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颜色是浅灰的,毛绒绒的质地恰好符合手掌的舒适度所能承受的手感和温度;兔子,眼睛是淡黑色的,水汪汪的眸子凝视中倒映着你呆滞的静像也恰好能看清玻璃镜子所不能反射的面容;兔子,耳朵长软而少毛的,灵敏敏地聆听间似乎在思考着人们每一句蹦出的跳跃的字眼……兔子,静静地窝在细细的铁丝笼里,凝望着那一把蘸着新鲜露水的青草,爪子抱着一根有味地嚼着。
小时候,喜欢小动物。钓鱼算是比较高雅的事情了,总之这样具有等待性质的活动还是比较磨练小孩子耐性的。而钓虾子就算是比较直接接近野性的一种方式了,就好似吃玲珑剔透的饺子较于硕大流油的肉包子,就好似茗品一杯滚烫的新茶较于牛饮一壶解渴的凉白开,就好似一本精装的诗集较于厚厚的工具书……这其中的滋味总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如果说小动物具有“动”的性灵,那么植物就有了一份 “静”的神韵。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渐渐没有了小时候的活力和猎奇的心理。故而,对于植物的兴趣似乎比动物增了一份感觉——也许是整个人也变得懒惰了,呈现在兴趣上也是倾向于“静”物,对于植物起码不需要太多时间的照料,偶有时间,还可以慢慢欣赏。植物不会转动闪烁的眼珠,以及带有一副无辜的表情;也不会四处乱跑,更不需要关注它每天的吃喝拉撒。植物的好处在于:你微弱的关心却可以换来足够满足心灵空虚时对满足感的需要,在你乏味的重复和苍白的日子里为你增添一份绿色和生机。
可是,仿佛是整个人变得活力了些,亦或是受到小动物的感染——当然,这只灰色的小兔子算是很重要的因素,唤起了心中对于生命散发出自然与野性的兴趣。逐渐,对于植物和动物都有了平等的兴味。而由于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人的主观心境也映射到对于小动物的兴趣程度上——这便是对于“动”的性灵多了一份感觉,这是“静”的神韵所不能给予动态中的心理需要的。
兔子,灰色的绒毛,可以滑过手掌的每个毛孔,
黑色的眼睛凝住前一秒的物相。茕茕孑立,独影,
晶蓝色的铁丝笼有些冰凉,不妨碍它的窝躺。
每一句不经意的说话声,
都会扎起耳朵灵敏地竖直,以及听,
嘴里嚼着蘸着露水的青草,
狗尾巴,茅草亦或是其他不知名的,却津津有味。
有了这小家伙的灵动,每天总多了一点有所谓的事……
一种莫名的寄托和“动”的性灵。
刚才,哪知灰色的小兔子在柔软的太阳红光里偷偷看了我一眼,而我敲击的键盘却没经允许地记录关于它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