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那个都说来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来好风光。……”每每听到那熟悉的《沂蒙山小调》的旋律,我都会浮想联翩。尽管复员离开沂蒙山区已有三十多年了,可是几乎每年的“八一”建军节纪念日,我们这些战友还会相约聚在一起,嘴里哼着那《沂蒙山小调》来回顾在沂蒙山区当兵时的一些趣事,借以加固战友之间的友情,大家有时还会为沂蒙山区石屋为什么没安门板而继续争论,可这些争论已经没有了实际意义。
可以说,七十年代沂蒙山区的石屋没有门板是不争的事实。按照当时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说法是:解放战争时期沂蒙山区人民为了支援前线,每家都把门板摘下来去抬伤员了,为了让后代人记住这一历史事件,沂蒙山区住户就都不用门板改用门帘子了。可是在山区野营拉练住宿老百姓家中时,他们私下里却说这是因为没有钱买门板,所以只好用高粱芥做的门帘子替代门板。究竟是哪种说法正确,也无法考证了。
应该说,冬季沂蒙山区还是挺冷的。按说像我生在黑龙江这样寒带的人应该抗冻性强,可在沂蒙山区硬是多次冻伤了脚、冻伤了耳朵。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御寒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自己没有正确使用部队装备的御寒用具,还有就是沂蒙山区确实寒冷。说实在话,每当我们冬季野营拉练宿营在沂蒙山区的那些石屋里时,睡眠就成了大问题。即使晚上睡觉时在稻草上铺上褥子再盖上被子也无法去除寒意,石缝间透过的阵阵北风刮在脸上如刀割一般痛,眼见山区农民和衣裹着旧棉絮仍然可以入睡的样子,心里真的隐隐作痛。
有人说用砖砌的屋子保暖,这些我也知道,可是当时的沂蒙山区只有满山遍野无法成材的花岗岩,老百姓是不可能下山花钱去买砖头盖房子的。况且石块垒的房屋到了夏天屋内特别凉爽,自然讨老百姓的喜欢。
当时部队的营房是大桶子屋,一个连队住在一栋平房内,一个团划为一个营区。每到夏天,营房内如同蒸笼般热,加上蝉的大合唱,晚上根本无法入睡;冬天营房内虽然点燃火炉取暖,可能是单层窗的缘故,仍然让人感觉不到暖意,所以大家还是喜欢夏天野营拉练宿营在山区百姓家,这也许是我们热衷探讨沂蒙山区石屋冷暖的原因。
我们这些北方兵在沂蒙山区还真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当地为部队配发的主食是小米,我们经常是吃着饭不经意间小米由鼻子里喷了出来。当地的主粮还有地瓜,可是老吃也不行,总觉得直烧心,甚至见了地瓜都反胃;二是当地用蚯蚓替代卤水点豆腐,吃着很香,如看见就无法下咽了;三是当地人吃什么食物都没事,我们这些北方兵也许是水土不服,食用什么都不行,三天两头闹痢疾,经常是连队病号饭用大锅做。……
哎,离开沂蒙山区三十多年竟没有回去过,真的有几分留恋。只是没有机会,只能暂时把它忘却。
说来也巧,这次出门在飞机上遇到了沂蒙人。通过攀谈得知,这对年近七十的老夫妇是自费出国旅游。当我告诉他们自己曾经在沂蒙山区当过兵时,立时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当我道出沂蒙山区石屋没有门板的疑惑时,那位老汉爽快的说出原因,就是一个字“穷”。谈到沂蒙山区的变化,那位老汉来了精神头,他告诉我:不仅临沂由县改为市还通了火车,现在的临沂市已成为周围重要物质集散地。政府为百姓所盖得砖瓦房那才好呢,山民基本都搬过去了,沂蒙山区所剩的石屋权当存放水果蔬菜场所了。山上的石头也派上了用场,加工成各种有用石料来赚钱。就连你们黑龙江许多路边石都是我们沂蒙山运去的。
听了老汉的叙述,看到他激动的样子,我为自己第二故乡的变化而高兴。现在虽然没有门板的石屋没有了,可是我们的记忆还在;虽然门板抬伤员的故事没有人还记得,可那些为中国解放事业前仆后继牺牲英烈的魂还在。
“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时代发展历史进步丝毫不影响我们反省历史,那沂蒙山区无门板的石屋对他人也许没有价值和记忆的必要。可对于我来说,那是无法抹去的记忆,是我幸福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