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路在何方?

  她是上海人。做事比较沉稳;处事比较低调。不愿意把自己的身世告诉别人。我只好用“她”来代替她的姓名。

  记忆中的“她”,一头短发,十分年轻;圆圆的脸,颜色红润,总是挂着笑容;一副雍容端庄的模样;从来不与人发生争执,非常谦和,是北方人叫做“憨厚”的一类人。

  初见“她”,是我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段时间后。我因患感冒,去连队的卫生室看病,恰好她也在。卫生员是上海知青,我们比较熟。她把“她”的姓名告诉了我。说“她”也是上海知青,66届初中生;1968年,她们一起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长林岛,是我连三排的农工。

  都是南方的知青,见面三分亲。互相有些寒暄,问问各自的情况。算是认识了。大致印象:“她”是一个非常稳重的人。

  我们连是农业连队,生产任务十分繁忙。男女知青是独立编制。虽同在一个连队,碰面的机会却很少。有时去食堂打饭,也急急匆匆的。路上相遇,点一下头,算是打过了招呼。

  我向来对于稳重的人,比较尊重,也愿意多交流。有过几次想去找“她”聊天的念头,实在是挤不出时间。后来,听说她去了机务排,开起了拖拉机,更是没有时间聊天了。也只好作罢。

  1971年的秋天,雨水好象特别多。长林岛的四周,都是沼泽地,七星河水暴涨,与沼泽地连成了一片。我们连队的农田,都被河水淹了。大豆在水里泡着,看着真是揪心。全连干部和战士们,都在“龙口夺粮”。

  晚上的政治学习大会上,我们连队的连长,表扬了“她”。说她带病坚持劳动,要求兵团战士们向她学习。我这才知道,她得了肝炎,在连队养病。

  她那时是从团部医院住院治疗回来不久。正遇上水灾,连队所有的人都下地抢粮去了。她觉得人人都在忙,自己一个人在家养病,心里过不去,就带病下地去割大豆了。

  劳动了一段时间,被表扬了一回。因为没有休息好,她的急性肝炎变成了慢性;红润的脸色变成了黄色。她也从机务排又调回到了农工排。

  自此以后,她的状况一直不好,不但黄疸指数高,抗体也呈阳性了。只好拿病号工资,每个月二十元钱。生活过得很拮据。

  失去了体力劳动的能力,她再也没有受到连长的表扬了。但连长几次在大会上这样说:“有些人,长期泡病号,象什么样子?年轻人,要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要为革命多做一些贡献。”这里的“有些人”是否包括她,恐怕只有连长自己知道了。

  但她毕竟成为了连队的一个包袱。这是有事实为证的:

  1974年,我们营组建水利队,从全营的各个连队抽调人员。我们连队要调一批人过去,其中就有她。

  新建的水利队,是个闭塞的地方,叫小孤岛。条件非常艰苦,不利于她养病。连队把她调走的理由是:身体好的人都走了,连队生产任务就重了。必须要“搭”一个病号过去,以减少连队的压力。

  就这样,她作为“搭头”,被调到了水利队。

  水利队只有一些草坯房。条件好点的房子,很快都被别人抢着住下了。她不争不抢的性格,能轮到的,自然是最差的房子。晚上睡觉到半夜,睡梦中听到“轰隆”一声。人一下子掉到了火炕里。原来是火炕垮塌;被子也被烧着了。无奈中求助于人,在别人的房子里过了一夜。

  一个病人,尤其是一个肝炎病人,在北大荒,孤苦伶仃的;谁都怕传染上这种疾病,谁都远远地躲着她。她感到孤独。

  在别人的眼里,她是累赘,大家都避免与她接触;在水利队眼里,她是一个负担。除了每个月要为她支出二十元钱的病员工资外,还要为她支付源源不断的医疗费。

  她知道:她是战友们的包袱;也是水利队的包袱。她是多么地无可奈何;多么地无助。她从上海支边的时候,身体壮实;得了肝炎,实在是她的不幸。

  她清楚地记得生病的原因:那是1971年夏天,她的拖拉机组在连队北面垦荒,靠近七星河,离开连队有十里路,不能回去吃午饭,食堂给她们准备的干粮,是头一天吃剩的牛肉包子。北大荒的夏天,野外气温也高,拖拉机驾驶台被太阳爆晒,温度更高。牛肉包子在驾驶台里很快变质。机组的一个老职工,是个男的,游泳过七星河,到对岸农村,去一个朋友家蹭午饭了。她饿得胃疼,只好拿出馊了的冷包子啃着,很快生病了。一检查:急性甲型肝炎。病源体就是牛肉包子。住院治疗恢复后,在连队养病。正好碰到秋涝,全连上下都在地里抢粮食。她坐不住了,就发生了带病坚持劳动这一出。

  她为自己没能克服饥饿,吃了变质的食物而痛悔;也怪秋涝,没能让她出院后好好休息,致使疾病发展而难受。

  其实,她是运气不好:食堂的一个偶然的疏忽,改变了她的一生命运!--她为疾病所困,不能有任何的奢求:她没有了争当模范的好身体;没有了去上大学的理想;更没有了爱情的艳遇。她等待着上苍的恩赐,能够在她身上发生奇迹。将她从病魔中拯救;将她从孤独中解脱。她渴望着获得新生——这种渴望,逐步变成了奢望。

  她在茫茫的人海中沉浮;在偏僻的北大荒,虚度着青春年华。她看不见希望和阳光。她睡着了……。1976年,她被调到砖厂——烧烧火炕,喂喂小鸡。1978年仲春,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一个欣欣向荣的时间点。

  有人牵线搭桥,把她介绍给了在团部小镇工作的一个知青。那个男人有些瘦小。男的对她一见钟情。她虽然渴望爱情,但面对现实生活,她没有更多的选择。

  我们的主人公,因为她的疾病,遭受了太多的白眼;承受了太多精神和病魔的折磨。她渴望逃离长林岛——那个荒凉的孤岛,是孤独的代名词。那个地方,只有她破碎的青春,和十年的梦魇。

  她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她对疾病失去了信心。她虽然不是名花,至少是一朵小花。她这朵花已经调零,而且零落成泥。她要抓住机会,离开孤岛;离开受歧视的生活。她应允了这门亲事。从此以后,她起码不再孤单。

  不久,她结婚了。她调到了团部小镇,在后勤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一年后有了儿子。——象她一样,小孩也有黄疸。她要配合医生,努力去治好她儿子的病。

  1978年后,知青大返城。她的男人,也由1980年回城工作了。她是知青,符合返城的条件。兵团将她的关系发到上海,上海知青办与她娘家联系,她娘家人多房少。他们怕她母子俩占了住房。又害怕肝病传染,不同意她回上海工作。她想投奔她的老公,那里还不能找到她可以顶替的工作。孤苦伶仃的母子俩人,在北大荒,孤苦伶仃的生活着。

  她心中万分痛苦。她怀里抱着儿子,来到一座小山,那山叫大孤山。公路在山上通过。她在路边停下脚步,遥望着脚下的三条路:一条通向南方;一条通向团部小镇;还有一条通向长林岛。三条路都是莽莽苍苍。她不知道走哪条路好?她不知道路在何方?

  2019年5月26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路在何方?  何方  何方词条  路在何方?词条  
散文

 三百年一次擦肩

      相信每一只牛羊都有情感,每一株草木都有灵魂,每一片流云都有眼泪。如此,你我都应该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包...(展开)

散文季羡林

 回忆陈寅恪先生(2)

 我在哥廷根十年,正值二战,是我一生精神上最痛苦然而在学术上收获却是最丰富的十年。国家为外寇侵入,家人数年无消息,上有飞机轰炸,下无食品果腹。然而读书却无任何干...(展开)

散文

 角色

 角色曲然  去年,我被意外地派到一所在培养领导管理型人才方面颇具权威的学校进修,其间,而且有一位对选拔使用这类人才很有发言权并具...(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