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被裁员应如何自救,方向在哪?

最近各行各业都在拼命裁员

尤其是互联网大厂的裁人,往往都是一整个部门直接端掉。很多HR上午还在跟员工谈裁员,下午自己就被裁掉了。

我的读者群里也有很多朋友中招,沮丧,失落,迷茫,各种负面情绪一时间全涌了上来,让人心里五味杂陈,很不好受。

面对裁员该怎么办?接下来如何调整自己?往后努力的方向在哪里?

这些问题成为大家比较关心的重点,所以今天的文章我好好聊一聊。

首先,最近这种跨行业跨领域的大面积裁员,是非常罕见的。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个人的工作能力只占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原因是大环境没有以前那么好了,整体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周期起伏调整的阶段。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就已经有了征兆。

炒股的朋友应该能更敏锐地感知到,从去年年中开始,资本市场就一路下行,股市从3600多点一直跌到现在的3200点左右。

像新能源,大健康这些往日的风口行业,现在都跌到谷底,和这些产业息息相关的其他行业,自然免不了受到波及。

再加上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持久不灭的新冠疫情,以及上面政策的一系列变化,共同导致了经济形势都在下行。

所以这是从上至下一层层波及下来的,最终具体落到了我们每一个人头上。

这就跟90年代的下岗浪潮一样,它并不是少数几个人的错,而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陷入到过分的自我怀疑中,觉得裁员就是自己的工作能力出了问题,是自己拖了公司和部门的后腿,被社会残酷抛弃了。

这种负面想法不仅不能解决眼下的问题,反而还会耽误未来我们重新找工作的信心。

大家一定要摆正心态,裁员只是公司和行业发展的自然规律,它并没有那么恐怖,但它敲响了一个警钟,提醒着我们:

是时候重新全面审视一下自己了。

就像新冠肺炎的发生并不是普通老百姓的错,但我们也要引起足够重视,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化做到警醒和预防。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注意,养成干净健康的习惯,这才是正解。

工作也是如此。

造成裁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无论什么原因,这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审视一下自己的角色和工作能力,究竟有没有缺陷,有没有待完善的地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端正心态,继续前进。

当一个公司裁员,最先开刀的往往都是那些成本过高,不怎么赚钱或者与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相悖的部门和人。

简而言之,就是非核心业务部门。

当你不幸面临裁员危机时,这其实是一个软信号,公司是在告诉你:

“你的工作角色并没有那么稀缺,你对公司的重要性也没有那么高。”

这个消息确实让人沮丧,但反过来想,这也是在提醒我们:

“我的实力真的很能打吗?我的思维真的跟上时代了吗?”

公司裁员究竟有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太复杂,不好一概而论。

而且员工都是弱势方,与公司去争辩抗衡,ROI通常都很低,最后要裁员的还是会裁。

这个时候,倒不如在保证离职后利益不受损失的情况下,全面检视我们在行业市场上的价值究竟几何,复盘一下我们工作上待提升的空间具体有哪几块,最后精进自我,重新上路。

我见过那种30多岁被突然裁员的职场中年人,之前的工作都是混日子,各种职场PUA下面的下属,关键时刻不是推脱责任就是拉下属出来顶锅,既不能独当一面又不能领导群众。

以前市场行情好的时候,这种人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他们吃的是行业发展的红利,而不是凭自己的专业能力打出一片天地。只要选对了赛道,混日子也能混得不错。

可现在市场行情不好了,红利都没了,谁能干活谁能顶事老板一眼就看得出来。

公司让你留下来可以,可你要在接下来三个月给公司带来稳定的创收,并且给你的资源支持和人员配置比过去少了三分之二,你能不能干?

现在潮水褪去,才到了拼真功夫的时候。与之相对的另一个例子,是我一位做广告策划的朋友。

上个月他也面临公司的裁员危机,可他丝毫不慌。

因为他本身工作能力就很强,专业技能和知识横跨多个领域,操盘过众多业内知名的品牌营销案例,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回报。

这样的人才,在整个行业里都是百里挑一的存在。他的简历,放出来都是各个公司抢着要的香馍馍。

这次裁员只是因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调整,以后转型做MCN和电商领域,不再发力品牌营销端,所以他也和公司好聚好散,拿了N+1后重新出来找工作。

果然,他离职的消息在朋友圈刚发出来,一下午就收到4个猎头的电话,一周内面试了3家公司,一个月后就入职了一家知名运动品牌公司,担任品牌营销副总监。

你看同样是裁员能力足够硬,专业足够强的人,到哪里都不缺饭吃,因为他的可选择面太多了。

这时可能有朋友会问了,想提升自己,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该怎么办?

我以前在文章里有讲过,尽量先把时间精力放在底层能力的打磨上,而不要太专注于某一个专业功能模块的能力提升。

这么做的好处,是哪怕你换个行业和岗位,也能快速上手,风险成本更低。

那什么叫底层能力呢?

就是放在任何行业都能派上用场的技能,它们不受行业特点的过度制约,最多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修修补补,马上就能发展成一套新的“技能包”。

比如销售技能,比如对业务的理解能力,比如与客户的沟通谈判技巧,比如对项目的整体管理和把控能力,比如对成本和利润的模型搭建与计算能力,比如新媒体内容的创作和引流能力......

这些都叫底层能力,是任何行业都需要有的万金油技能。

前段时间教育行业大裁员的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很多其他行业的猎头纷纷跑过来抢人。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最先被抢走的不是那些当老师教课的人,而是做渠道销售,做流量投放,做内容营销的顶端人才。

大家想想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即使不在教育行业工作,其他行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所有行业都要做营销,而未来营销的大势所趋就是新媒体,就是内容驱动流量,就是品效合一。

如果你是一个做新媒体投放的流量投手,每次做投放的ROI都比别人高,哪个行业都会抢着要你。

同样的,如果你是一个新媒体写手,对互联网内容有灵敏的嗅觉和网感,写过不少10万+,不做教育行业了也有大把的地方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而且这样的人,都有自己独到扎实的方法论。虽然以前在教育行业做,但换个行业只需要把原来的方法框架进行一番修改和更新,马上就能拿来用。

再比如对业务的理解能力,这个非常重要,但少有人提及。

公司的这条业务线是怎么赚钱的,哪些地方产生成本,哪些地方会有利润,决定这一行赚钱的关键指标都有哪些,核心生产力体现在哪里,现金流周期是多久,如何与竞争对手形成区隔......

这都叫对业务的理解能力

不对,与其说是能力,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思维,是基于大量经验和现实抽象总结成的一套框架逻辑。

带着这种框架逻辑去“套”不同的领域,能加速自己的理解程度。

符合这个框架的就拿进来,不符合这个框架的就对框架进行调整和修改,最终变成一套符合该领域特征的新框架。

学习,研究,总结,实践,复盘,自成一套内循环。

我见过一个很夸张的例子,是一家500强快消企业的财务总监,后来转职做人力资源总监的。

从财务跨行到人力,看上去八竿子打不着,但她强就强在仅仅花了3个月时间去理解业务线,然后马上就把团队带领的井井有条。过了一年,她就晋升成公司的首席人力官。

很不可思议对不对?

但细究她的背景,这些都有迹可循。人家咨询公司出身,MBA毕业,做过不少行业的商业分析工作,曾多次被公司评为“高潜力员工”。

这些都帮她形成了一套缜密的商业框架思维,去理解业务自然比别人稳准狠,这就是底层能力

 

,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被裁员应如何自救,方向在哪?  裁员  裁员词条  自救  自救词条  方向  方向词条  如何  如何词条  
心理

 管理者应该如何对待员工

作为企业的人事经理应该具有与企业的文化、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想适应的领导形象。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与沟通协调体现员工的自主权益。在对待员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