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那一挥手;犹记得,那一声叹息;犹记得,那一抹泪……犹记得,那一节课,震颤心灵,久久留存在我的记忆里,从不曾漫漶。
上课铃声已响,同学们的脸上犹带着嬉笑陆续坐回座位。须臾,翻书声便起,琅琅的读书声在教室中飘荡:“《最后一课》……”老师推门而入,走至讲台放下书,环视教师一圈,眯着眼,似是陶醉在读书声中了。
我很喜欢这位老师,也很喜欢她的语文课。不像正读着的课文里那个小弗朗士,母语课我可爱听了。语文老师讲起课来,目光炯炯有神,一手执书,另一手执粉笔,挥斥方遒。讲到尽兴处,她大步迈下讲台,在教室的过道上来回踱步。她的手挥得更起劲了,仿佛要将课本里的人物揪出来与我们对话,又仿佛要将我们拉进课本,切身体会文字背后的绚烂世界。哦,她的课永远充满了激情,令人回味无穷。
可是,这堂课似乎略有不同。从老师进门后便静静站在讲台,我便觉得有些奇怪。平日里她总是在我们读书的时候在教室里踱步,面带微笑,兴头来了便背上几句。今日……
老师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课题,粉笔与黑板碰撞,发出“咚咚咚”的声响:最后一课。写罢,老师又走到另一块黑板前,写下两个大字,此时发出的声响更大:家国。将粉笔随意地扔在桌上,老师缓
缓地转过身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独特的文章,在正式上课之前,请大家在书上写下这两个字。”她的声音不大,有些沙哑。我望着课本上墨迹未干的“家国”二字,再联想到课文中在广场上训练的普鲁士士兵,恍然明白了老师的异样。
接下来正式上课,内容缓缓展开。说到法国遭受普鲁士入侵的社会环境,老师的语气激烈,表情隐隐带着哀戚;说到村里的许多人都来听法语课,老师的话语饱含着斗争与抗争的决心;说到韩麦尔先生写下一行字,背对着大家挥手,老师的情感似乎再也抑制不住,凝聚在一起,化作泪水奔涌而出——她泣不成声。
安静的教室变得肃静了,前排的同学递给老师纸巾,老师模糊地说了句“谢谢”,接过拭泪。几分钟后,老师抬起头,通红的双眼望着我们,手执书本想说些什么,最终却化作长长的一声叹息。此时,下课铃突然响起,清脆的铃声打破了沉寂。老师最后看了一眼“家国”,一字一顿地对我们说:“好好记住这两个字,记在心里!任何时候,都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和灵魂!”说罢,缓步离开教室,留下安静了一整节课的我们……
难忘那节课的滋味,咸咸的,带着一丝苦味。每每想起,便觉得“家国”二字的厚重,不能割舍。国即大家、母语系国魂,这堂咸中带苦的课,让我回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