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文字及其它
不知是什么时候、是什么人发明了笔,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是什么人让笔如此使人受用。
自从有了笔,它便人们迅速走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笔言志,笔状物,笔传情,从某种程度上讲,笔是人的第二张口。
历史由人来创造,由人来记录,笔是当之无悔的一种最主要工具。不信,当你翻开每一页发黄的历史,你会惊奇的发现,历史之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笔功不可没。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阙有《国语》、不韦迁楚而作《春秋》……,如此名垂千古之作,如果没有了笔,当真要遗天下之大憾也!
笔,自诞生之日起,就承担起了其深独特的使命,可言志、可传情,并且还是人谋生的工具,因为一片锦绣文章,可以使人名满天下,名垂青史;可以使人高官厚禄,平步青云。同时,笔也是是一种利器,口诛笔伐,笔扫千军,都是对笔的威力的一种形象描述。
关于笔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秦始皇东游大海,回朝时途经赵都军城(河间古名),天色将晚,露宿营帐。这天晚上,皓月当空,月色如银。秦始皇登高赏月,心血来潮吟起诗来,司砚官急忙研墨。谁知,墨研好了,却找不见随身携带的毛笔。这下子可把司砚官急坏了,突然急中生智,想到白天看见城郊有很多青茅草可以当笔,立刻弄来一支。用牙咬了咬,嘿!光滑柔软,跟真毛笔一模一样,连研好的墨带笔一同捧给秦始皇使用。秦始皇笔蘸香墨,唰唰唰写下一首赏月抒怀诗,诗云:“扫六合兮四海一,驱骅骝兮走八极,名扬天下兮服四夷。”
写罢把笔一搁,连连夸:“好笔,好笔!”司砚官见秦始皇不但没有看出笔的破绽,还不住夸赞好笔,这才放心.但他又怕犯下欺君之罪,只好如实把青茅草当笔的真情述说了一遍。秦始皇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让他走时多带上几支青茅草笔回朝。
自从秦始皇使用过青茅草笔后,赵都军城的青茅草可就值钱了,不少外地商人前来购买,回去制成笔赚了大钱,发了大财。到北魏时,人们使用青茅草笔还很盛行。明代的大文人樊深亲手用青茅草笔撰写诗文、府志、县志.果然不亚于用兽毛制成的笔。可惜,后人对这种宝草不赏识,不知其利用,以致使河间的青茅草随同杂草湮没了。
古时候对笔的称呼,楚称“聿”,吴称“不律”,燕称“弗”。秦统一六国后,才统一称“笔”。
古代制笔的原料,主要是兽毛,人类最初曾经利用过各种禽、畜毛来制笔,如鹅毛、鸡毛、雉毛、羊毛、羊须、鹿毛、猪毛、豹毛、虎毛,有的还用人须和胎发等。从长期实践中逐渐得出兔毛是最好的制笔原料,选用兔毫时,又以秋冬为上,取其健坚,春夏兔毛则不堪用。至魏晋又出现用鼠须制笔,世所谓鼠须栗尾者也,共锋健于兔毛,唐人制笔仍以兔毫为主,还出现紫毫名称,就是韧性较强的老兔毫。到宋代以后,吴兴的湖笔才大量用羊毫制作,吴兴的山羊毛,毛细,锋嫩、色白、质净,是极好的制笔原料,湖州除生产最负盛名的羊毫笔,同时开始生产狼毫、紫毫、兼毫笔等。
明清时期,是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的鼎盛时期。在制做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且更注意装饰,尤其是笔头的选毫极精,多捆扎出竹笋式、香盘式、兰花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当时用毫有羊毫、紫毫、狼毫、貂毫、猪鬃等不同性质的毛,兼毫制笔多被采用,使笔毫软而圆健,强劲有力,刚柔适中,经久耐用。根据书法、绘画的要求,还新创了揸笔、斗笔、联笔、提笔等写特大字的大型笔,而且在笔管的制作形式上也创制了许多精巧的工艺,有金管、银管、瓷管、斑竹管、象牙管、玳瑁管、琉璃管、绿沉漆管、棕竹管、紫檀管、花梨管、珐琅管,等等,还加上雕刻、镶嵌,大体以吉祥图案为主,形成了一种特制的工艺品。
后来,随着知识的普及和社会的进步,毛笔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使用。由于毛笔携带不便和使用“门槛”偏高,使毛笔的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到了清朝末年,美国华脱门、犀飞抻、派克等牌号金笔逐步传入我国。直至1928年上海自来水笔厂投产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钢笔逐渐取代了毛笔“一统天下”的“霸主”地位,成为人们的“新宠”。后来,又陆续出现了铅笔、圆珠笔、水笔等,从而使硬笔“家族”空前昌盛,毛笔也渐渐沦落成为书画艺术创作者的专属。近十几年间,随着电脑走入寻常百姓家,无论是软笔还是硬笔,边缘化趋势越加明显。因为据我所知,现在几乎99%的职员办公离开了电脑就会无所事事,还有些“串文字”的人再也不用爬格子了,电脑已然代替了笔,更有一些“天之骄子”们把电脑玩的登峰造极,可一拿起笔就懵,写出来的那些字,简直惨不忍睹,甚至连有些平常的字都写不完整,至于繁体字,就更是你不认识我,我也懒得认识你。
悲夫,长此下去,我不敢想象,文字,作为已经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将来会走向何方,是渐渐消失呢,还是渐渐消失!鲁迅先生曾经在半个多世纪前发出过 “救救孩子”的悲壮呼声,我只想以己之力高呼:救救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