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冢追溯之三国
去之张辽合肥之战三百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书创作,《刺客列传》记载,晋国人豫让刺杀赵襄子。赵襄子发现豫让忠义,放过了他,即使豫让漆涂全身,肌肤肿烂,吞碳毁喉,嘶哑难辨,在一座桥头又一次刺杀赵襄子,两人一番礼仪仗义之辩,赵襄子喟然流泪,他褪下自己的衣服作为替身,豫让则拔剑跳起连刺三下,后说道:“我可以抱承诺于九泉之下了,随自杀。
两千年前的古代,衣服可以代身,须发可以代首。又观《刺客列传》中,聂氏姐弟之传奇,不由联想到聂氏之遗踪血脉。
古代战争纷乱频发,氏族部落经常发生战争,双方尸骸纵横,血肉难辨,无从收集,为纪念阵亡者,往往要为他们举行隆重葬礼,却尸首难辨,甚至无从收拢,只好以亡人生前的衣物替代,所谓见物如面者,如此沿袭而下。
衣冠冢还有另外的一类,即为“生基。”“生基”并非人死后所建,而是在生前为了给自己消灾祈福,埋葬生人衣服毛发等。据说生基文化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如大汶口出土的古墓中,随葬品颇丰,但无遗骸遗骨,推测为“生基”之例。
合肥张辽墓是否是当年生前消灾祈福之举呢?试想曹氏集团统治百将万士,又加之诸侯张绣、昌豨数次复叛,即使孙权多次称臣,也是反复无常,对张辽诸将人等,所谓信任有加,不可有害人之心,却不能无防人之意,处处督军又设不睦副将,相互防备,这是正常的。而此降人,自认谨慎备至,何敢有显赫之意,除却军前建议力举,阵前死命以效余则不会丝毫懈怠,自存哪怕是类似的“生基。”还应该是张辽的忠诚部属等人,为了怀念纪念所为所举。
魏文帝称帝之际,对于太祖所领的这般老将旧臣,封赏不吝,把所有的文臣武将加封一级三级不等。文帝即王位,转前将军,魏书曰:王赐辽帛千匹,谷万斛。分封(张辽)兄汎及一子列侯。既恩赐张辽帛千匹等厚重封赏,分封他的兄长及一个侄子为侯。
孙权称臣魏文帝不久,又起叛乱,文帝派遣张辽再屯合肥,封张辽为都乡侯。凭借张辽之忠义,汉家以德治国,孝廉治世,张辽必是个孝子,所以文帝将自己乘坐的车子,赐予张辽的母亲乘坐,又派卫队及禁卫军护送其家人到张辽驻地,并下诏书,要求张辽之母到达后,仪仗队隆重迎接。张辽的步下排列大道两侧,下拜行礼。
这不仅是皇家宠幸,恩赐荣耀,不仅是拉拢功臣忠义效命,也可以看到张辽在所部手下及百姓中的威望。更有他患病期间,当年跟随他大败吴军的士兵,至少是那些敢死之士,此时已经被朝廷任命为虎贲郎将。当文帝派侍中刘晔带太医前来看望,询问张将军病情的旧将老兵,在路途络绎不绝;如临眼下,可以想象。
此等威仪,以及旗下忠将义士,听说他病辞于世,遥遥以衣冠代人举葬,是理所当然,情义所寄。那时的衣冠冢有以下几例可考。
愍帝陵:位于许昌市东14公里张潘乡政府院内,东望张潘故城遗址(许昌旧址),是东汉献帝衣冠冢。设计杀死董卓的王允衣冠冢也在许昌,既现在的瀷水西岸。葬于现在汉中市勉县定军山脚下的武侯祠,也是衣冠冢。
与合肥之役相关的墓地有以下几个例子。李典因病而逝,1992年在山东省巨野县昌邑乡发现石室墓一座,初步推考可能为李典墓。李典本为山东巨野人,太祖与袁绍官渡作战,李典率亲族及部曲运输粮草布匹以供军需,因病亡,应故里归葬。
孙权墓在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南麓,葬处得名“孙陵岗”,后人又称“吴王坟”。凌统墓位于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悟空村寺西,江阴霞客大道东侧。甘宁墓有两处,一位于湖北黄石阳新县富池镇半壁山,临江而立,背倚军山,另一处在重庆万州,该是衣冠冢吧。
曹丕墓,称首阳陵,是曹丕生前规划,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冬十月甲子,在京都洛阳修建寿陵,并预作终制,四年之后,帝崩殡葬,葬于今河南洛阳偃师市西北十五里的首阳山南麓。
归葬扬州
“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者,宋朝宰相,平时迷迷糊糊,若遇大事则明断是非,方向端正,此意却只一半的评价,“谨慎”佐之,依偎,辩证统一,方为评价。
当曹丕称王,侯爵张辽,盛誉张家。张辽应该是谨慎的,其时,曹氏兄弟争位,隐晦明灭,抑或忌讳,张辽并未上表谢恩,至少《三国志》没有这方面的记载。
曹丕称帝,安抚天下,加封群臣,张辽为晋阳候,赠邑千户。累计几次,尤其是张辽勇闯天柱山,斩灭陈兰和梅成,曹公赠邑假节,至此已累计二千六百户,可谓名利皆宠。
黄初二年,张辽从前线回到中原,朝拜洛阳,文帝介绍并引领他到朝见群臣的建始殿谈问,忆及当年合肥之役之情状,文帝一边叹息,一边对左右说:这是我古代的召虎啊。
召虎者,西周时期的重臣,诸侯国召国的君主。周宣王时,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占据淮河流域,并逐寇南向,直至南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谙熟典籍的曹丕是由衷的赞叹吧。于是,又在洛阳为张辽建筑宅院,特意恩宠,并且超越了诸侯的规制,为张辽之母作殿。同时,对当年那些跟从张辽破袭吴军所招募的敢死者,皆封为朝廷勇士,享用军工。如此隆恩,谨慎而是非明断的张辽,胆识过人,如今阳盛以极的张文远,能不全心全意效命于曹丕的时代吗?
曹丕称帝后,于吴国交恶,善变的孙权看时机已到,又反了魏国,张辽或许已经感到身体不适,却未告老,上奏朝廷,要回前线。随告别母亲妻子,交代族人,还去雍丘(今河南省杞县),鞍马劳顿,终是又患疾病。文帝闻讯,令太医前往,亲视病况。疾未愈,病稍好,还恩报礼,以谢洛阳,稍有起色,鞠躬尽瘁,重返军营。
魏吴交恶,只因曹丕称帝,对孙权要称王感到不快,要求孙权长子孙登入洛为质,孙权拒绝。于此,在黄处三年十月,文帝复征东吴。以曹休为征东大将军,假黄钺,代表皇上,督师张辽、藏霸及诸州群二十多支部队,到达海陵(今扬州泰州一代),攻击孙权的大将吕范、徐盛等吴军。曹休,太祖的族子,曹操称为千里驹者,此次征讨,为大将军,节钺名将张辽。
藏霸,曾经助力吕布,为曹操所乜斜,后来归顺,跟从曹公讨伐孙权,在濡须口战斗中,张辽为前锋,行军中遭遇连绵阴雨,张辽所率大军先到,而江水渐长,可以舟楫,吴军船队逐渐用来,曹魏将士无船舟不利,军心不稳,张辽欲引军撤退,藏霸阻止说:张公你是明断利锐讲情讲义的,我们能放弃吗?于是,到了第二天,接到相关撤退的命令。
事过之后,张辽想曹公禀奏的此事。“太祖善之,”随拜藏霸为杨威将军,假节,以此可窥张文远之善之忠之义。如此将帅三人统兵,吴军岂能不败。
孙权令吕范统帅大军防卫洞口,魏军势头强盛,轻易便突破东吴防线,而吕范所率军队遭遇风暴,舟人倾覆溺亡者众,死者数千。征东大将军曹休和前将军张辽决定趁势出击。另一说是起了大风,吕范趁风偷袭,遭到张辽及其部将王淩迎头痛击。而当孙权听说张辽参战,甚为忌惮,迅速还军,败绩而回。此战张辽病发,不能军前军中,随而撤出军列。
又过了几年,黄初六年八月,曹魏征吴入淮。十月,魏文帝率众到广陵故城(今扬州)。临江观阵阅兵,戎卒有十余万人之众,旌旗数百里之遥,曹丕感怀:“观兵临江水,水流何汤汤。戈矛成山林,玄甲耀日光。猛将怀暴怒,胆气正纵横。谁云江水广,一苇可以航。不战戢兵称贤良。”又复叹曰:“天(长江)所以陷南北也。”随使张辽乘舟与曹休至广陵郡的海陵战场。是岁,大寒,江水道路结冰,舟不得入江,曹军引还。
是年,大寒冰中,张辽遂薨于江都,享年五十四岁。
江都者,今扬州,据称,张辽墓在唐代中叶尚存。《宋高僧传·唐扬州华林寺灵坦传》记述:“元和五年(公元810年)相国李公墉之理广陵也,一见(灵)坦郑重加礼。召居华林寺,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全唐文》所收录的《扬州华林寺大悲禅师碑铭并序》也有佐证。
墓之演义于方志
清光绪年间,《亳州志·舆地卷》中记载,“张辽墓在城南观音山前”;《三国演义》记载,“张辽因箭伤发作,病逝于许昌”;河南长葛(长社):河北邺城,安徽合肥。不一而足,只是史载传闻,于人安慰:辽薨于江都,帝(曹丕)为之流涕,溢美曰刚侯,其子虎嗣。既让他的儿子张虎承继爵位。
黄初六年,既晋阳候张辽张文远死后一月左右,魏文帝追念张辽、李典在合肥之功,昭告天下,曰:“合肥之役,辽、典以步卒八百,破贼十万,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贼至今夺气,可谓国之爪牙矣。”其分封张辽、李典邑各百户,赐子爵关内侯。其子张虎为偏将军。这是安慰后人了:我虽已死,还有后辈;光宗耀祖,荫及子孙。
时代长河,何止浪浪淘尽英雄,又怎一个合而将分、和而必分之辩证,无论张辽张文远,无论征东将军晋文侯,不与曹公吴主之豪名英扬,以此委屈千字,叙述其智其勇,索引其时其地之艰辛用心,是吾辈当今用命用力于此世的榜样,感叹之余,不该再有微言如左。
无论张辽张公墓在何处,其胆魄及智慧,是华族精英之一,如其缘分,仔细端详,茫茫乱世之中,智勇双全,鞠躬尽瘁,胆可陷阵破敌者,计可忠厚感怀者,此生逢几?我俗子将心比心,可否愧疚?能否自省?实对天下?
无论张辽张文远之墓在何处,我华夏英杰辈出,何止数百良将上千文豪?实在是文化长流汩汩滔滔,汉家英风松岗振振续续,五千年也好,汉末三国两晋也罢,一边陶然醉其其中,一样默默无言,不必壮语,追述追随而已。
无论张侯张公何在,还挺身高亭更为广阔的视野,有征西征南将军也在,不使张公与关公等旧识忠义相对,却又相得益彰。好男儿,真丈夫。
此文化而有三,《三国志》信其七,《演义》可信之三,而张公止啼的民间口碑之类,又何妨不是更为浩大的文渊之溪流?在信息流变将堵欲塞的时代,谁若一个眼神一个口吻更为真诚?
张公之墓,如此,已在《文案》,已在《方志》,已在《演义》,已在浩瀚之历史,之文明,已在吾辈碧血之心。
2019年8月6日初稿
2019年10月16日修改
作者:曹旭
笔名: 陈草旭变
如有作用,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