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建宁人,那儿谈不上出名,却是一座荷花之乡。因此,她给我的名字中添上了“菡”,那便是是荷花的意思。所以我从出生开始便于荷花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小到大,我就只见过三次荷花——一次花开正盛,我却四五岁大小;一次我长大些,却已是花谢之时;最后一次便是现在了。
其实说实在话,我开始并不想去看看那所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但拗不过母亲的固执,硬是要我去瞧瞧荷的风骨,便也只好遂了他的意。那时,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只是说“荷”,却不是“荷花”。
再去荷苑的路上,听到了几个游客的谈话。说是前几天下了暴雨,也不知那荷花还活不活。
这点我也是知道的,毕竟那大雨断断续续下了三天,从现在那空中细细的与就可见一斑。而那“菡萏香销翠叶残”的景象,也不是不能想象。还记得我说上一次去看荷花的景象吗?那种凄凉,哪怕是在八月天也会令人有些发寒。
母亲倒是一脸镇定,显然没有一丝疑虑,像个没事人般,领着我向荷苑走。
过了那石碑,简直不敢置信!
正如母亲,舅舅他们镇定的表情一般,满个莲池,竟然是一如既往的风姿妖娆。黄荷摇曳着舞衣,有些凌乱,华丽却不笨重,一派楚楚动人;红荷随风轻摆着,张扬不失艳丽,如古代的妃子,一笑倾城;睡莲呢?一脸慵
/
懒地浮在水面上,俯视着水中的锦鲤,端庄稳重,却不失少女妩媚。
看那一朵朵,一支支,一如既往的动人,何曾有暴雨过后的憔悴?反观荷叶,却是在风中透着股疲态。
我与母亲就这样撑着伞,走走停停,吃着莲子,不知不觉把荷苑逛了个遍。我看着那娇艳的莲与泛黄的叶,心中有些泛酸。
母亲注意到我的神情,如来的时候一般,一脸笑意,道:“你是在看那些荷叶吗?你知道哪些荷叶为什么那么‘憔悴’吗?”
我点点头,但又摇摇头。我仿佛知道了什么,但又好像还是什么都不知道。
母亲笑道:“你是知道的,菡菡。你再仔细看看。”
雨还在下,细细的打在荷叶上,只有一小部分打湿了荷花。在没人在意的地方,荷叶好像变成了一把把翡翠伞,细心遮住了荷花。他们相依相伴,好像拥抱在一起。
我与家人在荷苑合照,看那一片片的翡翠荷叶与白玉荷花在斜风细雨中永远定格在照片中,也永远封存在我的心中。
那个细节,也许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毕竟在生活中有太多耀眼的莲花了。那些耀眼的“莲花”,吸引了更多的人。但是我们在吸引荷花的同时,也应该注意一下荷花背后的那些“荷叶”,因为他们更加令人敬佩。
那种不慕名利,却愿意毫无条件地为他人付出的精神,更加令人敬佩。这,想必就是“荷”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