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拆迁,去年底开始常常在半夜心血来潮不能入眠。经常听见家乡金童桥东横河轮船过、一年四季街上市井的各种声音,明明感觉自己还象十多岁的孩子,却发觉自己搀着的儿子已经开始犟头白脑。因为怕金童桥的好公好婆隔壁乡亲的音容笑貌日渐远去,怕家乡金童变成故乡金童,到时候思念怀念哭念也没有依托了。披衣而起,窗外星斗闪闪,天空的夜象依旧熟识,金童桥的四季声音又在耳边萦绕......
从记忆开始,家乡不外乎四种声音:金童桥的上街声,东横河的水船声,金童学堂的读书声,种田阿伯们的讲话声。
未睁开眼睛,我们这帮街上人听见的就是早五更上街人们的脚步声。老一辈人说,金童桥本是历史悠久的老街,解放前更是要塞乡公所的所在地,有书场,棉花店、饮食店,烟店等等,只是1958年开东横河才把金童桥一分为河北和河南,街主体在河北一条街,河南只有一条丁字街、管家洋楼还保持着昔日的风貌和神气。从小开始,躺在床上就能听见双牌人、贯庄人上街时带来的各类“早间新闻”,如昨天哪个小孩洗冷浴时屁股被机帆船打破了,哪个人家晚上被盗了,那家小孩考试得奖了……还有各类“南腔北调”,苏州话、上海话、苏北话、江阴城里话,原由是金童桥傍在东横河边,水运发达,有江南江北卖货的,有上海江阴客运的,都会途径金童桥这一码头。
善于说苏州话的是评弹世家“扬子江”膝下的俞燕芬姐妹,燕芬婶娘嫁在金童,唱起歌来韵味十足,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的高音能够轻松直上。说苏州话的还有我大叔文斌,年轻时是街上大帅哥,当兵转业到苏州浒墅关当高领土公司经理,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气场十足。
善于用普通话说书的是金童小学夏仲民老师,说的红岩里的双枪老太婆让学生和旁听的乡亲欲罢不能。善于用金童土话说书的是任文勇老师,既有西游记里的妖魔鬼怪,又有当时少有的三侠五义,让学生又怕又爱。善于用江阴城里话演讲的是懋鼎,他后来发展为江阴大律师,金童桥人印象深的是他朗诵家园诗“……书生百无一用处,小试才华理一家”。
善于说上海话的是洪元,他哥俩从小善于白相爱好广泛,洪元是上海退休工人,能唱全本的越剧《红楼梦》。
小时候还能听到街上的各类“时货行情”,端午节粽叶芋头的价钱,八月半时苏式月饼和广式月饼的差价,秋天停在门口河里机帆船上大青菜的价钱,隆冬时芦花靴筒的价钱。赖在床上时间长了,能分出四季上街声音的不同。冬天因寒冷路硬人少,走路特别清晰;春天因惊蛰后土地湿软只能听见行人惊醒的虫鸟声;夏天是蟋蟀蝈蝈一日到夜的奏鸣和东横河里的机帆船声;秋天萧瑟时才能困上一忽真正的赖觉。
想起上街声,马上想起我七、八岁时做的有生以来第一桩买卖。因为傍河,金童桥17、18、19三个队家家养鸡养鸭,家家都有碧青滚圆的野鸭蛋。有一天,姆妈让我去街上卖鸭蛋,隔夜和我模拟了三四遍,说卖东西时对方很可能侃价,会故意不买或离开的,不能心急,要定定心心地卖。第二天早上我和弟弟、堂弟一窝风地到金童老桥上去。老桥象一弯新月架在东横河上,两岸来来往往的人都从这里过。马上,就有人来问价格,可那买的人象鬼一样,一会儿嫌贵,一会儿要走,几下子就击溃了我的价格防线。不到十分钟,我们仨就拎这空篮跑回家报帐:“姆妈,卖掉了,卖掉了!”。姆妈问了价钱,笑了起来。虽然第一次买卖差强人意,可我从此知道了买卖要讨价还价的事,知道了“苏州人杀半价”之类的含义。
“小狗开眼”五、六岁时,我记起的就是金童桥的读书声。小学第一节课是老校长方剑虹的音乐课,印象级深。她上来一句话没有,打开风琴边按边唱“1234,同学们好!”,然后又按琴,指导我们唱“5671,老师你好!”。方校长给我印象始终是精神饱满、神采开朗,她80岁金婚时和陈先生戴这鲜艳花环互挽胳膊豪饮交杯酒的风采,曾被江阴日报刊登在头版。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记得同班的徐敏红(又名姚敏红、方敏红),是一个双眼皮大眼睛、米花团子一样可爱的女孩。她一年级时象被珍珠一样捧在爷爷的怀里,她爷爷经常在我们课间时送来一份蒸饭或是一根油条,那可是我们很少能吃到的。但是她也疼爷爷,听小学对面药店里阿姨夸徐敏红:“这个孙女养着的,爷爷生病上医院,她哭个不停呢”。大概小学两年级时她爷爷去世后情况就变化了。……
金童学堂就在稻田边,乡亲们边插秧、拔苗、收割,边听着朗朗的书声,潜移默化中受着文化的熏陶。农忙刚过学校就组织学生下队演出。夏末秋初的打谷场上,高高的柴草堆,尖尖的稻谷堆,临时架设的10支光电灯把全场照得雪亮,演出队表演的有快板,数来宝,女生合唱,吸引了周边小队的队员满满一场。现在想起“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特别亲切。学堂是整个金童桥的文化中心,在方校长强势引导下组织得十分团结活泼,引导着本地的文化生态,学校里的老师一直是大金童地区(包括南面的团结、贯庄、长安桥,北面的方家村、姚家庄)的崇敬对象。学校影响之大,连隔壁婶娘相骂,竟经常使用学生课本里的“豆腐西施、阿Q”一类的话。最让人好笑的是有一次她骂人竟使用了当时很文言的“尤物”二字,让对方高深摸测,而她则回去暗笑了几天。
学校给我们的熏陶更是受益终生,祝廷兴老师对我的隔代教授就是一例。我父亲是祝廷兴、孙惠敏贤夫妇的学生,后来是他们的同事。我七岁时祝老师去世。我高中时听父亲说起祝老师的务实和严厉,竟牢记在心受益至今。祝老师教授数学诲人不倦,鼓励学生不懂就问,但凡来问者必先背题,表示自己已经认真思考。长到不惑之年的我,一直以此要求自己,碰到问题先要自己沉下心来苦思冥想,实在不行才能求助他人,养成独立思维的习惯。
乡思,是对过去父老乡亲的感恩,是对过去一段岁月的珍惜,是对一方水土的责任。留下乡思,留住感情,留住感悟,留住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