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心目中新疆还停留在巍峨的天山、荒茫的大沙漠上,还停留在一曲羌笛、几声胡笳的凄美音色里,而如今的新疆早已不是故人眼中的摸样。高楼林立的城市,日新月异的农村,四通八达的公路,让所有来过新疆的人为之惊叹。我的家乡在一直不停的变化,越变我越喜欢。
我的家乡在可爱的哈密,这里有高高耸立的天山,遥遥望去似巨龙盘卧在家乡的四周,是那么洁白,那么圣洁;水磨沟里缓缓转动的水磨,终日书写着古老的情怀;那透亮的天空,格外的瓦蓝,蓝的让人好生喜欢。悠闲的白云时而聚在一起,时而分散快来,它们也在用此方式来歌诉对家乡的喜爱。
我的家乡以盛产哈密瓜闻名中外。哈密瓜古称甘瓜、网纹瓜、甜瓜,它是甜瓜的一个变种。源于突厥语“卡波”意思是甜瓜。那炎炎夏季,来一口甘甜的哈密瓜,令你沉醉其中。
我的家乡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有三十五个民族,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工作。这里总能在穿行的街道上看到各族人民互诉心声、聊聊家常的热闹景象。大大小小的巷道也在时刻宣传“三个离不开”,时刻不忘提倡“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哈密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加快发展的基础,更是构建家乡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我们歌唱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繁荣景象,这样的家乡让我越来越喜欢。
今天的民族互通,今日的和谐相处,离不开过去很多年的努力,记忆中的家乡以前不是这样的。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我们对其它民族的人都抱有一定的警惕感。走在一些维族人聚集的地方心里总是隐隐有些害怕。特别是在“七五”事件之后,甚至还对他们有一丝敌意,那是我从心底有些“憎恨”维吾尔族人,觉得他们太无情,觉得他们给家乡笼罩了一层阴云。
时间是愈合伤口最好的良药,随着时间一秒、一分、一月、一年在我指间溜走,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就拿我来说吧,我们班里有很多维族跟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我们大家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相处得十分融洽。
记忆越来越清晰,我的视线也回到了幼儿园。还记得那时天真无邪的我,脸上总是挂着笑脸。但是内向的我却从来没有胆量和班里的民族同学交朋友。在我的脑海里似乎他们总少了一丝亲近,总感觉距离很远,但我的变化也不落后于家乡的变化。
小学生活刚开始,我就发现班里有不少民族同学,其中维族回族居多。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还和他们成为了好朋友,每天的在校生活里,我们互谈心声
,课下我们互相追逐打闹,课上我们一起学习,就连过年过节时也不会忘了对方。每当过我们汉族人的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时,总会发现手机里那“节日快乐”的祝福。在他们要过一些像过古尔邦节之类的节日时,在放学的那会儿,我也会祝福他们,然后相视而笑。也许在时间的打磨下,我也随家乡的变化而变化。
在新疆历史上、哈密历史上有很多少数民族值得我们后代学习的故事。他们是我们生活的向导,是我们前进的风帆,也许就这样一代代的传诵下去。
我们生活的今天,因为各民族的团结,过去那一间间又矮又旧的破平房,变成了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因为民族团结,以前那重男轻女的旧社会观念也烟消云散了;因为民族团结,喜庆热闹的节日总是能有你我他。
家乡的农村也不落后,也悄悄的变了,变得更迷人了变得更让人喜欢了。袅袅的炊烟从一排排平整的庭院里直冲入天,慢慢逼近的云霞染红了半边天;劳作的人们有说有笑的向家走去。眼前少了曾今泥泞的土路,少了错落不起的小土房,只留下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一排排端庄的院落。
吃过午饭,我悠闲地来到田间散步,看见远处那些农民用各式各样的现代机械犁地,犁地发出的声音此起彼伏,如同赞扬家乡的变化,而我的眼里再也看不到儿时记忆里的老黄牛。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家乡变化着;在国家的帮助和各族人民的努力下,家乡发展着……也许这种变化,这些发展还比不上一些沿海的大城市,但我相信家乡以后也会让人们记忆深刻。作为这里的小主人,作为这里的接班人,我有义务更有责任,把家乡建设的更美好,让家乡变得更惹人喜爱。
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有这样一个梦:不再听到“哈密瓜在哈密。”而是“哈密有哈密瓜,那是个美丽、繁荣的城市!”这个梦很大,这个梦很远,但在我心中,这个梦似乎离我很近很近。
家乡,这个平凡的字眼;家乡,这个熟悉的环境;家乡,这个充满生机的地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我对它浓浓的爱,都藏着我对它深深的祝福。我爱生我养我的这片故土,更爱他一天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