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与之说(4)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卢梭的这句话听起来如同道家所追求的自然随流的处世态势,如果把如果去掉的话。而在现实中,几人能抵达这层境界呢?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个体根本无法从群体中完全剥离出来,因为“人”都是具有社会属性的,除非他躲进深山老林,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今,看一则花边新闻(估计可能是胡编乱造的),说,某花协评选国花,推荐牡丹,但征求意见结果却是jiucai花得票最多。想想,这大概就是普通人,对当下的无奈所能做出的自我诙谐的调侃吧。一如卢梭的这句美好的“如果”,倘若没有强为的干涉,所得的结果定是牡丹的容颜,而若是把“如果”去掉,所得的结果就只好降格为jiucai花了。毕竟牡丹就虚,且仅能满足一时之鼻目享受,不如jiucai来得实惠,且又生命力旺盛,割了一茬很快就会又长出新的一茬,可以进食果腹。(据说,种jiucai很划算,一年四季都有。尤其是早春之韭,鲜嫩碧绿、清香馥郁,因符合中医“助春阳、养肝木”的养生理念,最适合春日食用,且香郁悠悠。韭割茬而收,其味也一茬不如一茬,以至民间便有“六月韭,臭死狗”和“春食韭则香,夏食韭则臭”之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的这句话应该是印证了社会人的本质吧。

  说这话只是想表达一层意思,即,个体根本无法完全独立,他必然会受到多方的干扰而影响着自身。所谓独立之思想者,应该是指抗干扰能力强的人吧,一般人由于自身的磁力场弱,稍有干涉,也就随波而动了。佛家的“如如不动”可不是轻而易举就能达到的状态,何况,就幸福本身而言,倘若没有痛苦,何来幸福感受呢?所谓的幸福,多半也是从比较中得出来的位差体感。也就是说,世间人,起伏是常,生命就是波动,死寂却是恒一。这里不得不说,人的思想是很奇怪的,大哲们所指引的通往幸福之路,常常又与死寂相同构,譬如中庸,譬如守一,譬如静谧……这,大概就是大哲们“向死而生”之生在的觉悟吧。

  卢梭又说:“我们的痛苦正是产生于我们的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一个有感觉的人在他的能力扩大了他的愿望的时候,就将成为一个绝对痛苦的人了。只有在一切力量都得到运用的时候(即欲望与满足欲望的能力相称),心灵才能保持宁静,人的生活才能纳入条理。”

  对此深有感触。就幸福与痛苦而言,思想家们应该都是处在痛苦中的,除非他不再拥有思想,而幸福感通常是某一欲望达成或超额达成所带来的某一时段的感受。幸福与痛苦是交替产生的,从数学集合归纳观去解读:

  ∑(幸福+痛苦)=0

  ∏(幸福×痛苦)=∞

  第一个等式大意是说,人的一生,幸福与痛苦在体量上大致是等约的。

  第二个等式大意是说,以幸福去比较痛苦,幸福体感就会逐级升扬直至无限;反之,以痛苦去比较幸福,痛苦体感就会逐级沉落直至无限。

  人的理性意识,不可能完全等同与硅软体算法,在有机碳基生命体中,属于感性范畴中的那份“情绪”通常会左右我们的选择,虽然在理性层去观读,它仅仅是碳基主旋算法的一个“噪音”,但恰恰是这个“噪音”带给我们多方概率选择所产生的娑婆多彩世界的诞辰。

  一些大哲因为看清了这一点,所以教导人们常减欲,以达低层级的比较满足,由此带来幸福体感生成。

  但我想说另一个感受——人是需要痛苦的。不满足,就是一种痛苦,换句话说,没有痛苦就没有进步。当痛苦涌动抵达某一临界,就会破裂,跃迁成为幸福节阈,如此递升往复,生命得以升华。

  人,作为灵魂的拥有者,终究是要不断升格的。祂就好像是一团矩阵网格,惟有不断增加通路,方能获得探秘通达一样,每一次路径桥面的折断和重新搭建、都是处于痛苦之中,也就是说,痛苦是“生在”的必然,而幸福只是一种期望(或称之为暂且的静止观想体验)。

  说这话,并不是想否定什么幸福持常信念,恰恰自己就是持常信念者中的一员,想说的是“善护念”,以幸福持常念作为思想上的、连续性假设中的“如果”,作为焦点,把生命拓展开来,思量存在的发生和经历,就是“生在者”本身的义要,除此之外,并无他存或他构。

  作人,且莫把自己无端降格。

  卢梭是伟大的。请记住他说的话:“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

  记:生活总有些不尽人意的事件发生,且又难以言说和辩白。作为生活在苦痛中的我,只想换个思维模式去规避它,暂且独静,让时间去漂白个般色调,以为可见晴朗,有待。今,重读完卢梭的《爱弥儿》,就卢梭的某句话散漫地堆些文字,作为《与之说》篇再续,愚弄下自己。

  “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这样说。而我,打从想说的时候,就没有“成功”这个概念,以为所有的发生就是经历,包括思想境的存在。

  《爱弥儿》一书写于1757年,1762年首次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出版。此书出版时,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影响巨大。在《爱弥儿》中,卢梭通过爱弥儿及其家庭教师的故事,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同时阐述他的自然教育思想。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之一。卢梭坚持“自然神论”的哲学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主张自由平等,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等。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与之说  与之说词条  
散文感悟生活

 关于舍得的哲理性散文

 所谓舍得,舍即是得,舍在得中,得在舍中。下面是美文阅读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舍得的哲理性散文,供大家欣赏。  关于舍得的哲理性散文:舍得  舍得,舍得,无舍怎...(展开)

散文

 还有一种花叫梦花

 刚刚认识晓晓的时候,她很简单,什么也不去多想在她的眼里世界就是纯白的,生活就是幸福的,漂亮的脸蛋上挂着甜甜微笑,一如初晴的天空一样清新。她眨着眼望着我说,我能...(展开)

散文

 谁教会我长大

现在已经是2009年了已经过去很久了,这次开学的时候爸爸送我到车站,我哭了不知道是为什么,四年了,从来都没有哭过的,坐在他的车后看到他头上的白发,突然觉得心里很...(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