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河水 井水 自来水

     改革开放30年,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近10年,现代化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汽车开进寻常百姓家、村民从茅草屋到大瓦房直至搬进二层小洋楼……而让我感受最深的,是家乡父老从挑河水到饮用井水再到喝上甘甜的自来水的变化。 

  我的家乡在总口农场红东垸分场,一条笔直的三支渠从百里长渠流出,从分场中间静静的流过。在我的记忆里,人们每天的清晨或傍晚,都要挑着水桶到河里挑水吃。人们在离河水不远的岸边,用铁锨挖一个方圆60公分的水坑,四周用碎石块砌一下,水就从石缝里慢慢的涌出来。大人们用水瓢把水盛到桶里去。枯水时节,水涌的太慢,人们只好排起长龙,焦急的等待。

    一次和朋友在宿舍里闲谈。当相互谈起自己的村庄时,一个战友惊讶的对我说:“你们分场我去过,你们怎么从河里挑水吃?那样的水能吃吗?”言谈间,一副不屑的样子。一席话,弄得我面红耳赤。我常想,什么时候能喝上井水就好了。 

  一转眼,到了90年代初。村民们的日子逐渐富裕了,人们纷纷在自家的院子里打压水井。那时由于我们家里没钱,一直没打口水井,要用水,只能到近千米的河中去挑,那时挑一趟水,来回要半个小时左右,挑满一缸水需要来回好几趟,得花大半天时间,天晴时还好,要是遇上刮风下雨,可就惨了。有一次,刮着大风,下着大雨,我戴着草帽挑着满满一担水,一手扶着扁担,一手扶着路边的树枝,艰难地在泥泞路上行走,虽然很小心,可由于路滑雨急,快到家门口时一不留神,脚下一滑,打了个趔趄,连人带桶摔倒了,水没了,桶也破了。当时,我心里想,要是家里能有口井该多好啊。 

 盼啊盼,盼到了2003年,我家终于盖了新房,在家屋后也打了井,挑水的事免除了,不过,一想起打井的事,心里又会有好多话要说。就说那时要打口井,少则要花五六百元、多则要花一千元左右。幸好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村里60%的家庭都有了自己的水井,要用水,可直接从井里打,不再用肩挑,有了井水后可在家洗衣等,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谁知,用水方便了,问题也就出来了,从井里打出来的水,就是让人放心不下,因为每逢下大雨,井水就会浑浊不清,加上各户的井水水源易受污染,水质一直无法达标,饮用以后,对人、畜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在村里,经常能听到有人得结石病。于是,我们渴望像城里人那样饮用上经过消毒卫生的自来水。 

 果然,到了2009年总口农场属地管理后,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对农场人畜饮水工程的投入,总口10个分场都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不少农家自从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后,洗衣机、太阳能等现代家用设施也添置齐了。他们人终于过上了“拧开笼头水自流,洗衣做饭不用愁”的好日子。值得庆幸的是,自来水随着水质和卫生状况的不断改善,总口人因饮用水不洁净带来的疾病不见了,人们的身体素质有了大的提高,长寿老人也越来越多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河水 井水 自来水  井水  井水词条  河水  河水词条  自来水  自来水词条  
散文

 老妈的昆明假期

 时光荏苒,2017春节已悄然过去近1年了,2018春节步履蹒跚,很快就要与我们见面,一直没有完成的这篇文字但愿今天能写出来跟大家见面。  是的,2017年春节...(展开)

散文

 写一首童年的歌(二)

 80年代的农村,尤其是地处湘黔交界,云贵高原东陆延遗的山区,我的入学年龄算是特别早的。首次姐姐领着我去报名,时年五岁。比照这个世纪的城市孩子,当然算是绝对的晚...(展开)

散文

 因为心中还有梦

 今天的《星期天 生活报》专刊登载一位女大学毕业生,抱着17个月的孩子去找工作的报道,读后感触颇深。  这位1989年在齐齐哈尔医学院毕业的女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