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绍兴古韵

  一直以为自己对绍兴很熟悉。忽然有朋友告诉我,绍兴是个文化含量很高的城市,集水乡、酒乡、桥乡于一身,融翰墨香味、诗词古韵、书卷灵气为一体,你若是去了,会跌进江南古韵的河流里,被那里的文化墨水浸染得浑身湿润。我还不信,又不是没去过绍兴,自己老家还是绍兴上虞呢,怎么就没有沾上一点文化的墨汁?这次独自来,就是想对古城绍兴作个深层次的了解。当然,随时准备着让自己的衣襟被打湿的可能。

  一、古街神韵

  如果,时光倒回六七十年,我应该乘一艘乌篷船直接抵达绍兴古城。如今,有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我且带上一份闲淡的心情上路吧!

  刚出车站,我就被一个身材魁梧的女三轮车主挡住去路。她四十七八岁模样,黝黑的圆脸,微胖的身材,结实、健壮,带着一副让人可以信赖的神情。她讲话的语速很快,不太标准的普通话里夹着浓重的绍兴口音,在我听起来却是那么地亲切。她打开手中的游册本,指着绍兴古镇的几幅图片在兜着生意:

  “阿姨,我带你游览绍兴古街吧。”

  “我得先找住的地方。”其实我是在婉转地回绝她。

  “行,我带你边游览,边找住宿。我们都是女人,就算我陪你一起玩吧。”她固执地坚持着,丝毫不在意我的拒绝。

  也许,正是她最后那句话打动了我。我一向以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讲究缘分的,况且,我也正需要有个向导。打听好行程的价格后,她便载着我开始了绍兴古街之游。

  首先,她把我带到坐落在绍兴古城萧山街上的蕺山宾馆。安顿好住宿,放下行李后,我们便来到萧山街笔飞弄的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曾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因为他始终信守爱国和民主的政治理念,对我国的教育文化有开创性的贡献,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故居的居室不大,五楼五底的房屋分三进。一进,门厅坐西朝东,显得与众不同和气势不凡;二进,一堂两厅,已辟为陈列室;三进,为坐楼。早年蔡元培在此处度过了幼年、童年和青少年时代。

  出了蔡元培故居往左走,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书圣王羲之故居——戒珠寺。仿佛闻到一股淡淡的墨香味,门对面是墨池,是王羲之洗墨的水池。一池墨色的湖水,两只白鹅荡漾在盈盈水中,一前一后,洁白的鹅毛与墨色的池水黑白分明,相映成趣。

  明明是王羲之故居,却为何叫戒珠寺?相传,王羲之一生有三个爱好——书法、明珠和白鹅。一天王羲之正在书房玩赏一粒明珠,有老僧来访,羲之放下手中的明珠起身相迎,白鹅也随老僧跟进了屋。两人闲谈一会儿后,老僧告辞离去,羲之发现桌上的明珠不翼而飞,疑是老僧所窃。老僧得知后,内心深感受辱,但不愿为自己申辩,竟悬梁自尽。日后王羲之家僮杀鹅时,从鹅腹中复得明珠。羲之为老僧之枉死悔憾不已,遂将住宅改为寺院以纪念老僧。

  从西街再往西走便来到蕺山街。那里有一座题扇桥,因王羲之为卖扇老妪题字而得名。传说,一天傍晚,王羲之散步于此桥上,见一位老婆婆提着一篮扇子,因没人买而正愁眉苦脸,羲之非常同情,便在她的每一把扇子上写了几个字,让她买三百个钱一把。老婆婆半信半疑,却不料一会儿功夫,一篮扇子一抢而光。之后,尝到甜头的老婆婆时常在桥上等着王羲之题字,王羲之想这样下去不是个办法,以后每每看见老婆婆他就躲了起来。所以,在桥的不远处有一条“躲婆弄”。

  走在仓桥直街上,仿佛时光随着流水在倒流。青石板路,台门石阶,两侧酒肆茶楼旗幡招展,还有那展现绍兴风情习俗的越艺馆、黄酒馆、戏剧馆与书画馆,当然少不了当铺和药店。据说,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家境已经破落。为了给父亲看病,母亲常常让他到当铺里当物,拿到钱后再到药店抓药。当时的鲁迅,人没有当铺的柜台高,却尝尽了世态炎凉。也许,苦难本身就是一部最好的教科书。

  一条从南到北的小河,两旁是粉墙黛瓦的民居,中间依次架有仓桥、龙门桥、宝珠桥、府桥、石门桥、酒务桥、西观桥、凰仪桥等古老的石板桥,所以,绍兴也被称为东方桥乡。

  小桥流水人家,亭台楼阁廊檐,偶尔有一条乌篷船泛泛而来,那舒缓的流水,弯弯的石桥,河两岸的绿色植物,带给我江南水乡独特的韵味。

  从仓桥直街向东,在新城与古城的交会处,有一个巨大紫红色牌坊,上面写着“古轩亭口”四个大字,这里是当年秋瑾英勇就义的地方。马路的正中有秋瑾烈士纪念碑,秋瑾的雕像赫然挺立。我抬头仰视,心中肃然起敬。巾帼英雄、鉴湖女侠秋瑾,为绍兴又增添了一份神韵。

  三轮车阿姨载着我走街串巷,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过去三个多小时,此时,我们已经熟悉得像小姐妹似的,我们合影留念。这真是一个不错的向导,她载着我访周恩来祖居,览吴越春秋越王台,坐孔乙己咸亨酒店……

  每到一处,她既为我讲解景点故事,又为我担当起拍照的义务。古街游览快结束的时候,她把我送到沈园。

  二、沈园诗韵

  沈园,记载了南宋诗人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陆游的《钗头凤》词,曾经在沈园保存了很长时间。

  沈园,原为南宋越州沈家的私家花园。当时地址在绍兴“府城禹迹寺南会稽地”,占地70亩,为江南著名园林。后因沧桑数易,园林荒芜,到全国解放时仅存一角,占地4。6亩。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沈园最后一位传人沈兴仁把沈园原貌平面图捐赠给国家;六十年代,郭沫若慕名访沈园,巧遇沈氏后人,送《陆游诗选》一册,郭沫若先生题“沈氏园”并填《钗头凤》词以表谢意;八十年代政府重建沈园,初具规模。当时占地18.5亩,而今,沈园已经占地57亩。

  一块峭然独立的太湖石上写着“诗境”两个字,园内,舒缓、悦耳的音乐声在耳边萦绕,我仿佛随着诗圣陆游走进了诗的意象境界。

  走过曲径石板小桥,来到六朝井亭处。亭内有古井一口,站在井亭中间可以望到天空。据说,陆游小时候经常与唐婉在这里吟诗作赋,对月抒怀。再往前走,就是沈园的绝景处——《钗头凤》词碑。正好有导游在讲解陆游与唐琬凄美爱情故事:

  20岁的陆游与美丽多情的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他们青梅竹马,志趣相投,伉俪情深。陆游礼部考试被黜,陆母对唐婉非常不满,认为陆游沉溺于温柔乡中,不思进取,误了前程。又因为两人结婚三年未能生育,其间陆父病逝,陆母硬逼着儿子休妻。陆游先是瞒着母亲,表面上把唐婉休归娘家,暗地里却在外面另租居所,私下和唐婉相会。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陆母得知后大吵大闹。两人只好忍声吞气,被迫分离。万般无奈,陆游还是遂了母亲的心意,另娶王氏为妻,而唐婉也被迫嫁给越中名士赵士程。纵然百般恩爱,最终还是劳燕分飞。

  南宋绍兴21年春,27岁的陆游再游沈园时,唐婉和后夫赵士程也在沈园,两人在沈园邂逅。唐婉看到陆游一个人孤零零地在那里徘徊,真是惊喜万分,愁怨难解,便告诉了赵士程。赵士程非常同情唐婉内心的痛苦,当下按照唐婉的意思,叫家僮给陆游送了一份酒肴。陆游见到唐婉,百感交集,一饮而尽杯中之酒,提起笔,在一堵粉墙上题下千古绝唱《钗头凤》: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阕词牌,回忆了他与唐琬分离前的幸福生活,分离后思念的痛苦,表达了陆游内心的悲愤。这首词,触动了唐婉满怀的愁绪,过后,她也和了一首诗: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唐婉从此郁郁成病,不久便离开人世。陆游为此悲痛万分,抱恨终生。这一幕婚姻悲剧,在陆游心底成为不可平复的创伤。沈园之会与唐琬的死,加重了陆游的忏悔和负疚。此后陆游北上抗金,又转川蜀任职,几十年的风雨生涯,依然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眷恋。老年时的陆游,更是一往情深,几度游园赋诗,寄托心中的怅然之情。

  《钗头凤》因为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成为了千古名篇,沈园也因此成为了千古名园。陆游和唐婉《钗头凤》词牌,黑底白字,在沈园的正南断垣上非常地显眼,成为了整个沈园的精华部分。也许是被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所震撼,沈园出来,《钗头凤》的故事却久久地在心间萦绕。

  陆游是南宋最杰出的诗人,也是现留诗作最多的诗人,有小李白之称,他坚持抗金,自居为“放翁”。他的诗,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爱国热情。但是,我一直不明白陆游的那首《卜算子咏梅》,为什么会是如此的寂寥和愁闷。当我再一次站在《钗头凤》词碑前,忽然明白了,是因为诗人心中有着那永远难以平复的怅然之情,所以春天带给诗人的只是无尽的愁绪。

  仿佛听到了75岁的陆游,站在沈园的一角,吟唱那首《沈园》的诗句:“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三、兰亭奇案

  如果说,绍兴沈园是以一首《钗头凤》词为灵魂贯穿整个园林,主角是诗圣陆游,那么,绍兴兰亭便是以一篇《兰亭集序》而流芳千秋,主角当然非书圣王羲之莫属。

  很多时候,我们触景了才能生情,就譬如兰亭,还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未到兰亭之前我略有所闻,但在我心目中,兰亭只是一个概念,代表着一个地方或一个名称,没有太多的意义。而那天,当我一脚跨进兰亭,便明白从此兰亭在我心目中的意义就不同凡响。

  兰亭,地处兰渚山麓。兰渚山名,是因春秋末年越王勾践种兰于此而得名,到了汉代,又建驿亭于此,兰亭之名因而所得。东晋永和九年的三月初三,当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兼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1位名士,在兰亭举办修禊集会。他们谈笑风生,口若悬河,坐溪边以“流觞曲水”。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笔直遂”,写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兰亭集序》,兰亭也因此而名扬神州。

  山居深静,林木扶疏,一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描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之景。沿着一条修篁夹道,我走近鹅池。一泓清水,三只大白鹅在池边的岩石上小憩,它们悠闲自得,一副骄傲沉稳的姿态,令人喜爱。那长长的、可爱的脖子,一只伸入水中,一只高高地曲项朝天,而另一只却伸向自己的屁股后面,想必它自以为是王羲之的朋友而自豪吧。此时,我想起在绍兴古街游览王羲之故居时,见到王羲之故居的墨池里,也有两只白鹅,似鸳鸯戏水般在墨色的水中盈盈荡漾。

  在兰亭的鹅池旁边,建有一鹅池碑亭,亭内的一块碑上写着“鹅池”二字,“鹅”字清廋,“池”字浑厚,风格略有差别。相传那天,王羲之正饱墨临书,写完一“鹅”字,闻皇帝诏至,即出接诏。当时儿子王献之8岁,见父亲已写“鹅”字,就提笔续上一“池”字,这块碑成为了书法史著名的“父子碑”。

  无独有偶,在兰亭御碑亭里,还立有一块祖孙御碑,正面镌刻康熙皇帝御笔《兰亭集序》全文,背面镌刻乾隆皇帝游兰亭时写的御笔《兰亭即事》诗。

  忽然发现,兰亭的碑特别多。除了父子碑和祖孙御碑,还有“兰”字缺尾、“亭”字缺头的“兰亭”碑。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太字碑”,旁边是十八个缸。相传,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自幼天资聪颖,随父学书,书艺日进,受人赞誉,父亲让他练完十八缸水,王献之练了三缸水,便露出骄傲的情绪。他把写好的几张字拿给父亲看,父亲看后,一言不发,在其所写的大字中,随手点上一点,让他拿去给母亲看。其母看后说:“我儿练了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献之一听,惭愧万分,自此虚心苦练,将十八缸水全部练完,成为了一代书法大家。

  最后,我在流觞亭的曲水流觞处久久地停留,这里,就是42位才子们集会的地方。一泓蜿蜒曲折的流水,自平岗透迤向南,两岸砌石块,犬牙交错。遥想当年,宾客们列坐在曲水两岸,盛有酒的觞从上游缓缓而来,觞在谁的身边停住,谁就吟诗一首,作不出诗则要罚酒三觥,一觥相当于现在半斤。此次集会总共成诗37首,汇集成册称之为《兰亭集》,有王羲之趁着酒兴,用鼠须笔和蚕茧纸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的真迹已经成为了千古悬案。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的书法,我们现在看到的《兰亭集序》都是摹本,而真迹作为唐太宗的殉葬品被埋葬在昭陵。

  兰亭回来,我一直在思考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什么会流芳百世?是因为《兰亭集序》的序文内容博学?还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精湛?难道是因为唐太宗的喜欢?或许是因为已经没有了真迹更显得可贵?还是让我来欣赏一下兰亭序吧!

  看到兰亭序,便想到古人书法艺术的成就,想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想到今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到了何等的先进程度,可是,我们却无法在书法、诗词上超越古人。是我们不努力,还是古人太聪明,疑惑他们的技艺没有传给后人?这是一个谜。解不开这个谜底,唯有谦虚学习。

  四、鲁迅故里

  鲁迅故居,十几年前我来过。记得那天正好下雪,雪花飞舞中我走进了鲁迅家的百草园。想起了小时候语文课本上读过的鲁迅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文中鲁迅对百草园那么美好的描述,一直让我神往。但是,雪地里的百草园,我并没有看到什么。怏怏不乐中我又来到了三味书屋,几张硬木板做的课桌椅,更让我荡然无趣。

  事隔十多年,我再一次来到鲁迅的故里。一堵白色的景墙上,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就像中国人知道毛泽东,知道周恩来一样,必定知道他就是鲁迅。他深邃的眼神带着凝重,手中的香烟燃起一缕袅袅的烟雾。他在思索?他在忧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就是这副神态最好的写照!花岗岩的景墙上镌着“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和一组鲁迅故里的典型风貌图,景墙前立着一组青铜雕塑作品,是鲁迅笔下的几个人物。

  绍兴人很牛,他们让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免费参观,只要凭身份证到景点服务大厅去领一张参观券,便可以进入鲁迅故里的任何一个景点。

  鲁迅的故里,俨然成了绍兴的一张金名片。人们可能没有听到过绍兴,但是,人们必定听说过鲁迅。而今,这里繁华、古朴、儒雅,集游览与商贸于一身,成为了一个商业游览中心,也是一块文化圣地。人们因为仰慕鲁迅,来此朝圣这位百十年前的先人,同时,也来感受一下鲁迅笔下的人物如孔乙己、祥林嫂、润土等生活过的地方。每天这里人流不息,络绎不绝,也许,这就是鲁迅留给家乡人一笔不菲的遗产吧。

  鲁迅故里由鲁迅故居、鲁迅纪念馆、鲁迅祖居、三味书屋等一系列老屋组成。怀着敬仰和新奇,我首先走进了鲁迅故居。

  桂花明堂是鲁迅小时候乘凉听故事的地方。鲁迅的继祖母蒋氏是个非常诙谐、幽默的老人,她常常讲民间传说故事给小鲁迅听。“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就是鲁迅小时候从她那里听来的。白蛇来到人间与许仙相爱,海法将许仙藏在金山寺,白蛇娘娘水漫金山来寻夫,结果被装进一个小小的钵盂埋在雷峰塔下。这个故事在鲁迅幼小的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雷峰塔倒了,鲁迅根据这一传说写了著名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文章。

  过了桂堂就是鲁迅和他母亲的卧室。鲁迅的家很大,但一切其实已经在鲁迅十几岁的时候转卖给朱姓人家。朱家后来对房屋作了大量的改建,所幸的是鲁迅卧室周围一带未改变原来的结构。鲁迅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我于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城里的一家周姓的家里。父亲是读书的;母亲姓鲁,乡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听人说,在我幼小时候,家里还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很愁生计。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次很大的变故,几乎什么也没有了……”那么,鲁迅家遭遇了什么样的变故呢?在鲁迅故居的墙上陈列着周家变卖房产的地契。原来鲁迅的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因此一病不起。鲁迅的母亲是个坚强的女人,尽管家道败落,她坚持让她的三个儿子修完学业。鲁迅是长子,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为了给父亲看病,他母亲常常让他到当铺里当物,拿到钱再到药店抓药。当时的鲁迅,人没有当铺的柜台高,却尝尽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

  终于来到了鲁迅笔下的风情园——百草园。偌大一块菜畦,也看不出有什么让我赞叹的地方,但这里却是鲁迅小时候的极乐世界。据说,成为朱家花园后被改变了许多,只是靠西面的那堵墙头仍在,现在已经用木栅围着保护起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只是一座石桥的距离。鲁迅上课时的座位还在,桌面右边有个“早”字,是当年鲁迅刻下的。鲁迅读书很勤奋,老师也非常喜欢他,但是,一次为了给父亲采办中药,老师看平时很用功的鲁迅迟到了,便沉下脸严厉地责备了他一顿,鲁迅很难过,在自己的座位刻了个“早”字。后来,老师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还帮着鲁迅采办药材。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鲁迅的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为什么家境败落的鲁迅后来会有这么大的成就?从三味书屋出来,我已经有点明白其中的原由。鲁迅和曹雪芹、杨慎、吴承恩等都有相似的经历,他们初期因为家境富足而得到良好的教育,为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期因为家境的衰败,而激发他们创作的激情和动力。

  游完鲁迅故里,我一直在思考另一个问题。其实鲁迅故里已经没有鲁迅的家,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来参观还是叫鲁迅的故居?面对这一系列私家住宅和私家花园,看众多的游客络绎不绝,不免使我思考流芳百世靠什么?是豪宅的富丽堂皇,是花园的优美风光,是名人的名气,还是一篇名垂青史的文章?是物质流芳百世,还是文化流芳百世?

  鲁迅故里,再一次告诉人们,不管家有多大,不管财有多厚,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将是过往云烟,而往往留在人们心里的,却是永恒的。游沈园人们记住的是陆游,游兰亭人们记住的是王羲之,而鲁迅故里,尽管周家已经易主为朱家,而人们宁可认为它还是鲁迅的故居。所以说,文化的力量、精神的力量远远大于物质的力量。千古流传的是灿烂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

  以前人们常说绍兴出师爷,如果你身处绍兴,就会知道,岂止出师爷,还是出栋梁的地方,是出英雄的地方,是出精髓的地方。进了绍兴城,就感到儒家文化扑面而来,中国传统文化魅力无限;就感觉到中国的思想在这里落地生根,中国的名人在这里比比皆是。从大禹治水到越王卧薪尝胆,从王羲之的兰亭序到陆游的钗头凤,从鲁迅故里到周恩来祖居,从蔡元培故居到秋瑾英勇就义处等等,几乎都是影响中国发展的名人。如果说黄河长江是祖先的发祥地,是祖国的命脉,长城、黄山、泰山是祖国的身躯骨骼,那么绍兴就可以说是祖国的大脑、心脏。绍兴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的脉络,绍兴的那些名人,是中华民族群星中最璀璨部分,读懂绍兴也就读懂中华民族。

  我在历史悠远的空间里云游,在水乡秀逸的景象里做梦,在古城的千年水墨里淹没。绍兴,我赞美你,敬仰你,崇拜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绍兴古韵  绍兴  绍兴词条  古韵  古韵词条  绍兴古韵词条  
散文

 伽蓝寺的守候

伽蓝寺的守候   伽蓝寺为人所知不单单是因为它是一座古老的寺庙,供香客们烧香拜佛,人们了解它更多是因为伽蓝寺流传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展开)

散文

 繁杂心绪

       蓝斯:今晚,好像又睡不着了。心里也有些烦躁,可能是,因为天气的原因罢。久久,不能成眠。...(展开)

散文

 古榕树下璀璨年华

 曾几何时我们满怀憧憬,豪情壮志溢于胸。每天都在想我们是某个电视剧电影的主人公,或者是某部小说的主角。每当看到他们如何如何便会幻想要是我们该多好呀,也许这便是每...(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