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童年,在洒满阳光的小院里,在浓浓的树荫下,在摇曳的煤油灯光里,奶奶对绕在膝边的我们唱着小曲儿,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有趣的童话世界。奶奶离开我们快30年了,但她说曲儿时的音容笑貌我至今记忆忧新。那时候,文娱生活匮乏,我是在奶奶怀里听着小曲儿长大的。
童年的小曲儿,不但通俗易懂,顺口好记,而且包含一定道理,十分耐人寻味。
小时候,生活艰苦,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奶奶总是教育我们靠劳动吃饭,不干偷鸡摸狗的事。“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叫花妞,抱猫来,吱的一声下来了。”这是奶奶常说的曲儿,其目的是告诉我们偷东西是要受到惩罚的。每次我因爬高下低挂烂了衣服,奶奶总是说:“又费力了。”然后让俺嘴里噙根筷子,一边缝衣服,一边说曲儿:“就身缝,就身连,王八做贼别怨俺。”甚至直接告戒我,偷人家的东西会生灾。“偷针偷线,头上生疮脚下烂。”
除夕夜,我打着灯笼和奶奶一块到街上看热闹,奶奶指着灯笼说起了曲儿:“花灯笼,明又明,打着灯笼接亲朋。又喝酒,又喝茶,高高兴兴过年下。”
上学以后,奶奶对我的要求更高了。比如穿戴,每天早上总是从头到脚把我的衣裳整理一番,并送给我这个小曲儿:“歪戴帽,狗材料。穿衣扣不好扣,娶的媳妇丑。”为鼓励我好好学习,长大有出息,奶奶常在嘴里念叨:“月婆婆,明晃晃,开开大门洗衣裳。洗得净,洗得光,打发孙儿上学堂,读四书,写文章,长大当个状元郎。”
奶奶从没有对我们晚辈发过火,她默默地把这些小曲儿唱给我们,在我们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童年的小曲儿,用拈连的手法,由一个事物引出另一个事物,连成串,念起来合辙押韵,琅琅上口,并透着质朴的诙谐。它像田埂上的野花一样,吸收着阳光水分,自由地生长,曾经伴着布谷和斑鸠的叫声自由流传。小曲儿是摇篮曲,是童话,是亲情的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繁荣,以及新文化潮流的冲击,那些小曲儿已成为老掉牙的东西,听起来感到陌生遥远。小曲儿虽然不唱了,但我总觉得作为一个地方的民间文化,作为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仔细咀嚼品味一下还是蛮有味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