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初三了,有没有醒啊?”这是老师经常提醒我们的一句话。
初三分班后,经过一周短暂的军训,同学们很快就融合为一个融洽的集体。大家创建了班级同学群,名叫“初三(1)班”。
一开始,大家聊聊有趣的事情,发发各种通知。不久,大家无话不谈,什么吃的玩的,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各种八卦。随着作业增多,牢骚抱怨也越来越多,一上同学群,每个人都热情高涨:这个老师上课没劲,哪门学科作业太多,哪门学科作业难不想做……过了一段时间,群里每天晚上九点发着各门学科的答案,这解脱了自己,方便了大家。
我们很多同学得到了“便利”,人也变得更加懒惰了。于是,我们大多数人常常等待群里“高人”在晚上九点答案“发布”,以致对答案的盼望,就像《狼》里那两只贪婪的狼,紧跟着屠户,等待着扔出的骨头。
平时,班里多数同学每天作业都正确,一到期中考试就露了馅,一个个成绩惨不忍睹。“都初三了,大家作业都抄了三年了,这最后一年作业还要抄下去吗?你们有没有醒啊!”老师十分生气,重重地把卷子拍在讲台上,同学都低着头没人敢吭声,原来老师早就识破了同学们的伎俩。是的,做了三年的温水里的青蛙,该醒醒了,要自己努力了。再说,再这样抄下去,中考拿什么去考心目中的学校?
不过仍然有一小部分同
学执迷不悟,我行我素,完全把老师的劝告当作耳边风,依旧等待着晚上九点答案“发布”。
慢慢地,群里的答案越来越少,进群聊天的同学也越来越少,群里也越来越冷清了。
到期末考试前几周,一天晚上打开手机,发现不知是谁把群名改成了“我们不是答案的搬运工”,嘿,蛮有创意的。“要不要把老师拉进群呀?”忽然用同学发起这个话题。“拉老师进来干吗?”“大家现在都初三了,老师说得没错,该醒醒了,以后不要再抄作业了。”“群里有了老师就很压抑。”“现在学习要紧,学习第一。有老师在群里就可以来监督我们了。”“要不我们先克制自己,如果不行就拉老师进同学群?”“可以。”……
过了几天,再也没有人在群里讨要答案,群里更加冷清了。早上同学们来到教室,过去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凑在一起聊八卦的同学少了,绝大部分同学默默地看着书。有不懂的问题就课间去问老师。我作业的错误很多,没有了答案可抄,就跟着大家去请教老师。
有个周末,正好看到网上一张“正在学习”的图片,我就拿来做了微信头像,它常常在鞭策着我,监督着我:该清醒了,再不脚踏实地就来不及了!
有一天,打开微信,群名竟被改称了“从睡梦中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