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三十而立

  常听人说“到而立之年了”,似乎而立就是三十岁的代名词,甚至有人把而立解释为成家立业,而立的标准就是有房有车。

  

  把而立作为三十岁的代名词,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亵渎,而且在语法上也不通,“到而立之年了”实际上是一个病句。

  

  大家都知道,三十而立出自《论语》。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每一句都有而字,而只是一个连接词,而字前面是年龄,而字后面是该年龄段所达到的进德层次。显然既不能把而字归到前面,也不能把而字归到后面。三十而立,即三十岁所达到的层次是立。

  

  那么什么是立呢?程颐的解释是“能自立于斯道也。”朱熹在《论语或问》中解释为,“自志乎学,积十五年进修持守之功,而其所立之地确然坚固,物莫能摇也。”《论孟精义》引吕氏的解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立。”

  

  立是进德修身的一个层次,孔子自志于学开始,尚需十五年才能达到立的层次。

  

  人生于天地之间,贵在自立。立德立功立言,均以立为前提。万物劻勷而金石独止,达到立的层次,卓然立于天地间,而不为流俗所移。可以承受剥蚀啮啄,可以忍受含垢蒙尘,任凭风吹雨打,不惧露冷霜侵,无趋避之心,无媚俗之态。岁暮满山雪,松色郁青苍,彼知君子心,秉操贯冰霜。《易经》曰:“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不为世俗而改变,不被世俗认同依然怡然自得,确然坚固,不可摇夺。如此方为立。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自古以来有志于圣贤之道的人很多,学而有所见的也不少,然而能在暴风骤雨、惊涛骇浪中立定脚跟的却不多。平日里口吐莲花,舌绽蓓蕾,遇事便倒,恰似风中之草。究其原因,根基尚未牢固,存养尚未充足。必也如孟子之“浩然之气,至大至刚,直塞于天地之间”,方能立。中心无主,则其气馁矣。刚健笃实,方能不为外物所伤。因此,要想立,必先存养其正气。如何存养呢?集义以养其气,寡欲以养其心,守圣道而不溺于虚无,崇圣学而不流于术数,则所以养德者正矣。穷而不屑于呼蹴,达而不至于素餐,不以贫贱饥渴害其心,不以声色臭味汩其性,则所以养身者正矣。孔子自志于学尚需十五年之存养方能立,无怪乎众人之遇事便倒也。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圣学岂可躐等而进耶?必也日就月将,方可缉熙于光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屈原的《橘颂》中苏世独立的橘树,韩愈《伯夷颂》中特立独行的伯夷,都为我们展现了立的形象。

  

  “嗟而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只知道深根固柢,廓然无所求于天地间的橘树,也许是苏世独立的最好写照吧!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者也。”伯夷所达到的境界当然不止于立的层次,但韩愈此文所颂扬的伯夷品行则重点突出一个立字。

  

  由此可见,立也是一个很不容易达到的层次,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直接获得的职称。将而立或立当作三十岁的代名词显然是不恰当的。孔子的话开头有主语吾,是说孔子自己修身进德的过程。孔子三十岁达到立的层次,普通人可能三十岁还没立志呢!志者,心之所之也,志是确立方向并开始践行,如果连方向都没找着,也尚未开始践行,就说自己三十而立了,岂不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词条  
散文

 七月的故乡

 故乡的桃子李子熟了,桃子脆而甜,李子酸酸甜甜而脆,七月的沙漏开始流淌。  七月故乡的早稻已剑叶森森,稻花飘香,荷花的子房已膨胀。棉花已盛开,绿的、粉红的、白的...(展开)

散文贾平凹

 朋友

 朋友是磁石吸来的铁片儿、钉子。锣丝帽和小别针,只要愿意,从俗世上的任何尘土里都能吸来。现在,街上的小青年有江湖义气,喜欢把朋友的关系叫“铁哥们”,第一次听到这...(展开)

散文张晓风

 月,阙也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q...(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