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都是为你好,你真的好吗?
即使不能大富大贵,也希望他们过得比我们幸福,过得比我们好。
为了这个愿望,我们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花在孩子身上,一切从孩子的利益出发。
然而,兜兜转转,当我们忙碌半生,却发现,孩子并没有过得像我们期待的那么好。
韩剧《天空之城》里的全职妈妈李明珠,为了让开始早恋、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儿子朴英才考上首尔医学院,实现医生世家的愿望,为儿子请了全国最贵的补习老师,要孩子一年365天分秒必争地用在学习上,对儿子无所不用其极。
“考了第二名,你还有资格吃饭?!”
“没考第一,你还睡得着?!”
“要不择手段成为第一名!”
后来,儿子如她所愿,考上了首尔医学院。然而,让李明珠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儿子要跟她断绝关系。他愤怒地说:“我从7岁开始,1年365天,一天都没休息地在学习,就算我生病了受伤了昏倒了,也到凌晨2点才从学院回来,你说没说过我不得第一吃饭的资格都没有?!你说没说要是成绩下滑就去死?!”
妈妈却一脸痛苦又不解地说:“就是因为那么学习才上了首尔大学嘛,妈妈是因为想那样才那么做的吗?都是想让你好......”
然而,儿子的愤怒并没有因为“都是想让你好”而平息。他绝望地解释他努力学习的原因是,为了离开这个家,为了报仇。
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毫无保留地给孩子最好的,却换来孩子愤怒的报仇。
看似夸张的剧情,却是我们很多家庭的现实。
2.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是如何“传承”下来的?
我们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为他们操碎了心。为了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我们辞职了;为了请到更好的补习老师,我们省吃俭用;为了让孩子学习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化身佣人,牺牲所有的聚会娱乐。
我们担心,如果不放弃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不按照大家都认为对孩子好的方式对待孩子,我们就不是好父母。
我们希望帮孩子绕开弯路,做正确和合适的事情。希望自己犯过的错,成为孩子的前车之鉴。
我们恨不得把孩子的一生都规划好。
我们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活着。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希望TA好好学习,考上好的中学,考上大学,顺利毕业,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然后恋爱结婚,生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做合适的事,这就是好的人生。
当孩子不按我们的安排行事,我们又急又气:
“我是你妈,还会害你不成?听我的准没错!”
“你怎么就不听呢?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你好!”
“你以为我想这样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去上班了!”
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就经常这样跟我们说,他们还强调“打是亲骂是爱”,我们感觉很愤怒,却又无可辩驳,因为父母确实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大家都说父母都是爱孩子的。
我们也像父母一样,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注,并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需要。
但是,压抑的情感和需要不会乖乖地呆在心底,它会拐弯抹角地出来。于是,我们不由自主地让孩子经历我们曾经的经历,体验我们曾经的体验,不动声色地让他们也尝尝“我是为你好”那种不舒服又不能说也无从说起的滋味。
3.
我一切都是为了你,你配得起吗?
然而,我一切都是为了你,你配得起吗?
刘女士因为亲子问题前来咨询。刚坐下,她就大倒苦水:
我儿子今年初三了,他从小就很乖,学习一直都很好,又自觉,我很多朋友都羡慕我。但初三开始,他就经常对我发脾气,说自己压力大,说我不理解他,已经半个月没上学了,还说如果我再逼他,他就跳楼。你说他怎么就那么不懂事呢?
自从他上初一,我就在学校附近租了个房子陪读。离公司很远,每天我得5点起床煮好早餐给他,然后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去上班,风雨不改。你说我容易吗?我压力不大吗?
现在都初三了,马上就中考,这么关键的时期,他竟然不去上学,考不上好的高中怎么办?他怎么就看不到我的付出?我这么辛苦,这么掏心掏肺地为了他,为什么他就不领情?
刘女士一口气说了很多,越说越生气。
待她平静下来,我问:“如果他考不上好的高中会怎样?”
“考不上好的高中就考不上好的大学啊!”
“考不上好的大学会怎么样?”
“考不上好的大学怎么找工作?现在大学生遍地都是了。”
“找不到工作呢?”
“找不到工作就找不到老婆,我刘XX的儿子竟然娶不到媳妇,多丢人啊!”
我们很多家长,鞠躬尽瘁地为了孩子,以为那就是无私的爱。但他们忘了,他们是需要回报的。这个回报就是,你必须要按照我说的去做。
否则,我为你活着,你配得上吗?
你配得上我的拼命,配得起我毫无保留的付出吗?
于是我会紧紧地盯着你,看你有没有按照我说的去做,一旦没有,你就是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于是,“我是为你好”、“我一切都是为了你”,成了一块遮羞布,而孩子,成了我们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
4.
你一切都是为我好,为何我那么不好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其中有一集讲的是高中生茉莉,爸爸是系主任,妈妈是留美硕士。生下茉莉后,妈妈辞职了,为了更好地“照顾”女儿,她在家装了隐形摄像头,女儿的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中,只要发现女儿有一点点“不好”,她就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
女儿爱好文学,妈妈说,学文学太丢脸了,只有当医生,收入才会高,让女儿学医。即使女儿考了第一名,她也冷冰冰地告诉茉莉:“不要骄傲,如果没有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吗?”
茉莉也没让妈妈失望,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乖巧聪明,品学兼优,是全家人的骄傲。
然而,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她自杀了。
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优渥的家庭条件,无微不至的妈妈,优异的学习成绩,别人梦寐以求的东西,茉莉统统都有。她为什么要自杀?
恰巧熟人在研究一项脑神经黑科技,可以通过提取女儿残存的记忆,给妈妈“观看”。
于是,妈妈潜入女儿的记忆。
她发现,平日无比熟悉的孩子,是那么陌生:
女儿偷偷跟男生好;
女儿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偷东西;
女儿会撒谎跑去见偶像作家;
女儿还看嗑药,自虐,同志的书籍;
每考砸一次,就在自己手腕上划一道伤痕。
更让她不可思议的是,女儿最后回忆妈妈的时候,画面却是一根根针,扎得茉莉体无完肤。
我们以为,把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好,让孩子达到大家都认为“好”的标准,孩子就会幸福。我们以为,泼冷水就是提醒,挑剔就是鼓励,责骂就是爱。
孩子的情绪情感,愤怒,恐惧,绝望,统统都被我们忽略掉。
5.
我们,只是“一路”的缘分
在我们的文化里,做个世俗认可的好爸爸,好妈妈,比成为自己要容易得多。即使孩子受到了伤害,人们也会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试想一下,我们为什么要生孩子?
也许你会说:“孩子可爱啊,我喜欢孩子。”——有了孩子,我的生活就多一些欢乐。
“不生孩子,老了以后多孤独啊。”——有了孩子,我老了就不再孤独了。
“有了孩子,我就可以体验做父母的感觉了。”——有孩子,我的人生就更丰盛了。
看,孩子从一出生就是在满足我们的需要。
承认吧,我们并没有那么伟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已。
我们和孩子,只是“一路”的缘分。
就像李松蔚老师说的,孩子是我们的旅伴,我们相遇了,在路上,我们各自探索,有爱,有伤害,有合作,有背叛,有感恩,或许还有持久的怨恨——但归根到底,也只是一段路的缘分。
只是,我一直在走自己的路,不曾占到他的路上;在走完这段路的时候,我们和孩子,仍然在做自己。
如此而已。
作者:李桂梅,二级心理咨询师,曾任跨国集团公司企业培训师、EAP负责人,HR经理。爱养花爱美食。
详情可扫码咨询小助
RECOMMEND
推荐阅读
3.我是我妈的妈
4.我不想再做“工具人”小孩了
预约心理服务,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