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凛冽塞北,还是清山秀水舞榭楼台的温婉江南,亦或是一叶兀自横卧于无人野渡的孤舟,原本不是一处可以流芳百世的胜景。但一经蘸上文字的馨香,便于行吟坐咏之间,有浓郁氤氲的灵气扑面而来。或脱胎换骨,或羽化成蝶,继而演绎成穿越千古的传世经典。
南昌的滕王阁就是于此。同名的楼阁原本有三处,山东滕州、江西南昌和四川阆中。为何独有南昌滕王阁木秀于林,竟作为盛唐文化的典范跻身于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唐高宗永徽四年,李元婴始建滕王阁,本是为达官贵人们上元观灯、春日赏花、夏日纳凉、九重登高、冬日赏雪、阁中品茶、聚餐饮酒、听琴观画之场所。
至唐上元二年,初唐四杰之王勃应洪州都督阎伯屿之邀登阁赴宴,并写下脍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即《滕王阁序》。自此,滕王阁才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
正是因为青年才俊王子安的那一枝生花妙笔,成就了一贬再贬的滕王李元婴,成就了曾经蛮荒的豫章故郡和洪都新府,更成就了赣水之侧的这一座伟岸挺拔的千古名楼。
和许多人一样,初识滕王阁缘于那页水天一色的文字。朗朗上口间,一幅落霞与孤鹜绘就的江南水墨、一色秋水和渔舟互答的锦绣湖光,便牢牢定格在记忆的深处,印刻于我年少轻狂的夙愿里:你和我今生一定有缘!
粉墨江南,胜迹何止百千,然独留阁楼三处好。或许是缘分注定,或许是因慕心不变,雨雪中,终幸而观之,荣而登之。
说来,登临滕王阁却正应了一句家乡的老话:养女嫁江西。当然只取其字面本义而已,如今的江西早已是今非昔比。
虽然小两口相识、工作、定居于广东江门,但新婿小吴却是江西上饶余干县人氏。既然结了亲戚,前往江西认一认亲家的门户总还应该的。
正月初二,老少两对、一家四口驾驶我的坐骑从湖南南县直奔江西余干。跨越湘鄂赣三省,千里之遥,中途恰经江西省会南昌。我定然不会放过这一睹江南名楼风采的良机。
初四,回程之时,不曾想突遇倒春寒,小雨夹着雪籽,打得挡风玻璃啪啪直响。但骤降的气温和割面的寒风未能阻挡我们寻胜访古的火热之情,依旧驱车如期到达景区。
滕王阁依赣江东侧临水而建,故正门为东。各自清点相机、雨伞等必须的装备后,一行从东门而入。
一座横跨约15米的二柱七檐彩绘仿宋牌楼矗立于眼前,正上方青石贴金横匾有二。正面:滕阁秋风;背面:胜友如云。
穿过牌楼,经过检票口进入到阁前广场。大理石的地面上绘有先天八卦太极图,正中太极阴阳鱼图案色泽分明,在雨水的映衬下闪闪发光。
广场两侧有抄手长廊,北为滕王阁诗词集锦,内置历代滕王阁诗词碑刻99方;南是由158枚印章组合而成的滕王阁序印谱碑廊。
广场的尽头,一座宏伟壮丽的巍楼拔地而起,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又若一枝出泥的青莲,独伫于风雨飘摇之中,隔世而立。阅尽华夏起伏,静观岁月峥嵘。
是为主楼,楼之两侧有四角重檐辅亭两座,北名“挹翠”,南为“压江”。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山”字,形成了以阁为主体的庞大建筑群。形貌之华丽,气势之恢弘,古来少有。
滕王阁自创建以来迭废迭兴29次,现阁是根据大师梁思成先生1942年所绘草图,并参照天籁阁旧藏宋画《滕王阁》及李诫《营造法一书》重新设计而成的仿宋式建筑。
在众多的江南名楼中,为何只有滕王阁以“阁”为名?因为楼是平地而起,而阁是指下部架空、底层高悬的楼。自唐以来规定只有皇家才能建阁,所以只有滕王阁以“阁”命名。
故滕王阁下部是象征古城墙的高为12米两级台座,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
台座以上之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
全阁瓦件皆采用宜兴碧色琉璃瓦,正脊鸱吻相向而塑,高达3.5米。鸱吻者,龙生九子之一也,口润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两端的吞脊之兽,取其灭火消灾之寓意。周边四脊龙吻朝外,四角嘲风小件依次排列,象征祥瑞。勾头、滴水均为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形。
自下而上,楼外分设四层金字匾额,十分醒目。
第一明层,檐下四块生漆为底贴金横匾,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系唐代怀素的狂草,故此匾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匾;西为“下临无地”匾;南北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
第二明层,檐下高悬四幅巨型金字匾额,东为“江山入座”,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云”,北为“朝来爽气”,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
第三明层,檐下亦挂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分别为“东引瓯越”、“南溟迥深”、“西控蛮荆”、“北辰高远”。
顶檐之下,却只于东、西两向高悬蓝底金边,由东坡先生手书的“滕王阁”金匾各一块。字体淳古道劲,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由于底色异于其它匾额,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迎着雨雪,走近主楼。正中为长卷式石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有玛瑙红大理石镶边,其上以隶书刻写韩愈《新修滕王阁记》一篇,宛如一幅装裱精工的缟素长卷。
其下,以黄、褐两色鲜花间种“欢度春节”四字。两侧石狮亦系有红色绸带迎风飘扬。瞬时,新春喜气自色彩中油然而生。
少许,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全然不顾头顶的雨水和寒雪。想要拍一张好点照片已不是易事,抢占有利地形成为首要。
沿花岗岩高台拾级而上,两级台座共为89级,寓意1989年落成开放,设计者可谓用心良苦。两边雕栏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东抱厦的正门入阁,门前红柱上是由一幅由毛主席手书的狂草拱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线条奔放呈左斜之势,动感强烈。尽显二王之秀逸,孙过庭之俊美,张旭之狂韵,怀素之放肆,苏黄之雄厚。
步入大厅,跃入眼帘的是一幅屏风式样的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游人对此屏都颇为关注,我因早已熟记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故事,反不以为然。既然王勃的佳作传世以久,再去编一个说明由来的神话,似乎有节外生枝的嫌疑。
反倒是西厅的设置令我更感兴趣,那仿真硅制作的场景,人物形态个个栩栩如生,人物表情张张唯妙唯肖。生动的再现了阎公重九宴宾、王勃当场作序的情景。凝神屏息少时,便仿佛有丝竹之声隐约传来,朦胧中,一华服少年应声而起,沉思片刻,忽长袖飞舞,继而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那一杆羊毫掷地有声。
有诗云:自有王勃作序后,别是人间翰墨场。当年那“极亭榭歌舞之胜”的楼台因少年才子的千古一序,竟然成为文人骚客吟风诵月之佳所。意外的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使后来的文人学士登阁题诗作赋相沿成习。
二层是一个暗层,所有陈设以“人杰”为主题。以壁画《人杰图》和铜牌状元谱的形式详细介绍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历代名人80人和文武状元48位。
三层为回廊四绕的明层,以戏曲为主线,以壁画《临川梦》、昆曲服饰、传统乐器、唐伎乐图、青铜编钟等为内容,展示戏曲成为楼阁文化的漫长历程。
四层也是一个暗层,主要以“地灵”的主题,与第二层遥相呼应。通过《地灵图》集中反映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画面严谨,功力深厚,充分表现了江西钟灵毓秀的壮丽山河。
五层亦为回廊四绕的明层,是登高览胜、披襟抒怀、以文会友的最佳之处。中厅壁上镶嵌着用黄铜板制作的《滕王阁序》铜碑,乃东坡居士亲书,由能工巧匠手工镌刻而成。
西厅东壁悬挂有磨漆画《百蝶百花图》,是为纪念滕派蝶画鼻祖滕王李元婴而作。诗曰: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漫步回廊,沿江眺望,但见一桥横跨赣江两岸,刚举起相机欲留下它的伟岸。突然一阵劲风拂面,吹得我一个趔趄,一连倒退了好几步,为安全起见,来不及细赏便只好回到阁内。
六层虽是暗层,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与明层无异。若由台座算起,此层实为第九层,故大厅题匾“九重天”。
大厅中央,有汉白王围栏四方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有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
西厅是仿古展演厅,是一座小戏台。大厅南北东三面墙上均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
登临滕王阁,犹如走进了一座艺术的圣殿,琳琅满目的各种展示目不暇接。看似纷繁复杂,其实无非围绕两个人物:李元婴与王勃;两个主题:歌舞和《滕王阁序》。
当年,滕王建阁的初衷是为了“极亭榭歌舞之胜”。充其量只是李元婴逃避杀身之祸的一种手段,他并未想到此阁后来会名扬四海,流芳百世。恰恰是因为王勃的这篇千古绝唱赋予斯楼以生命和灵魂,才使得滕王阁这座本来名不见经传的楼阁声名大振,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当然,也使得原本碌碌无为的李元婴以及与此文相关的一众人等得以和青年才俊王勃一起名垂青史。
就算如王勃序中所言: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但那些用来记录胜地、盛筵、兰亭、梓泽的文字却得以万世流传。可见,任由时光流转、世事沧桑,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永远也不会被历史的烟尘所埋没。
惯看春花秋月,饱经雨雪风霜。频频回首中,滕王阁渐渐消失于蒙蒙雨雪之中。
于慕名而来的芸芸众生之中,尽管有很多人都未曾见过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盛景,但人们依然愿意为你几番修身于赣水之畔,几度泼墨于梦里的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