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与孤独有约了。
孤独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当你置身人群,你的内心所想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你觉得所有人说的和做的都与你离得很远。我想那就是一种孤独。
上师范时,我们都在十七到二十岁的年龄。未经过高中高强度的学业的磨炼,青春懵懂、为赋新词强说愁、空虚迷茫等等灰色的情绪时常左右着我们。当时的同桌,一个很有才气的女孩子,隔一段时间,她就会陷入对谁都不理不睬的高冷状态。那时,我们给这种感觉取名叫“刺猬”,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刺猬般的排斥感。当这种感觉来临的时候,任何试图的靠近和安慰都会被她冷冷的眼神驳回。其实谁也没有得罪她呀。现在想想,那就是孤独,从灵魂深处散发的孤独。只是由于年少无知,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用一种绝世般的冷漠与之对抗。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意识到孤独是一种常态,也渐渐习惯了它的来临。
孤独的时候,可以出去闲逛。戴上耳机,听着音乐或者小说,在人潮涌流中营造出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将自己的心灵悄悄地放进去。你在走,你在看,你在享受这个高度物质的世界带给你的便捷,同时,你也享受着轻柔的音乐或者淡雅的文字带给你的精神冲浪。
孤独的时候,可以练练书法。铺开纸,研上墨。白色绵软的宣纸,一点点浸染黑色的墨汁,笔尖轻点、顿挫相间、点勾相连、撇捺肆意、挥毫千里,心灵顺着笔墨的运势而抑扬、而山重水复。那一刻,笔随心意,心随笔转。也许,你已忘却了孤独。也许,孤独已随着笔意流淌在了宣纸上。也或许,在孤独中你已成了精神上的至尊王者。
孤独的时候,可以读读书。再也不用像上学时那样为了分数读书,也不需年轻时那样读大量的心灵鸡汤,因为再多的心灵鸡汤都不如骨感的现实来得那么干脆。读书是越来越挑了,如果没有思想上的高屋建瓴,没有表达上的宛转悠扬,没有专业上的迷津指点,都不能让我读下去。如若遇到一本欲罢不能的书,真是一种震颤和窃喜呢。踏过文字的桥梁漫步到另一个世界观光游览,一次精神的畅游后一定有种酣畅淋漓的满足感。
孤独的时候,可以做家务,可以约三两朋友海阔神侃……这么说,好像对抗孤独的方式有很多呀!
有人想通过爱情来治愈孤独。可是,爱情是有保鲜期的。即使是心有灵犀、相知相惜的灵魂伴侣,有时也难以抵挡流年似水。
有人想在灯红酒绿中麻醉自己来逃避孤独。其结果是,过多地放纵和享乐后是更深的孤独,甚至会陷入堕落的渊薮无法自拔。
孤独终究是生命的一部分,是融入骨血的东西。任何外在的抵抗如果没有内化为生命的养料,终难抵抗这个世界的残酷和薄凉,也不能与孤独和平共处,相谐相融。
很多人在读了《百年孤独》之后,不解马尔克斯为什么要用孤独这个词。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传承的接力棒,最终仍没有逃脱消亡的宿命,展现出生命的巨大荒芜感和孤独感。可是,尽管如此,你在感受布恩迪亚每一代人的生命历程时,还是会被他们努力抗争的精神和聪明智慧深深折服。也许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怎样在百年孤独中做到不孤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