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年岁

  (一)

  

  不知从何时起突然对年龄的问题产生了一种自我纠结:记得小的时候每天都盼望自己快快长大,而当自己已是成年人时却又希望自己还是个小孩多好,无忧无虑。偶然间意识到小时候的希望是基于身理上的长大,它是想拥有成年人的身躯这样实体性的渴求。而成年人却渴望心理上的承担一下子御除,像天真无邪的小孩一样天真快乐,无所忧虑。也许我们对于年岁的诉求太过天真而又太过严肃,往往又陷入矛盾。

  

  仔细想来,年岁赋予人的命理、责任、承重以及所得在时间和空间上纵横交织成密密层层的网,这些网将我们紧紧卷裹,无法挣脱。只有生命走到了终点,年岁变成了虚无,那些无形的网将也自行湮灭。而我们这些具有生命的实体随着年岁的推移,编织着各自的网将自己禁锢其中。有人说他活的很累,那是因为裹卷他身上的网太密或者他所编织的网穿梭了生命中太多的细节,四肢无处伸展,岂能不累。

  

  我们时时在感叹身上背负的东西太过沉重,我们总能看到人群中那些迷茫灰沉的脸神。年岁给我们带来的也许是衰老,也可能是快乐幸福,也可能是烦恼忧愁。但总有那么多的人在岁月的磨砺中无法使自己快乐,他们为生活奔波劳累而丧失了太多快乐的机会。还有一些人他们总是抓住每一个使自己快乐的机会,即便身处艰辛与困苦之中,他们也会笑脸相迎冲出困境。于是生命的苍老并不能阻截快乐的源泉,我们也要在枯淡的岁月中收集点点滴滴的幸福。

  

  (二)

  

  也不知从何时起,开始对他人询问自己的年龄感到惶恐,我们原本从容而后来却变得犹犹豫豫、忐忑不安。想想这其中的困惑实在令人尴尬不已,甚至有时已到了难以启齿的地步。人们常常会对年龄产生一种固定的思维定势,他们总会把人的年龄与某个特定的事物联系起来。正如孔子所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知天命,五十而不惑,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所说的这番话似乎是以自己的心路历程在给全天下的士大夫们制定了一个成贤的经验标准,多大岁数时你应该在干嘛,在获得什么,在思考什么。这样才算得上一个正常的读书贤人。倘若超出了这样的规范,那么就应该自省了。

  

  我们所感到惶恐的正在于此,自身的年龄与所获得的功业未能达到他人所认为的标准。那么,我们开始在岁月中慢慢变得成熟而愈加审慎起来,努力的刻画自身的修为以达到一种约定俗成的完美状态。

  

  明儒顾宪成《讲义》说:这章书,是夫子一声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顾氏以为孔子十五子志于学,至四十而不惑,是修境。五十知天命,是悟境。六十耳顺,至七十从心,是证境。可见随着年岁的推移,人的涵养与心境都在递进中成熟。天真无邪的童年,立志求学的少年,功业竟成的青年,获得守成的中年,德智益坚的老年。每一个年代都是一座城池,每一个节点都是一道门槛,过了这道门就会进去另一个城池。思想在前行中愈远愈坚,每一个城池不尽相同,相同的是只有年岁的身影伴随你跋涉的脚步。

  

  (三)

  

  有一天突然意识到我们具备了一种功能——记忆。而年岁追加给它的东西几乎是成正比,年岁越久记忆的东西愈加繁多。记忆施加给人的意念实在太重,每一件刻骨铭心的往事总让人魂牵梦绕;每一个匆匆离去的身影总让人恋恋不舍;每一个久违的面容总让人牵肠挂肚;每一声亲切的呼喊总让人满怀期待……

  

  生命并不依靠记忆的支撑,却依靠记忆的鞭策。即使有一天我们把记忆的东西丢得一干二净,而我们依然活在岁月中,但我们会彻底失去方向,迷失自我,行尸走肉。当我们仍清晰的勾勒着琐碎的回忆时,我们决不会丧失生存的勇气,往日的艰难困苦都已熬过,还有什么可怕。于是总有那么多的老人整天活在记忆的长河中,似乎这条长河承载了他(她)所有的期冀,欲罢不能。于是他们总是给他们的后代讲叙着他们记忆的东西,他们希望那些曾经的琐碎能够给他们的后代以警醒、教育、感动,乐此不疲。

  

  在我的意象当中,人们总是容易忘记往日的乐事,而曾经发生的几件悲惨的苦事却总是纠缠不休,难以释怀。在某个夜晚无法入眠时,猛然想起,时间开始倒回,一样的触目惊心,一样的泪流满面。于是人们开始相信年岁的推移能够稀释回忆的浓度,可他们等待了长久的年月,记忆仍然根深蒂固。可见,人们总是生活在岁月的无奈中,想逃避却永远避逃不了。

  

  不要去逃避,也不要去纠缠,要敢于面对过去,更要敢于面对现实。海明威说过:真正的优秀不是优于别人,而是优于过去的自己。过去与现实虽然是时间的对立,而情感的东西不可能永远僵硬。那时的冲动不再强烈,那时的勇气早已逃遁,那时的理想早已风干。只有一颗心在岁月的流逝中依然坚强。

  

  (四)

  

  有一句老话叫做“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讲的是:路途遥远才能见证马的劲力,日子长久才能明白人的真心。道理很明显,经历的多了才能有效的验证事物的本质。在我们的生活中,人性的真实往往都需要漫长的岁月去细细检验和品味,才能最终定格。我想“日久见人心”具有一种强烈的针对性,针对的是那些善于隐藏自己性情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不会天真,也不会显山露水。在短时间内若想了解其内心所想简直太难,但只有岁月的催促中,一个偶然的场面他露出了破绽,这个破绽往往不轻,足以使在场的人大惊失色,恍然大悟。于是他人在这样的一次偶然中认清了他的真实面目,而后他们也将改变与他交往的方式,他们的心中无形中筑起了一道防范的壁垒。

  

  “日久见人心”也是一种对于真诚的无奈,倘若在我们相互交往之初即能坦诚相待,又何必令彼此在后来的交往中渐生嫌隙,互生埋怨。“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世间毕竟君子太少,虚伪的人太多。当我们满怀热情的付出了真诚却得不到真诚的回馈,有的人心怀宽广,他会一次一次的給出真诚并不在意其他,有的人当他付出几次真诚后得到的要么是冷淡,要么是虚伪。于是他会改弦易辙,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人。于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很大程度是建立在平衡之上,人们虽未在表面上在意这种平衡,但他们的内心却时时都会在意。

  

  友情的东西更需要真诚去维护。友情的断裂往往是因为彼此间的不真诚,随着岁月的推移,这种不真诚的叠加将导致友情的基石慢慢倾毁而最终成为不毛之地。“日久见人心”往往也是对友情的一种无奈的考量,友情的东西更需要时间的证明。我们年少的时候朋友很多,但时间却吹毛求疵般的淘汰了太多扭曲的友情,只会留下那么几段真诚坦荡的友谊。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年岁  年岁词条  
散文贾平凹

 秃顶

 脑袋上的毛如竹鞭乱窜,不是往上长就是往下长,所以秃顶的必然胡须旺。自从新中国的领袖不留胡须后,数十年间再不时兴美髯公,使剃须刀业和牙膏业发达,使香烟业更发达。...(展开)

散文

 采一枚明月洗尘,抚慰成长的痛

 (一)    夜风微热,奶白的月光,穿过林隙,撒了一窗的银色,淡墨的树影,在风中轻摇。而月下的一切,像美好晶亮的泡沫,似漂浮的梦……    长烟一空,浩月千里...(展开)

散文

 我的奶奶

 我奶奶的生命非常短暂,短暂得只有四十九岁。  奶奶十四岁嫁给我爷爷,四十九岁去世。奶奶和爷爷共同生活了三十五年,在这短暂的三十五年里,奶奶生儿育女,忙忙碌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