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佛山冬至节

  冬至节,即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即冬天到来之意,俗称“过冬”。周代时,除夕就定在冬至的前一天,那时的二十四节气以冬至为首。每年从冬至起,白昼开始增长,到来年夏至才逐渐缩短,因而民间有“冬至阳生,是一元复转,万象更新的前奏”之说。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小至”诗中写道: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在古代,冬至节曾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唐宋时将冬至视为年节,将冬至看作一年重新的开始。在过去农耕社会尤为重视,看作是抚育万物的阳光,且对于冬耕、积肥、晒谷、舂粉、藏冬都是极为重要的时令,因而许多明春开耕的准备工作都赶在冬至前。冬至节过后,春日来临,万物更新,祝愿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因而冬至节成为一年中充満憧憬的最后一个节气。从古到今,每逢冬至之日都要全家团聚,欢乐饮宴,以示庆贺,故又有“冬大过年”之谓。人们也常用冬至的天气来预测气候,如:“冬在初冷唔多”、“冬在尾,卖左黄牛买棉被”等等。

  冬至节来临,佛山民间普遍的习俗是“祭祖”、拜祭祖先,称之为“冬祭”,这一天,家家例必劏鸡,同时备烧肉、崧糕、柑、苹果等取其生生猛猛,红皮赤壮,生发高升,金银满屋,平平安安的好意头。除拜祭祖先外,民间还有吃冬至节饭的习俗,拜祭祖先后合家吃冬至节饭。

  南海区大沥镇盐步平地村的“冬祭”习俗就很有代表性:宋末明初,平地村黃姓族人就已经有冬祭习俗。现存的平地村黄氏大宗祠建于清代乾隆年间,尊奉大太公———德政公。冬祭礼在本村黄氏大宗祠举行,祭祖仪式由年纪和辈分最高的长者主持。三声铜锣响过,年满60岁以上的男丁,身穿传统长衫马褂,按輩份依次进入祠堂,还有选家中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齐全的男童数名,称为“携童”,随长辈进入祠堂行祭礼。参祭者个个神情肃穆,向先人缅怀,奠茶、奠酒三巡,诵读祭文后,行三跪九叩礼。祭礼毕,开筵吃冬祭饭,冬祭饭俗例备“三扣三硬三炒”菜式,称之为“九大簋”。饭后,黄氏族人在祠堂门口领取“太公猪肉”。按俗例,黄氏男性族人可领一份,70岁以上可领两份,90岁以上的长者,只要拿得动,要多少可拿多少。

  建国后,平地村的冬祭习俗停止了数十年,2005年开始恢复,且随时代的进步不断移风易俗。过去只许男性进祠行祭礼,也只有男丁才可领太公猪肉。如今女性同男性一样可以进祠堂参与拜祭。2007年冬祭,恢复了穿传统民族服装短袴长衫,庄重地进祠行祭拜礼,近千人参加了祭祖仪式,筵开百席,十分隆重。

  在旧社会,不少贫苦人家因生活所迫,借下了债务。到了年关,债主便临门索还借债。民间流传“冬到是年、赊借还钱”的俗语。因此,每年冬季前后,债务人便离家逃债,至年三十晚才回家与亲人团聚。还有一些特殊的民间习俗,如食俗中有“冬至鱼生夏至狗”的习俗流传。冬至吃鱼生早在清代就形成风俗,屈大均诗有“鲙成双蝶食如流,冬至鱼生绝胜秋”之句。

  顺德区民间有冬至“打边炉”习俗,且历史久远。“冬至祀祖,燕(宴)宗族。风寒召客,则以鱼、肉、蚬、菜杂烹,环鼎而食,谓之‘边炉’。”故“打边炉”成为顺德民间冬至应节的饮食习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佛山冬至节  冬至节  冬至节词条  佛山  佛山词条  佛山冬至节词条  
茶文化茶具

 石瓢壶有什么特点

石瓢壶有什么特点石瓢壶壶身为上窄下宽的梯形,流为直筒形,出水流畅,把柄有力,平盖,桥钮,壶的造型饱满简洁,端庄大气。石瓢壶为“曼生十八式”之一,最早由清代制壶名...(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