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时间的苍老和其血管的流动缓慢,眼神交流的速度也会随之变慢、变模糊。不是不想,只是器官的“退化”赶不上年岁的变换,嘴的表达已经很难准确地叙述心理境况。故而,觉得可以交流的人少了,可以谈及深心的感触淡了。何以为伴?何以为畔?
这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固然可以与人交流,可是时间会让彼此之间变得言语结巴;固然能够相互沟通,但是空间会让各自在距离上不在信号服务区。时空的隔膜,也许只是比较直接和具体的存在,很多潜意识的隐存在还是潜伏心底,这种种迹象表明:你必须会在自我的寂寞空间里,给予自我以慰藉;你必须在自我的漫长时间里,抚平自我的心灵褶皱——你所经历的是不间断的变化,甚至都不能同时跨进同一条河流。你所能依靠的是自己的肩膀,你说能温暖的是自己的双手,你说能感动的总是自己,你所必须打败的只是自己……当你把自己劝服的那一刻,你就赢得了整个世界。你很渺小,小到可以随时忽略;你也很独特,独特到没有什么可以把你放弃。
漫长的时间,人的心里总是不停地阶段性变化,变化出有时自己都难以接受的矛盾,你会在浮躁和懊悔中审视自我——可是你没有解剖刀,不能自我解剖、反思。只是学会在冰冷中逃避和掩耳盗铃,可是那除了欺骗自己还能蒙混到谁呢?总是在无形中强加给自己压力——没有理由,也学不会卸下负担,这是心理的病态和畸形。
说到这,何以为伴。书——也许是最平静的叙述者,让你可以安静地倾听;何以为畔。书中之物——尽管是间接地经历,但是它会为自我寻找方法,为自己坚守原则,为自己辨别是非,为自己看清事实……理论性强,但是自己节省了时间,储存了些许青春。
看书有什么用,就像是基础建设投资,想着短期回报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哲学书,于现实而言,那是最没用的东西。可是用老庄矛盾转化的思想——没有用的恰恰是最有用的。可能根本就不能把其当做谋生手段,甚至是业余爱好,就是为了缓解心情所用,看看一些有趣的东西——相比较而言,书是娱乐性比较低的活动了,而且对人的耐心也是考验,心烦意乱时很难看进去书,可是,这个时候也是磨练看书心境的时候。
看书有没有用不就知道——反正对于个人心理素质和品德修养是有一定作用的,它就是人们所谓的“心灵美”,只是存在内心,不走进就不能发现。
何以为伴为畔?朋友和家人。这是一方面,可是有很多时候他们不在身边,或者很多时候不能有他们参与其中,这个时候你所能诉说的可能是哑巴一样只会倾听的书了——只是单项地传送,没有互动性而言。这也许正是你所要的状态和空间。
为伴为畔——陪伴左右,近邻心畔。当感到不知所措或者孤寂时,你所找的应当是让自己静下来的东西——也许没有用,但可以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