓厚丰富的色彩,
无一不映示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在那个时代,梵高厌倦所谓的印象派,他把自己带到充满阳光的田野里,于是便有了《播种者》;他把自己置身于温暖的户外,于是便有了《向日葵》。
即使在生命最艰难的阶段,他也没有颓废,反而描绘了一篇篇更具创新的力作,像一朵洋溢着火红色的向日葵,将创新的力量带给世界。
将时光的沙漏定格在日新月异的现代,让我们在袁隆平老爷爷的“东方魔稻”里寻找创新。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值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全国上下,工厂停工,学生停课,躁动不安,在这时,却仍有一个人在默默无闻的搞创新,做研究,在目睹了大饥荒的恐怖之后,他更是卖力的研究工作,所为的只是能让更多的人填饱肚子,他就是袁隆平,一位朴实无华的老人,却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交水稻的培育。
烈阳下,稻田里,有他的身影;乡村里,泥泞上,有他的足迹!久经风霜的手掌,蜿蜒扭曲的皱纹,在和煦的阳光里,却熠熠生辉,在清风微拂的午后,终于绽放出了笑颜!是的,他成功了。2001年的那个仲夏,将会令人铭记终生。
因为创新,袁隆平才完成了毕生夙愿,整个世界也变得绚丽多彩。
如果不是创新,苏轼如何会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感慨?
如果不是创新,袁隆平又怎能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拯救万千人民的生命?
因为创新,世界才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