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学弹钢琴,刚开始入门时,很是羡慕那些能把一支曲子弹得飞快的人,以为是技术高深的表现,于是一遍遍的练习过程,只是为了能飞快流畅地完成一曲,以示自己手法娴熟。
后来老师唤我去。“你为什么要追求弹得快?可是因为好听?”老师笑着问。
我点头,又摇头,自己也有些疑惑。老师指指钢琴,“你看,它不是一架机器,只追求速度,它是琴,是乐曲,有轻重缓急,有感情。”
十年间,音符在我的指尖跳跃。现在我已经能行云流水地完成一首乐曲。每次,当旋律在我的手指下泠泠流水一般的流淌出来,然后一曲终了,余音慢慢减弱,总是让我深深沉醉。
随着长大,我渐渐地喜欢读书。有的书,会一口气读完;而有的书,却舍不得一下读完,因为要和书中的人物同流泪,共悲欢。于是越读越慢,每每放下手中的书有淡淡的惆怅,也就期待下一次将它拿起再读。
我想,读一本书不同于看一场电影,读书需要时间来慢慢理解。我读《呼啸山庄》几乎是见缝插针地读,每天晚
饭后看十几分钟,就这样慢慢读了一个学期,在呼啸山庄里慢慢去理解希思克利夫的爱恨情仇,我清晰的记得阅读中的一次次迷惘与思索。这是真正的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独自回家。没有同伴的陪同,自然不再喧嚷,却也有些寥然。正是深秋,季节的色泽格外的浓重,我看见天空高蓝,银杏叶金黄,梧桐变成褐黄,或飘落或在风中哗哗做声。心下想着,这便是秋色秋声了,脚步不知不觉地放缓,心也不知不觉的细腻起来。
那一日我在秋的季节里逗留了很久,直到落日的黄昏,我嗅到沁脾的桂花香,也看见碎碎的桂花,带着香寂寂的落了一地,心中涌上穆木天《落花》的诗句,“意识着一片一片的坠下的轻轻的白色的落花”,我觉得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哪里是人生故家?啊,寂寂的听着落花”。
想来现实生活中的“精彩”,多是忙里偷闲,快中求慢,这样才有对生活纤细入微的体验与开掘,才能愈简愈真,愈淡愈美。
仿佛“慢”不经心,亦是澄澈隽永,绮丽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