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第一姓

  中国的姓氏有多少?据专家统计,中国历史上曾使用过的姓氏有22000多个,现在常用的有3000多个。要问哪个姓氏是中国第一姓,你肯定会说,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仅中国大陆人口就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占全国总人口的7.1%;张姓是中国第三大姓,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等等等等。

  但是,我要说,李姓还算不得中国第一姓,而姬姓才是中国第一姓。

  你可能会惊奇的问,姬姓在中国人口54万余,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位居中华姓氏第297位,是一个不大的姓,怎么可能是中国第一姓呢?然而我要告诉你的是,就是这样一个位居中华姓氏第297位的姓,真是中华第一姓。

  姓的产生,要追溯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时期。那时候,生产工具极其落后、简陋,主要是木棒和石块,生产力也极为低下。男人主要从事渔猎,但收获甚微;妇女主要从事采集植物果实,收获相对来说要大得多,因此妇女在劳动中的作用十分突出,所以她们在公社中居于支配地位。于是,具有同一母系血缘关系的人围绕着母亲组合成一个生产单位,成为一个氏族。具有同一母系血缘关系的成员生活在一起,必须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氏族的标志,也叫做图腾,这个标志或图腾就是“姓”。


  最早的姓要数风姓了。风姓,出自上古三皇之首的伏羲氏,《帝王世纪》云:“伏羲氏,风姓也。”《竹书纪年》曰:“太昊伏羲氏,以木德王,为风姓。”伏羲之后,有的相传姓风,称为风氏。太昊伏羲氏是中国文献记载中的最早的智者之一,因为他正姓氏制嫁娶及其他功勋,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根之祖”、“人文之祖”。但风姓还不能说是中国第一姓,因为由风姓传下来的姓很少。起源于风姓的姓主要有:任、程、凌、包、栗、东、鲍、伏等。

  其后要数上古八姓了,就是:姜、姬、妫、姒、赢、姞、姚、妘。上古八姓除姬姓外,其他七姓都不能称为中国第一姓,这也是有原因的。

  姜姓。姜姓,源出神农氏炎帝。炎帝生于姜水(今宝鸡市境内),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并不是专指哪一个人,而是一个部落联盟名,第一代炎帝是神农氏。第八世炎帝名克,史称帝榆罔。帝榆罔时,中原兴起了一个有熊部落联盟,部落中有一个叫云的人,传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因生于姬水(河南新郑具茨山下的潩水),被赐姓姬,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故称姬轩辕。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姬轩辕为人敦厚朴实,好施仁义,很受部族人民尊崇,二十岁被拥戴为部落酋长,成了有熊国的继承人。他利用姬水两岸天然地理优势,与丰富资源,鼓励部族民众发展农牧业生产,亲自教百姓播五谷植草木,驯养猪牛羊狗,使有熊部落很快富庶强盛起来。周围许多弱小部落纷纷前来投奔、归顺,有熊部族逐渐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部族。姬轩辕因有土德之瑞,土为黄色,故号黄帝

  黄帝的势力强大了,便与帝榆罔争夺起天下了,帝榆罔岂肯将天下拱手送与别人,于是两个部落联盟在阪泉这个地方大战了一场。阪泉之战,黄帝一靠聪明才智和部下的共努力,打败帝榆罔,帝榆罔不得不臣服于黄帝,成为黄帝的臣子。从此两个部落联盟也就渐渐的融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炎黄部落。因为炎帝部落联盟受黄帝的统治,从此也就失去了主导地位。

  如果自神农氏炎帝算起的话,姜姓的分支姓氏后来达到247个,但比起今天的3000多个姓氏可谓少之又少了,因此也不能称为中国第一姓。

  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分封在各地,形成小的部落,其中有十四个儿子被赐姓,共赐了十二个姓,分别是:姬、酉、祁、己、藤、箴、任、荀、僖、姞、儇、依,其中二人为姬姓,二人为已姓。

  黄帝去世之后,他的孙子颛顼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酋长,也就是天子。颛顼为帝号,本名乾荒,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是黄帝的次子,赐姓己,所以颛顼也应该姓己。昌意去世于黄帝之前,没能被推举为天子,倒是他的儿子颛顼被推举为天子,也算一大幸事。颛顼十五岁时便成为东夷部落首领少昊的得力助手,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今河北省高阳县),故又称其为高阳氏,意思是“有天下”。

  颛顼去世以后,帝喾被推举为天子。帝喾也是帝号,本名俊。帝喾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是黄帝的长子,当然要继承黄帝的姬姓,但黄帝又赐他姓祁,所以帝喾既姓姬又姓祁。帝喾是颛顼族子,是黄帝曾孙。帝喾十五岁时被颛顼选为助手,有功封于高辛(今商丘市高辛镇),所以号称高辛氏。

  帝喾去世以后,尧被推举为天子。帝尧名放勋,是帝喾的儿子,是颛顼族孙,是黄帝玄孙。帝喾既姓姬又姓祁,所以帝尧也应该既姓姬又姓祁。帝尧未登大位之前封唐地为唐侯,所以又号唐尧。

  帝尧去世以后,舜被推举为天子。舜名重华(因双瞳仁而得名),父瞽叟(瞎眼老头,无名),祖桥牛,曾祖句望,高祖敬康,曾高祖穷蝉,高高祖颛顼颛顼在世未封穷蝉,穷蝉就成了平民,他的后代子孙也都成了平民。因此帝舜未登大位之前,还是平民一个。重华是颛顼的七世孙,黄帝的九世孙。瞽叟居住于妫水(今山西永济历山的妫汭河)之边,因以为姓,姓妫,因此帝舜也应该姓妫。帝舜生于姚墟,又因以为姓,姓姚。所以帝舜既姓妫又姓姚。帝舜登大位之后国号有虞,故号为虞舜。

  帝舜去世以后,禹被推举为天子。禹名文命,相传其母吞薏苡(为禾本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以去除外壳和种皮的种仁可入药。俗称打腕子,因为其种子成熟后,可将种仁去掉,将外壳串起来,套在手腕上,当作手链用)而生下他,因赐姓姒。禹为夏后氏首领,继位后号称后禹。后禹父名鲧,《史记·夏本纪》说鲧是颛顼的儿子,那么禹就是颛顼之孙,黄帝玄孙,不过这不可信。因为鲧曾经仕帝舜,鲧和帝舜应该是同时代的人。帝舜是颛顼的七世孙,黄帝的九世孙,后禹怎么可能是黄帝的玄孙呢?且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这几位天子既不是父子相传,又都是高寿的,所以说禹不可能是颛顼的孙子。倒是《汉书·律历志》说颛顼后五代而生鲧,按照这个说法禹应该是颛顼六世孙,黄帝的八世孙,年龄应该比虞舜小一些,这种说法还是比较可靠的。

  自黄帝战败了帝榆罔,炎帝部落联盟融合进黄帝部落联盟以后,黄帝做了天子,他的后世子孙颛顼、帝喾、尧、舜、禹也都相继做了天子,这样黄帝部落联盟就一直成了天下主宰。也就是说,姬姓从黄帝以后成了天下主宰。尽管颛顼姓己,帝喾姓祁,帝尧姓祁,帝舜既姓姚又姓妫,帝禹姓姒,但己姓、祁姓,姚姓,妫姓,姒姓,都是从姬姓分化出来的。

  妘姓,为黄帝的孙子颛顼的后代,以祖号为氏,后来氏变成了姓,去女为云姓。

  姞姓,为黄帝之子二十五子中的一个所得的姓。此人名字失考,得姓后建立起古老的姞姓氏族,后来子孙蕃衍,后裔分支为吉、雍、燕、鄂、密须(密、须)、阚、严、光、羊、杨、孔、尹、蔡、鲁、允、断、敦、逼、郅、虽等姓氏,后演变为姓。

  至于赢姓,出自颛顼己姓,当然也源自姬姓。颛顼与邹屠皇后所生第七子名大业,大业就是皋陶,赐偃姓。大业生子大费,大费就是伯翳(一作伯益)。大费曾经辅佐大禹治水,很有功劳,虞舜赐他姓嬴,就是嬴姓的祖先。伯翳生二子,一名大廉,为鸟俗氏。一名若木,以祖父的字为姓,为费氏,夏启九年(前2061年),被启封在徐(今山东郯城一带)。伯翳后裔有十四个分支,即:徐、郯、莒、终黎、运奄、菟裘、将梁、黄、江、修鱼、白冥、蜚廉、秦、赵、合称嬴姓十四氏,后演变为姓。

  这样以来,上古八大姓除姜姓源自炎帝,姬姓是黄帝的姓外,其他六姓即:祁、姚、妫、姒、姞、赢,也都源自黄帝姬姓,是黄帝的嫡系后裔。嫡系后裔当然要继承这些姓,那么其他子孙分支后又会分析出很多姓,这些姓自然也应该源自黄帝姬姓。不过这些分析出的姓有多少,姓什么,不见史料,现在无法确定。

  这些就能说明姬姓是中国第一姓吗?当然不能,请继续往下看:

  颛顼还有个儿子叫称,生子卷章,卷章生二子,一名重黎,一名吴回。重黎在帝喾时官居火正,能够光融天下,很有功劳,帝喾就下令称他为祝融(远古时期,凡掌管火的官职皆称祝融,所以祝融是官职名非人名。但也确实有个祝融氏)。后来共工氏(炎帝后裔,掌管水的官职,乃氏族名,非某一人名,其氏族首领皆称共工)作乱,帝喾命重黎前去讨伐他,可是重黎没能把共工氏除尽,结果帝喾把他杀掉,又任命吴回担任火正祝融,吴回除尽了共工氏,天下才算安定。吴回生子名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女嬇,怀孕三年生六个儿子,分别是:樊,是为昆吾,己姓,被封于卫;惠连,是为参胡,斟姓,被封于韩;籛铿,是为彭祖,彭姓,被封于彭;求言,是为会人,妘姓,被封于郑;安,是为曹姓,被封于邾,是曹姓之先;季连,赐芈姓,是楚国最早的祖先。他们同为黄帝七世孙、颛顼五世孙。后来,季连后人在周武王时被封于荆,也就是楚,其后裔曾产生出罗、孙、沈、熊、白等大姓和其他更多的姓氏。祝融(这里专指重黎或吴回)的后裔分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史书称为“祝融八姓”,后演变为姓。

  禹继帝位不久,就推举皋陶当继承人,不幸皋陶过早逝世,又推举伯益为继承人。禹死后,诸侯立启做了天子,杀死伯益,建立了夏朝。夏传十五代十六帝,世系依次是: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子杼、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扃侄)、皋、发、履。履癸就是夏桀王,被商族首领成汤灭掉。

  禹曾东巡会稽,死在那里,葬在会稽山上。少康作天子的时候,把小儿子无余封到会稽,建立越国,让他奉守禹祀。后经二十多代传至允常,和吴王阖闾发生了战争。允常死后,其子勾践继位为越王。后来越国被楚国灭掉。越国是少康的后代,自然是后禹的后代,自然也是黄帝的后代。

  大禹姓娰,后来娰姓产生若干氏,《夏本纪》篇末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斟氏、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还有夏氏、谭氏、越氏、计氏、杞氏、娄氏等。这些氏后来大都演变为姓。

  帝喾的次妃叫简狄,简狄洗澡时看见玄鸟(燕子)从空中坠下一卵(史书称为乙子,即燕子卵),就把它吞到了肚子里,因此怀孕生下了契。契因为佐禹治水有功,又因为乙子的缘故被赐子姓。契以后的世系为: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报丁、报乙、报丙、主壬、主癸、天乙,天乙就是成汤。成汤打败了夏朝,建立商朝。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篇末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其实,商族姓氏远不止这些,也并非只有“以国为姓”一种得姓形式。契是黄帝的玄孙,其后代自然也是黄帝后裔。

  帝喾元妃姜原,在野外见一个巨人大脚印,上去踏了一下,结果怀孕生了个儿子。她认为这个孩子很不吉祥,就把他丢弃在小巷里。牛马都绕着走,不践踏他;姜原又把他丢弃在河中冰上,飞鸟都来用羽翅保护他。姜原认为这个孩子很神奇,又把他收养回来,因此取名叫弃。弃年少做游戏的时候,就好种树、麻、菽、麦,成人后更喜欢农耕,并且有特殊的研究,能根据不同的地土,适宜种什么庄稼就种什么庄稼。在尧当政的时候,听说弃的才能,就让弃担任农师的官职,称之为后稷,别姓姬氏。后稷这一脉世系为:后稷(弃)、不窋、鞠、公刘、庆节、皇仆、差弗、毁隃、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古公亶父、季历、昌。姬昌在商末为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姬昌次子姬发,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称周武王。弃也是黄帝的玄孙,其后代自然也是黄帝后裔。

  从契至天乙成汤,从弃至姬昌,这期间有一千多年,契为司徒,弃为农师,他们的职位和姓由直系后人承袭,代代相传。其他支脉呢,肯定会受到分封,那么这些分封出去的支脉会不会被赐姓或立氏(后演变为姓)?估计应该有,但史料无载,无法统计。

  这些就能说明姬姓是中国第一姓吗?还不能。还有更厉害的呢!

  姬昌次子姬发,灭掉商朝,建立周朝,史称周武王。周灭商后,为了统治原殷商子民防止他们造反,周天子就开始分封天下,将土地和连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同姓和先贤后裔,让他们建立自己的领地,称诸侯国,拱卫王室。这次分封其实就是一次大移民,这些诸侯带着他们的家人及一大班子文臣武将上任去了。当时周武王分封的诸侯有多少呢?据《荀子·儒效》记载:“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即同姓)四十人。”周武王死后,周成王又分封了一批诸侯,一直到东周还时断时续的有些分封。武王、成王分封的诸侯主要有:

  王族有太王(古公亶父)系封于吴、虞;文王之弟(季历系)封于东虢、西虢、岑;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郕、霍、卫、毛、聃、郜、雍、曹、滕、原、鄷、郇、赖、息;武王之子封于邘、唐(晋)、应、韩、虞;周公之子封于鲁、蒋、邢、茅、胙、祭、周、凡、滑;毕公系封于毕、魏、楷、潘、韩。还有成王子的单国,厉王子的郑国,宣王子的杨国、詹国,平王子的枞国,惠王子的甘国,等等。

  同姓诸侯国有中山、随、耿、焦、荣、甘、樊、巩、密、胡、共、沈、道、郄、厉、贝、盛、项、顿、彤、巴、养、汝州、鼓、隙、翟,等等、

  先贤后裔分封的有:妫(帝舜后裔)姓国有息、陈、遂、齐(战国田氏);姒(夏朝后裔)姓国有杞、越;子(商朝后裔)姓国有邓、邶、宋、朝鲜;赢(皋陶后裔)姓国有葛、江、黄、梁、徐、秦、赵、谷;己(颛顼后裔)姓国有苏、莒;芈(季连后裔)姓国有楚。姞姓国有南燕,等等。这些诸侯国虽非周朝姬姓国,却都是从黄帝姬姓分化出来的国。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先有春秋五霸,后有七国称雄,战争频繁,很多诸侯国被兼并或消灭掉,其子孙后代为避祸或不忘旧国,就以原国名为姓,不再从姓姬了。

  周天子和各诸侯的嫡长子是要继承大位的,统称太子。其他儿子为庶子,王的庶子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诸侯的庶子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太子、王子、王孙、姬姓公子和公孙统统都还姓姬。天子、王子和王孙为王室,诸侯、公子和公孙为公室,而王孙和公孙的儿子就不算王室或公室了,必须出王室或公室另立王族或公族。出了王室或公室就不能再姓姬了,由天子或诸侯另外赐姓。

  周天子下边有公、卿、大夫、士等职位,各诸侯下边有卿、大夫、士等职位,他们大多数都已经出了王室或公室,都有自己的采邑(即封地,但不能称国,只能称家。天子的土地称天下,诸侯的封地称国),尽管他们原来都是姬姓(这里指姬姓诸侯)子弟子民,但这时都不能再与周天子或姬姓诸侯同姓了,必须另立姓氏。怎么立姓呢?大多是以上辈的爵位、谥号或名字为姓,或者以自己的官职、采邑、排行为姓。公、卿、大夫的庶子也要给个爵位,就是士,士也要分封土地。士下边也要分封,再分封就是平民了。士以及平民都不能再与公、卿、大夫同姓了,也必须另外立姓。

  周王朝存在了八百年,各姬姓诸侯国多的存在五六百年,少的也存在一二百年,你想想,这期间有多少另立王族或公族的人,有多少被封为公、卿、大夫、士的人?再加上那些从姬姓分化出来的先贤后裔,他们的姓都是从姬姓分化而来,分封后不能再姓姬了,而改为他姓,这样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据统计,由姬姓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仅当今前120大姓中就有47姓源于姬姓周族或有部分源头出自周族,这47姓是:王、杨、周、吴、孙、胡、林、何、郭、郑、韩、冯、于、程、沈、蒋、蔡、贾、魏、叶、阎、余、潘、戴、汪、方、石、康、毛、秦、侯、邵、孟、万、段、常、赖、龚、文、庞、兰、施、洪、严、温、季、鲁。

  周朝灭亡以后,周赧王姬延的后代改姓周,再一次减少了姬姓人数。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又一次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最新姓氏排名中前三名的李、王、张三姓人数确实多,人口将近3亿人,但他们仍然不是中国真正的第一姓,他们都是由姬姓发展而来的,他们的老祖先就是姬姓。

  因此,从历史渊源上来看,姬姓确实是中国第一姓。

  有人说,你我500年前是一家,不一定确切。而如果说中国好多姓的人3000年前是一家,大家肯定不得不信了,毕竟我们好多人确实是由同一个姬姓发展而来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中国第一姓   中国  中国词条  中国第一姓 词条  
散文

 苦旅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委托我组建了一个文学社,由我任社长,有社刊曰雪莲。文学社成员都是高中各年级文学爱好者,雪莲上刊...(展开)

散文

 飞舞在六月的雪花

    我床头的那株小花,不知何时已挂满了无数的细碎的小花朵,如其说是花朵,倒不如说是无数的小白点更确切,小的竟惹人生怜...(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