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柳家寻幽录(13 小屯老街)

  第十三章 时光倒影之小屯老街

  唐朝诗人贺知章诗云: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乡土不变,人事消磨,传统演变,乡愁犹在。故乡的路,故乡的街,故乡的人,时时在梦中如海市蜃楼般隐现。

  我的家乡地处辽西南低洼区,因地势低洼,道路难行。我对家乡乡村公路的记忆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在小时候,每当遇到雨天,道路就成了泥巴地,屯路尤其如此,行路难,蜀道难,车麟麟,马萧萧,上下学常常一身泥巴。秋冬季节,泥巴地干硬板结,中间是两条深深的车辙,小孩子多在相对平坦但狭窄的车辙中走路。七十年代的屯路与其说是路,倒不如说只是一个路坯。很多地方只是在泥水上垫了几锹土。父亲骑自行车上班时,有时裹在车轮上的泥土却让自行车无法动弹。每走不到十米就要下车清理一次车轮上的泥巴。实在没办法时,父亲只好将自行车扛在肩上,真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滩泥",“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

  八十年代初期以来,虽然村民依然很辛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生活水平还是明显的提高了,至少能吃上饱饭,穿上好衣,而路也逐渐的变好,由原来的泥路变成了硬土路,到八十年代的中期,小赵家屯的主路,即第二趟街和通往孙家屯的村路,情况比过去又有了一些改善,很多地方都改成了沙石路面,有时还拉来乡砖窑厂的碎砖烂瓦来铺路。但因为没有压平道路,砖瓦支楞八翘,骑车人行都不舒服。到大前年,我和哥哥们一起策划,在北镇市领导的支持下,纳入村屯公路计划,推进修建了连通柳东村七个自然屯的水泥路。其中,小赵家屯的第二趟街就完全变样了,孩子们可以自由地滑起了旱冰鞋。但此时,老宅仍在,父母已迁徙到中学附近居任了。现在我家乡的乡村公路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水泥的路面虽然不宽,但两辆车会车还是没有问题的,虽然屯路只有一条是水泥路面,但是几乎连通了每一个屯子。

  这就是第二趟老街的屯路。随着道路的变迁,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家东侧邻居,是李国栋一家。国栋叔是村里最资深的木匠之一,勤恳能干。早年在大队部木工房工作,后来生产队解体,大队木工房也解散了,生活还是紧紧巴巴的。他家里有两女一儿。大女儿春梅,小师范毕业后到北镇县城当老师,后与小学我同班同学刘凤如结婚生女。刘凤如调入锦州中学后,两地分居的二人离婚。二女儿小莉,小时候甚胖,我们取外号二地主,可能因为地主家有余粮多胖子的缘故。小莉嫁给外乡后再未见过。春成师范毕业后在乡中学教书,属于年轻有为教师行列。几年后在筹建新房时,因连续半月睡凉炕,骤患急性尿毒症,百般求医。为解决巨额医药费,春成承包了五大队劳改农场的百亩旱田,全部播种玉米,连年丰收,患病之人乐观向上,自立自强。可惜国栋叔,忽患急病不治,六十多就去世,国栋家大婶之后就搬到双家二闺女小莉家去了。

  我父母搬离老宅已六年,而今每回老屋,看昔曰热热闹闹的邻居国栋叔家,可见荒草萋萋。旧宅久无人住,蛛网遍布。有人说,鼠蛇时有。两处旧宅,在小赵家屯的历史之河中,竟都成了夜晚幽暗的所在。我们与父母商定,每年大年三十,众多侄子侄儿等就在父母处,我们兄弟五人依然到老宅睡上一夜,喝酒聊天,怀念旧年时光,缅怀在此过世的老人们。

  每次在故乡的屯街漫步,水泥路已弹奏不出昨日的琴韵,陌生的新平房,倒伏的旧草房,让我几乎想不起它旧时的主人。街上很少看见年轻人,他们远走他乡,在城市的屋檐下生存,只在过大年返回。三三两两的孩子在街上玩耍,没有孩子认识我们了,同时“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好奇与顽皮也消失了。站在小十字街,我想起“五七大军”那高高的个子,想起我们兄弟三人冬天捉了一水桶的鱼,家里吃不完,傍晚我们平生第一次抬桶沿街叫卖,都害羞的不敢大声吆喝,尤其都怕遇见自己的同学。折腾一大圈,一条也没有人买。后来村东老人出主意,去第二趟街“五七大军”那里,全屯挣工资的数他最大方。所谓“五七大军”,就是因文革五七指示而下放农村的知识分子。平时大家就把五七大军作了他的外号。实际上他姓马,有时就叫他马大军。我们到他家门口叫卖,果然他就出来,买了一半桶,给了两元钱。七十年代那可是一笔大钱,尤其对我们小孩子来说。当时,马大军几乎每天都去供销社打二两酒,买半斤饼干,饼干就酒,边走边喝。有时随手把饼干给旁边眼巴巴跟着的孩子吃。现在想起,行路喝酒,恐怕是他下放农村后心中郁闷的原因。据说落实政策后,他回城也依然沉溺酒中,冬天在城市街头过世了。

  第二趟街上还有老韩家,因为成份不好落到了赵家屯。我曾经到他们家串门,平生第一次吃到了小孩耳朵大小的饺子,还是鸡蛋馅的。我们屯里的饺子都是老韩家饺子两三个大,并且全部是肉馅的。老韩家的邻居,一个美丽的农村姑娘,差点成为我们的大嫂,事实上已经和大哥订婚了,后来因为两地的原因,不能随军的原因,而分开了。我曾经清楚的记得,在过端午节时,去请未来的嫂子来家里吃饭。那时大哥还在部队,她扭扭捏捏地来了,不怎么说话。后来,她成了我的师母,中学老师的夫人。老韩家落实政策回锦州后,帮助我大哥,那时已提干成为海军军官,在城里介绍了对象,我现在的老嫂子。

  还有韩大夫家,也是因为成份,被从城里发配到屯里。韩大夫医术为内科,在乡医院是全权负责,悬壶济世,帮助无数村民。五岁那年,我淘气脸部被划开大口子,父亲背我紧急奔向医院,大哥以手遮住伤口,血流如注。韩大夫亲做手术,缝了五针。只是毕竟是内科专业,对外科生疏,拆线后留下了五个大大的痕迹,连伤口的杂质也未及清洗。以后每次遇到韩大夫,都会远远地过来看我的脸伤,无限后悔。他的两儿一女,都成为了我几个哥哥的同学。前年四哥竟然和韩大夫的女儿,组织了小学同学会 令我颇有羡慕。我的小学同学,多星散离乡了。韩大夫每次来我们的城市,我必定请他老人家小酌。今年他已届八十,终于不再接受挽留,在秦皇岛医院退休了……

  在这条街上,还有我的小学同学张五家。张家孩子五个,缺吃少穿,尤其是春天时,曾在屯里几家借粮。后来,石油六厂招工,村里照顾他家张老大成了临时工。几年后家里渐渐缓过劲来,老大娶妻生子。可是飞来横祸,张老大从石油平台上失足摔落,性命保住,但摔伤了背脊。因是临时工,伤好拿点补偿后就下岗回乡了。昔日挺拔的身板,渐渐佝偻起来,越来越象一个老人。

  我想到的人一个个从远方走来,他们若即若离,有的向我招手,有的朝我微笑,抹不去的身影是故去岁月挥之不去的魂。

  虽然离开故乡很多年,我依然拥有老家的口音,既使在遥远的城市,也能凭乡音而遇乡党。家乡话就像儿时的糖葫芦一样,总是那样红艳艳、甜丝丝的。

  从上高中后离开生养我的小村庄,一晃已经步入中年。随着父母迁入城市,再回乡迁入条件稍好的新居,如今再回望故乡的小屯已然陌生,老人一个一个的离去,而年轻人仅仅把她视为一个歇脚的小站。我们的脚步已经走得太遥远,以至于故乡怎么再呼唤,我们再也无法回到那个给我们童年带来欢笑和幸福回忆的地方。梦里熟悉,实际陌生。多少条曾经板结的小路,因少有人行而成为满地荒草的小道。乡村中已经难得寻觅到青壮年的身影,老家,在很多时候,已经被理解成为一个“旅店”的代词,乡村的道路,已变成极少数人的路。许多老人年过70,依然是耕种的主力军,他们甚至被剥夺了生病的权利。因为,农村人员的接力棒已经断层,要想田里长出好的庄稼,他们的劳作就无法停止。老人,默然地守候在自己的家中,一年365天,和子女见面的时间也不足一个月。

  小屯第一趟街,有许多曾经熟悉的乡邻。这趟街,曾经是小赵家的中心。大概在民国初年,赵家几大户从大赵家屯分支过来,繁衍生息,慢慢地老李家,老刘家,老王家都以此为中心,盖房种地,小屯还是小赵家屯,赵家却逐渐零落了。后来的几条街更加干净整齐,更加建筑井然,小屯的第一趟街,日渐破败。那次与三哥四哥夜晚穿行,一片黑暗,亮灯宅院甚少,且灯光如豆昏黄。

  这街靠东的第一户为老李家祖宅,家中老五老六一直是屯中的"光棍" ,老六还因从新河桥上掉下,而成为佝偻。有人说是因为老宅紧邻东边荒野,阴气过盛原因。第二户为老靳家,靳小芹曾是我小学同学,初中时曾来还我书,被二哥赞为小屯第一美女。初中毕业后就远嫁青堆子,再未见过。挨着的是房春文家。他部队转业成为生产队长,正当年富力强,突然身患大病,治好后就再也干不动农活了,后来举家迁走。识风水的说是他家房子冲道拦路的原困。此房现已倾圮,因为后续迁来的住户,也都各有病患,终至无人愿住。这条街上,还有我远房二姨家,有三个孩子,两儿一女。小时候我经常到他们四间草房的家玩。保仓大我一岁,机灵能干,每次我们一起参加学校农忙活动,常常干完后利落地帮助我。后到黑龙江闯荡,结婚离异,回屯后与王大芝结婚生女又离异,孩子由父母抚养。又远赴山东,结婚生子。据父亲讲,去年二姨夫病时曾被保仓接到山东治疗。我与保仓已近三十年未见了。保辉小我一岁,朴率能干,上学时常是长跑冠军。初中辍学后学了瓦匠,走南闯壮,家业尚可。小女儿小新在本屯结婚,我已经几十年未见,还是她七八多的印象。二姨过世后,两家的走动就变少了。有时回乡,请姨夫来父母家喝酒,几次醉酒,母亲见他年老体衰,怕喝出毛病嘱我们让他喝酒了。第一趟街还有许多人家,当乡医生的齐大夫家,他老人家六十岁早逝了。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老韩家。……曾经存在的一栋栋草房泥屋,洋溢着我们儿时的欢歌笑语,但如今却漠然地被弃之一旁,时光在流逝,而再也不会看到,甚至都无法想起她那时的模样。

  屯路之外是省道。省道由我们童年时的县道升级而来。省道贯通之后,我们柳家,成为了连接黑山,北镇和盘锦高升,盘山的交通要道。童年时,我曾经做梦,我们的屯路,也成为车水马龙的大马路,我们的故乡,成为了发达的城镇。而今,省道已然是通,然而小屯的光景都显委顿。有些房屋已经在风吹水淋中东倒西塌,渐渐走上荒芜,有些农民,还整天在赌博中度日。有一天,我们也终会老去,这是时代的定律。故乡像母亲一样哺育了我们,但终归要离开他的怀抱。辽西小赵家的这片黑土地里,埋葬着我们的乡愁,也埋葬在儿时的梦想……

  只期待,在有限的年日里,看到故乡焕发新的生机,新的活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柳家寻幽录  老街  老街词条  小屯  小屯词条  柳家  柳家词条  柳家寻幽录词条  
散文

 关于“雾”的回忆

 有时候我觉得提起“非遗”,一些慢慢失去或与人们渐行渐远的东西,的确是不仅仅限于物质的东西。  譬如那过去冬天里的雾,于今却多了一个后缀“霾”。而多了这个后缀之...(展开)

散文

 一个旧家庭的新变化-1

 一个旧家庭的新变化一1  在江北水沟街居住期间,爸爸办厂开店,忙得不亦乐乎。妈妈则要贯彻爸爸开源节流的宗旨,在并不起眼的小事情上狠下功夫厉行节约,整个家庭出现...(展开)

散文

 这一季繁华无尽

 白驹过隙,如此而已,仿佛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再回到那个地方了。虽然仅仅过去一年,但我的思想仿佛已经永远。    我不是很相信命运,然而有些事告诉你一定会相信的,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