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座引人瞩目的大门,四根白色方柱上有大理石淡雅的痕迹。上方则是黄底黑字的门匾,几个舒展的毛笔字连成博物馆的名字——中国现代文学馆。
我急切地进入那扇门,也开始了我这次不一样的学习。我在博物馆中不停走着,不停地观看着身边的事物
终于我停下来了,停在了老舍书房的还原场景边上,那书房在展厅的一角默默陈设着,那些书房中的布景摆设并不引人驻足:全是木质的家具,墙上挂着些许书画,这对于作家来说再平常不过了。
可当我走进去看时,场景变得有意思起来。书柜在书房中占了不少位置,那书柜木质格外好,透过有些泛黄的书柜玻璃,能看见里面有几沓认真摆放过的英镑,像是为谁准备的一样。他为什么会有英镑?又为什么会这样摆放?书柜的左侧,有一张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奖状显得格外突兀,被相框框住,端端正正的挂在墙上,奖状比边上的家具擦得都更干净一些,老舍不是个注重名利的人,按理说更不会在日常的书房中摆上奖状,那么为何偏偏是这张奖状被老舍郑重地挂在了书房之中呢?
我低下头,查阅简介,却
无从获得我要的答案。于是我向老师和讲解员询问,最终,我才明白那些细节摆放的用意。
当我再去看书房的场景时,眼前便不止是那些摆件,而是一幅幅片段闪过。我似乎看见了老舍领回了不菲英镑时,数过后小心翼翼放好的场景。与场景一同出现的还有我耳边的声音,那是老舍的心声:这些个钱我可不能多用,要留着,去帮助别人呐。他的一生过得都很朴素,他所获得的稿费几乎全数都捐了出去,那是愿意付出与贡献的精神,是他对有价值的生命地追求。我似乎还看见一个受奖无数的文学家,却偏偏对人民艺术家的称号十分看重,将奖状端正地挂在书房中,细细地端详。老舍一生的文学作品都在写百姓,写普通的人民生活,我尝试着去读懂他这样写作的目的,我想,他那颗善良且关注人民的心,就是他对于他笔下的文学最好地诠释了吧。
那个书房好似联系起了我与老舍跨越时空的别样对谈,在那次对谈中,我感受到了他对于人生的追求,读懂了他对于文学的诠释。于我而言,对谈中我学习到的不止是有关老舍的生平知识,更是老舍如他的文字一般善良真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