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络的消息,正当国人沉浸在端午长假幸福团聚的时刻,邻邦印度却传来一起令世人震惊的事件:因购买饮用假酒,引发群死群伤。截止见报之日,已死亡近百人!这不由得让人扼腕,让人唏嘘,让人欲哭无泪。
早在一九七八年,我的一个朋友结婚,因为家里实在是太穷,就连新郎官的内衣和帽子,都是从我这儿借的。结婚的前一天晚上,提前宴请我们一档出小礼(三元的份子为大礼,两元为小礼)的伙伴。六七个人围坐在低矮的餐桌前,拼拼凑凑整出了六个菜,而招待我们的喜酒,正是朋友从集市上买来的0.52元一斤的酒精,按照1:2的比例加水勾兑。为了改善口感,朋友当着我的面掺入白砂糖摇匀。就是这样的喜酒,为给朋友捧场,那晚我足足喝了半斤!
当年,市场上0.87元一斤的山芋干散酒敞开销售,只是酒精兑水的成本却只有不到0.3元,穷困的无奈让我们第一次品尝了酒精的味道。
第二次自愿喝假酒是在一九九二年。时年乡工商所查获一车假冒洋河普曲酒。所长与我们头儿私下交易,经由我们公司变现。“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一下子买来两箱共40瓶!记得当年的市场价4.5元一瓶,而假酒才2.5元,而且这在当时拿上桌子还很有面子。只是喝到嘴里有一种怪怪的味道,可参加饮酒的人依然是在玩命地喝。庆幸的是我们都还活着!
我的父亲,一辈子在公开场合从不抽烟喝酒,然而在他床前的桌子上,总是摆放着一瓶用透明盐水瓶装着的散装白酒。父亲偶尔在临睡前拔出橡皮塞,抿上一口,然后塞上塞。我每次看着好奇,等到父亲不在时,偷偷抿上一口——哇!又呛又辣。可是没过几天,如法炮制,这就是我此生喝酒的开始。
公开喝酒是在中学毕业。“少年不知愁滋味 为赋新词强说愁”。夹杂着对前途的迷茫,或对未来的憧憬,一群踌躇满志的同学少年,不忍舍却多年的同窗情谊,男的,女的,会喝的,不会喝的,一个个尽情宣泄,直喝得酩酊大醉!
走上社会后,喝酒的机会多了。请吃,吃请,亲戚朋友间的礼尚往来,单位之间的业务交往,都是展现酒力的舞台。而男人恰恰是这个舞台上的绝对主角。在我们的老家,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人中间,东方女人的内敛,表现的淋漓尽致。男主外女主内,出客应酬基本上都是男人的事。即便是客人到家,也都是男人陪客,女人下厨,喝酒也就成了男人的专利。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到了两千年以后才有所改观。因此“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成了男人的代名词。“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这样一句酒桌上的至理名言,让我无数次地寒蝉凄切,不醉不归!
喝酒的种类从最初的散装酒、果酒、露酒、烈性白酒,到香槟、汽酒(汽水酒精饮料)以及后来的啤酒、黄酒、葡萄酒,可谓无所不包。有朋友曾问过我,喜欢什么酒?答曰:“凡是带‘酒’字的,除了酒精!”尤其喜欢六十度以上的“吉林烧刀子”、“衡水老白干”以及“京都二锅头”。一口下肚,七窍冒烟!感觉只有喝了这样的酒,才真正配得上叫男人!
就我个人来说,喝酒的借口五花八门。来客了,节庆了,成功了,失败了,郁闷了,工作累了,都是饮酒的不二理由。慢斟小酌,飘飘欲仙。
酒的档次,随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而改变。早些年,家庭经济捉襟见肘,从山芋干散酒到淮安香醇,到洋河普曲,“随行就市”。两千年以后,家庭负担轻了一些,经济条件稍好一些,特别是到了商场上班,什么清香的,浓香的,酱香的,绵柔的都有品尝;皖酒,苏酒,川酒,贵酒,也都有领教。最近几年,孩子们在外打拼,知道老爸的好这口,逢年过节便从天南海北带回来诸如金门高粱、威士忌、伏特加等外酒、洋酒,让老爸“身居陋室,放眼世界”。
中国的酒文化博大精深,岂是我辈能够总结归纳?不过以我几十年的饮酒经历,有两点体会:第一,“酒品如人品”,“喝酒如共事”。这里说的酒品,特指酒桌上饮酒人的品性。一个至诚豪爽之人,且不论酒量大小,一定是直来直去,舍我其谁的做派!反之,在酒桌上工于心计的人,在生活中一定是精于计算的人。第二,喝酒的最高境界介于醉与非醉之间。尽管有“酒不醉人人自醉”,“借酒浇愁愁更愁”一说,但醉与非醉的状态,能让你的情感得到适时的宣泄,能让你忘却暂时的烦恼。“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如今的我,亦已到了“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年龄,本该是走走瞧瞧,弹弹唱唱,西涧垂钓,东篱把酒。然而从半年前开始,慢性病复发,也就不得不推杯拒盏,与陪伴我几十年的老酒说一声再见。这正是: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尽管如此,我依然固执地认为,酒,曾经是我不可或缺的朋友,她陪伴我领略过无数成功的喜悦,陪伴我咀嚼过几多失败的沮丧。
对于不喝酒的人来说,喝酒的妙趣是无法体会得到的。因此无论男人,或是女人,适度饮酒,益处多多。只是你要把握好这个“适度”。
2015. 06.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