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面的空位
车停了。里面几乎坐满了人,却有一个位置空着。空位边上站着一个年轻女人,上车的人纷纷抓住把手,自觉地靠边站着。
有一个人朝那个空位方向看去,看了又看,最终没有过去。另一个人欲过去,走了两步又停了下来,因为他发现那个站立的女人毫无表情地看了他一眼。他醒悟过来:“哦,位子上有水吧?”最后一个胖妇人挤了过去,她困惑地问那个年轻女人:“你为什么不坐?”年轻女人笑了笑,没有回答。胖女人从口袋里掏出纸巾欲擦座位,想了想又缩回了手。
我有些好奇,难道那个座位有些什么特别的地方吗?站在我边上的人是个多舌的,他对旁边的人说:“那个空位没人坐总归有道理的,好坐的话早被前面的人抢了,还会轮得到后面的人?”
车子又过了几站,有人上,有人下,那个座位始终空着。乘客的表情几乎是一样的,判断也是一样的——既然边上站着人,这个座位肯定是有问题的。后来,车里空了一些,我走向那个空位,它干干净净的,也没有什么异常的地方。这让我很吃惊。怎么回事?就因为先前站着的那个年轻女人不想坐,于是导致了所有的人不敢坐?
我心安理得地坐下来,很自然地想起长者对我的教导:什么是主观?什么是客观?再多的人对同一事物持同一看法也不能证明它就是客观。是的,生活中更多的人是盲从。
快到站了,我站起身来,几个人急不可耐地挤过来。一个动作灵敏的小姑娘抢了先,她笑嘻嘻地坐在刚才我坐过的位子上,从她的男朋友手上接过那只庞大的洋娃娃,男朋友抚了抚她的头发,一副爱怜的模样。
车里再也没有空位。一切都很正常。我知道,这位子就循环下去了,它空后就会有人来坐,没有道理让它空着。但是也很难说,如果她走后边上的人凑巧也不想坐呢?而后面上车的人又凑巧全是聪明人呢?
主观与客观是相对的,通常认为能知者为主观,所知者为客观。也就是说知道的对象为客观存在的事物,而我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体验世界的方式为主观。
其实人的心理也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临床心理学的实践证明:人类的很多心理现象是自然的,具有客观的物质基础,是主观不能控制的,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这其实是很颠覆性的观点。我们一直会以为心理问题都属于主观认知的意志,原来这里还存在着物质基础。
具体来说,这些心理客观现象包括人的本能(性的欲望、饥饿等),人的本性,基本的情绪、条件或非条件性思维、情绪行为反应方式、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些客观的心理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我们与之对抗,就可能会产生心理疾病。
区别于客观的心理现象,主观的心理现象就是我们的主观意志,有意识的思维与行动,有意注意等等。由此,我们看出,改变我们能改变的,而不必再在那些客观存在的心理现实上耗费心力,与之对抗,那其实是在做无用功。
主客观心理现象具有相对性,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它。接纳自己的“不接纳”,放下自己的“放不下”,其实就是达到一种无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