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手册》是一本由真心爸妈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真心爸妈是一对尊重常识、遵循规律、不贩卖焦虑,主张与孩子合作、让孩子自主的家庭教育研究型学者。他们专业的态度,让我甘心做自来水,推荐他们的文章和新书。 在大语文改革的背景下,“得阅读者得天下”的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家长们极为重视孩子的阅读,但是功利心越强,越追求一些阅读的形式,尤其是误入亲子共读的误区,越是违背阅读的常识,损害了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真心爸妈主张让孩子自主阅读,可以通过一些尊重常识、父母也轻松淡定的方式让孩子真正爱上阅读享受阅读,那就是让孩子尽早接触适合他年龄段的书,让他沉浸在有书的和有选择的环境中,家长只是为孩子阅读提供帮助的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 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不要把阅读和只读有字书、只能朗读出来、只能是亲子共读、只能是规规矩矩地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等等你所认为的读书等同起来。 阅读本来就是私人化的行为,也可以是很自由更自主的行为。把选书权交给孩子,把读什么书的自由交给孩子,把怎么读书的权利交给孩子,作为家长你所能做的就是以身作则,放下手机,自己认认真真看几本书,孩子需要你的时候帮他念一念他不认识的字,帮他把想买的书结账买回来,帮他营造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 不管是小月龄的宝宝,还是已经上小学初中的小大人,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从来不算晚。如果非要通过阅读了几本书,作文就立马能得高分,看过几本绘本,就要孩子出口成章,那就还是算了,阅读是享受,是积累,不是分数,更不是在外人面前炫耀的资本。 关心孩子阅读的家长,自己首先要避免阅读的误区:不要太多重视亲子共读,不要只给孩子读绘本,不要打卡式阅读,不要摘抄式阅读、不要阅读理解式阅读……虽然做到这些很难,但遵从阅读基本常识:阅读是私人化的活动,尊重孩子和信任孩子,真正会自主阅读的孩子,一定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我们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的目的,不是为了高分,阅读不是语文,阅读不是分数,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一定会有好的学习能力,分数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阅读是为了构筑更丰富多彩的人生。让孩子自主阅读,并不难,按照真心爸妈提供的方法,真正实践,孩子一定会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阅读手册》读后感(二):如何成为“别人家的孩子”?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不上心”的父母
1:最近读了一本书,大开眼界。
真没见过写得如此洒脱的书。
怎么个洒脱法,我给你们说道说道。
如果你关注孩子成长,重视阅读,你一定赞同:亲子共读非常重要。 如果你从小就给孩子朗读绘本,你一定很庆幸:我是一位很注重阅读的妈妈,在孩子小时候,我给了他足够的陪伴。 如果你是一个很负责任的妈妈,你一定会亲自为孩子选书,为孩子做阅读计划、定目标,有时候还包括孩子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等。
那么,我告诉你,在这本书里,上面的观点或做法,都是错误的。是不是想打我两巴掌?这就对了!
我看到目录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但我就是想看看他们是怎么论证的。
我一口气读完了整本书。结果是:我被说服了。
真的让我大开眼界。
2:
关键是写这本书的人,背景还真不赖。
作者是一对夫妇,自称“真心爸妈”。我知道你不认识他们。
妻子高志宏,真心妈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广告专业硕士、博士,专职从事家教育儿研究和写作。丈夫徐智明,真心爸爸,毕业于北京大学政治学专业。从事家教育儿研究,担任企业顾问。他们悉心研究家庭教育和父母成长10余年。
一句话:他们是专门研究育儿的高知人士。
3:
我小时候常常烦恼:长大了读清华好还是北大好呢?
结果因为某些原因,只读了一个普通的本科。所以,当我看到他们都毕业于北京大学的时候,我双眼发光:一定要拜读。
让我非常感动的是,他们的高学历背景和先进的育儿理念,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孩子培养得非常成功,他们还把这些方法公之于众,让更多的人受益。
一直以来,都有焦虑的父母咨询他们:
为什么我带孩子读了那么多绘本,孩子上小学后却连读明白作业题都困难?为什么我坚持做了那么多年“亲子共读”,却发现离开父母的陪伴,孩子的阅读意愿、阅读能力、选书能力几乎为零?为什么我按照学校的要求,一天不漏地打卡100天了,孩子还是不喜欢阅读?为什么我的孩子读了这么多书,还是写不好作文?如何让孩子见世面?如何帮助孩子拥有大格局?如何帮助孩子拉开成长距离?如果孩子从3个月开始阅读,他上学会不会成为学霸?
……
这些在父母看来焦头烂额的问题,到了真心爸妈这里,都迎刃而解。
谈到培养孩子学会并爱上阅读时,太多声音都在讲“要对孩子做什么”,其中包含一个基本假设:如果父母不对孩子的阅读积极地做点什么,孩子就不想读也读不好。
就好像老人家喜欢“嚼饭喂孩子”一样,父母对孩子阅读的干涉,也是这个道理。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15个章节。
第一部分(1-4章)讨论了阅读的相关理念,包括什么是真正的阅读,以及阅读对孩子学习和人生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5-10章)分享了培养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出生--终身),父母应该扮演的角色。
其中包含大家备受关注的亲子阅读,到底应该怎么做?
第三部分(11-15章),具体分析了一些误区,有关绘本、漫画书、名著、科普等,还有大家特别关心的话题:作文水平如何提高。
就像在沙漠里迷了路需要指南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你一定也需要一本《阅读手册》。
因为作者实在太用心,从理论到实际,分析地头头是道,但同时,语言通俗易懂,解决方案切实可操作。
看看其他的某些育儿书,要么理论艰深、晦涩难懂,要么都是自家孩子的成长案例,没有参考性。
4:
这是一本读起来,会让你反思自身的书。
我认认真真读了这本书,还是觉得每一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希望孩子跟别人拉开差距的朋友,都应该看看。
不管你想知道自己从前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或者你想知道孩子当前的阅读水平怎么样,又或者你想未来让孩子有更广阔的天地,这都是一本极有参考价值的书。
这样的书,才能让我们意识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说两个这书里面讲到的观点,我很认同。
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阅读是自主阅读,不是朗读、指读,也不是亲子共读。亲子共读多数是父母读,孩子听。而当我们说一个人在阅读,通常指的是“他自己”在读。
假如你问我,孩子不认识字,怎么读?那么我建议,你可以让孩子自己读,试试看,或者看完真心爸妈的这本书,再思考要怎么做。
还有一个我很认同的观点是:客厅变书房。
人们生活越富裕,客厅越来越漂亮,电视也会越来越大。然而,不知不觉中,电视正在深度建构我们的日常生活,父母和孩子都在被电视驯化。饭后往沙发一躺,打开遥控器……家人之间没有交流,孩子想要看电视,却被“去写作业”吼回去了。
在《婆婆和妈妈》中,伊能静建议把电视搬走,单人沙发摆到双人沙发的对面,可以边聊天边吃水果。因为她知道,家具的摆放会影响生活习惯,从而影响家庭氛围。你看,伊能静和婆婆的关系很好,像母女。
假如把客厅变书房,一个以娱乐为主的家庭氛围,就变成了以学习为主,大家在书房阅读、学习、交流,长此以往,这个家庭成员的气质一定跟别人不同。
为了避免剧透,我只是简单挑了两点来说。书里的内容比这些要丰富得多。
如果你是学生,更值得入手。因为你可以重获很多阅读上的“自由”。
这本书是樊登、罗振宇、林少等人联袂推荐的哦。
说到这儿,你们还记得我推荐的书叫啥吗?
《阅读手册》读后感(三):会阅读的孩子会学习,懂生活,能力强
为人父母总有一种期盼,盼孩子能更好;也总有一种担忧,怕孩子不够好。在遭遇疫情的日子,不少家长的焦虑感更是与日俱增。不难发现不少家长,不是一头扎进宝妈社群,不停地寻觅别人家的孩子都学会了什么,就是给孩子排满了线上课,好像只有这样才安心,只要这样孩子就没被拉下。
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呢?倒也不能说完全没效果。可是多少有些急功近利,或者说被焦虑冲昏了头脑。要想教养出出众、向上的孩子,有没有事半功倍、不劳民伤财的教育呢? 如果告诉你有,而且很简单,好操作又不费钱,甚至这个答案是经过诸多专家和小学老师们认可和验证过的,你信吗?
林语堂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大师简单一句话,便点明了阅读和人生之间难解难分的勾连。
说起阅读,这年头,就算让一个明白事理的成年人,在阅读一本书和手机之间做选择,也很难保证对阅读的忠诚,更何况是还未自控力还未成形孩子。我们都希望孩子知识渊博、读万卷书,但积累并非一蹴而就。这才是秘籍真正“神秘难解”的地方。毕竟,这世上的事多是知易行难。
家长该如何帮孩子从小提高阅读能力?答案也是简单的:让孩子爱上阅读。你可以想象,如果孩子真心喜欢某件事,那就不会有培养这么一说,孩子会主动地、积极地自己去做,去学,去上进。
对很多家长来说,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无疑成了一场艰难的修行。不过可别忘了,这可比你穿梭在一大堆摸不着头脑的“必学推荐”里强多。说白了,这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的事。孩子一旦有了真心喜欢的东西,那么逆反、拖沓、注意力不集中,这一切的问题都将不复存在。
那么又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呢?孩子10岁,阅读量4000本书的金牌阅读推广人徐智明、高志宏夫妇,总结十多年来阅读推广和育儿经验,讲解具体话题,总结了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和能力的秘诀。也许作为家长,当你能想通阅读本质、看透孩子爱上阅读的根本原因,读读这个秘籍详解才是正经事。
兴趣,是阅读的第一步。把孩子阅读的主导权归还给孩子,就是把孩子的阅读兴趣归还给孩子。父母经常犯的错误是什么呢?帮孩子做计划、定目标,规定阅读的“标准动作”,然后像监工一样坐在旁边,看着孩子一页一页往下读。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意识到,孩子这样的阅读,跟你上班有什么区别?你会对上班有兴趣吗?所以,请把孩子的阅读主导权还给孩子。
不读书的权利
跳页读的权利
不读完整本书的权利
反复阅读的权利
什么都可以读的权利
沉浸书中想入非非的权利
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读的权利
粗略翻阅的权利
大声朗读的权利
不必为自己的品味辩护的权利
要如何把这10件事交还孩子,请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让孩子本人亲自读。父母请不要导演阅读活动,不要掌控阅读进程,不要做演讲者,让孩子沦为听众。
第二,让孩子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他可以自己决定在哪儿读;他可以自己决定读多长时间;他可以自己决定从哪儿开始;是按顺序读,还是一目十行跳着读;他可以自己决定一本书是读一遍还是读十遍;可以自己决定要不要做读书笔记、要不要写读后感。
第三,不要监控孩子的阅读活动。你想想如果你的老板在你身上装个监控器,天天看你干活儿,你是不是兴味索然。同理,对刚开始阅读的孩子来说,有兴趣比什么都重要,父母的监控和批评,很容易会造成孩子的挫败感,阅读一旦成为痛苦的事,那么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首先要为孩子打造支持阅读的环境。家里有书,有阅读的环境,孩子才会自然而然的读书。
所以,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多买书。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了,是不是想骗大家买书?其实这个账很好算,一个孩子一年在课外班上的支出,怎么也得小几千到过万了吧?但是如果你花小1万买书的话,那么不出几年,你买的书就够他读一辈子了。
阅读的环境也很重要。如果你家里每天都有麻将摊,那么你怎么指望你的孩子阅读,他也是读不下去的。所以,还是要给孩子准备一个安静的、适合阅读的环境。另外,孩子喜欢学习父母的行为,所以父母的阅读习惯对他们也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要提升阅读的优先级。
孩子每一天的活动有很多。阅读在这些项目里的排序是靠前,还是靠后,这取决于父母对阅读是否重要的判断。既然您觉得阅读很重要,那么就请把阅读的优先级稍微提高一点。
真心爸妈给出的建议是:除了不可以因为阅读影响按时上幼儿园,不可以因为阅读影响正常的学校学习,其他任何日常活动都不必排在阅读活动之前。
如果饭做好了,孩子在忙着看书,你就等他一会儿;如果你规定的上床睡觉时间到了,而孩子还想再看一会儿书,那就让他再看一会儿;如果孩子想要多点时间在家里看书,不想你给他报某个兴趣班,你就别非得报那个班儿。
当然,这个“不必”,不是强制性的要求。要重视阅读,就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决定,让孩子来自己决定什么是“必”和“不必”。在这里,必须强调一下,父母总是习惯于认为“好习惯”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定时”,另一个是“定序”。但习惯不等于定时,也不一定非得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所以,请父母早日改变这个习惯。
做阅读计划、设阅读目标、制定阅读时间表、参加阅读打卡,这些都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阅读乐趣,无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马斯洛说:“几乎每个人都确实有过高峰体验,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认识到这一点。有些人把这些小的神秘体验弄丢了。”
那些读了很多年绘本,但最终没有爱上阅读的孩子,在他们的亲子共读生活中,肯定也在某个时刻有过这样的体验。遗憾的是,父母常常过于注重在孩子身上培养出作为一种简单的行为习惯的“阅读习惯”,却常常并不足够留意孩子有没有经历让他爱上阅读的各种神奇体验。
获得过这些体验的孩子可能不会每天都在固定时间坐下来,读上半小时、一小时,但他会在想看书的任何时候,或者拿到一本特别喜欢的书时,不需要任何准备、任何督促,非常自然地开始阅读,直到获得一种满足、释然的感觉。
所以,当我们说起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所指的、所关注的不应该是如何让孩子养成“坐下来看书”的行为习惯,而是如何帮孩子与上述这些阅读体验相遇。不是有那么句话吗,最好的学区房就是你家的书房。
看了这些你可能会发现,真心爸妈的观点可是颇具犀利的。他们确实是混沌时代的清醒者,他们身体力行地大声疾呼,家长们,与其焦虑地花钱,不如淡定地读书。而正是他们犀利、独到的观点可能会帮到你,一个苦恼于孩子整个教育的宝妈/宝爸。
会自己选书的孩子自然有判断力;有自己读书习惯的孩子,自然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热爱读书享受文字的孩子,自然心里有爱,懂得管理自己的生活。
真正的爱好会一直生长,直到它成长为生命的大树,可以让孩子在底下享受成果。父母需要做的,只是遵从关于阅读的最基本的常识,让这件事自然而然地发生。
独家签名版请戳这里
阅读,让我们成为仰望星空的人。阅读,让我们成为懂得欣赏春天的人。
父母对待阅读的想法看态度,真的会决定孩子一生出发的土壤贫瘠还是丰厚。在春天,让我们自己先行动起来,和孩子们一起开始享受阅读吧!
《阅读手册》读后感(四):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法:解决父母的焦虑,从会读到会写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正在慢慢成为我们新一代父母的挑战,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焦虑。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不需要借助某种专业技能,孩子开始阅读并持续下去,也并不需要经过某种特殊训练。父母需要做的是,匆匆关于阅读最基本的常识,让阅读自然而然地发生,让孩子爱上阅读,真正享受阅读。
在开头,真心爸妈特意强调,孩子阅读应该是个自然的状态,而阅读打卡、亲子工读、绘本阅读、朗读、指读,很大程度上都偏离了阅读的本意。一个孩子的阅读活动如果从不主动、不自由、被陪伴、被监督、被灌输、被训练开始,就无法顺利发展成真正的阅读。
而比较扯的是,真心爸妈通过大量关于阅读的个案咨询发现,不少父母对孩子阅读生活的介入与干预,已经完全达到把孩子当成无知无觉的物品的程度,比如为孩子选书,做阅读计划,设定阅读目标等等。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这完全是摧毁孩子的行为。
另外,还有很多父母认为,阅读仅仅跟在学校的学习是差不多的。其实还远远不止,阅读还有以下几个作用:1.建立知识储备。2.助力信息处理能力的掌握和提升。3.提升思考能力4.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知道阅读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作用之后,家长们应该要如何用阅读给孩子建构人生呢?真心爸妈认为,首先,父母要鼓励孩子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会独立思考的孩子不容易上当受骗,也有自己的行为底线,不会做出越界的事情。另一方面,父母还要鼓励孩子通过阅读,循序渐进地解读人生的基本问题,也能有个更全面的世界观认知。
看什么样的书,让孩子的兴趣决定父母很容易认为, 大人比孩子懂得多,给孩子选书会比让孩子自己选更“靠谱”。但阅读是孩子自己读,不是父母读,需要孩子自己感兴趣才行,而孩子真正感兴趣的,我们常常是不知道的,而父母的“兴趣”,未必是孩子的兴趣。另外,我们还需要对孩子建立一套自己的选书标准。1.选择正规渠道买正版书2.看出版商,看品牌3.看作者,看译者4.看销量榜单5.看评价信息
6.谨慎使用推荐书单
做阅读计划,设阅读目标、制定阅读时间表、参加阅读打卡都会影响孩子的阅读乐趣,无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当一个孩子读书入迷,完全投入,找到乐趣,获得惊喜,读到廓然开朗,觉得找到知己,并且为会读书的自己感到骄傲时,他实际上是享受到了一次又一次小小的高峰体验,所以根本不需要家长们的监事与督促。当我们说起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时,所指的、所关注的不应该是如何让孩子养成“坐下来看书”的行为习惯,而是如何帮孩子与上述的阅读体验相遇。
发展阅读技术,必须要掌握以下8点
要实现有效的自主阅读,孩子需要掌握哪些技术呢?下面是真心爸妈从自己的阅读经历中,总结出来的8个经验。
1.复述。将读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评论。就读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
3.讨论。孩子和父母或者同学、朋友讨论某个话题,大家各自发表看法,进行深入的互动,也是阅读的一种延伸与深化。
4.抓住核心内容。这是至关重要的阅读技术,书里将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用途,主要想给读者传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一定能把它总结出来。
5.泛读。泛读是一种快速阅读的技术,会泛读的孩子,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是一整句话甚至一整个段落地读,并且能快速地从这些语句和段落中,提取出重要内容。
6.精读。精读与泛读相反,是深入阅读的技术,不但要求把我核心内容,还要求深入理解,甚至深入每句话,每个词,而且可能需要读者反复阅读。
7.扩展。扩展是延伸阅读的能力,包括两种形式:专题内延伸和跨专题延伸。
8.良好的语感。语感既是一项重要的阅读技术,又是持续阅读的成果之一。良好的语感可以帮助阅读者比较直接、迅速地感知、理解语言文字。
在孩子阅读过程中,父母该做的是辅助、互动、示范父母仅需要将自己在孩子阅读生活中的作用放在辅助、互动和示范上,做一个好的支持者、一个好听众、一个号的讨论对象、一个好的答疑者,还有一个好榜样。因为我们如果总是给孩子讲书,孩子自己的阅读能力会发展不起来,没有阅读能力,他自己以后就不会读了,养成一种依赖的心理。父母常常对孩子抱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待,自己不具备的好习惯,希望孩子具备;自己没有的才艺,希望孩子能掌握;自己的短处,希望孩子能弥补;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希望孩子能实现。但问题是,父母是成人,成人自己都做不到的事,凭什么要求年幼的孩子一定要做到呢?教育孩子有多难?不会难于父母改变自己。
如果父母有教育自己、改变自己的决心与行动,相信通过家庭教育中这种“示范”教育,孩子发生令人惊喜的改变并不困难。如此两全其美的事,何乐而不为呢?亲子共读不是真正的阅读与我们之前谈到的方式相反,亲子共读是一种父母高介入、高干预的阅读方式。按照当今父母做亲子共读的热情、大家花的时间和精力、读过的绘本数量来看,孩子们上学后应该爱阅读、会阅读才是,为什么情况恰好相反——亲子共读这么火,会阅读的孩子反而不多了?
原因有两个:一是过度重视绘本阅读,忽视了孩子的阅读进阶;二是错误地把亲子共读当成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唯一方式,完全忽视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亲子共读虽名为“共读”,本质上却是“父母读”而不是“孩子读”。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父母替代孩子,成为“阅读者”,而孩子成了与阅读活动本身无关的听众,既无法产生浓厚兴趣,也无法达到高度投入,更无法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
看清楚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读了很多书”,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却差得惊人了。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应该坚持孩子自主阅读而非亲子共读,甚至亲子共读就不应该出现在孩子的阅读生活中。会阅读不等于会写作,鼓励孩子自由写一个成熟的成人读者,可能会从写书评、做读书笔记中获得很大乐趣,但是对于刚刚开始阅读的孩子来说,阅读的同时要完成这些“作业”,肯定不是乐事一桩,再加上完全是机械式抄写的“好词好句”,孩子的阅读会变得乐趣全无。
要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阅读者,兴趣是根本的出发点,任何可能消除或者降低孩子阅读兴趣的要求都应该尽量避免。
既然家长们常用的方法都几乎没用或有负面作用,那如何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呢?
1.放下焦虑,告诉孩子写作文就是用文字说话
2.鼓励孩子日常做完整的口头表达
帮助孩子提升写作文的能力,真心爸妈更推崇的方式是鼓励孩子日常的自由写作,比如写日记、写简短的个人随笔,甚至有的孩子在小学阶段已经开始自发地尝试写小说、写诗。这些写作活动,只要是出于孩子内心真正的兴趣,都会成为提升写作文能力的重要途径,还可能为孩子未来的写作兴趣打下基础。能在成年后各自坚持不同题材、体裁写作的人,未必是上学时写作文特别好的学生,但一定是很早就有自发的写作兴趣的孩子。
真心爸妈的整本书着重讲了父母如何在家庭中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能力,父母不该过多参与,当然也讨论了很多现代父母常见的误区,刷新了我们以往的认知,并且也给出了,父母在孩子阅读时的一些解决方案。
阅读是一件人生大事,无论父母选择什么样的阅读理念和方法,都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而《阅读手册》恰恰能在“培养孩子自主阅读能力”这一话题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参考,这确实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阅读手册》读后感(五):《阅读手册》阅读能力决定学习能力,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
读书的乐趣
文|幸福娃
张文宏教授曾说:“书读多了,就没人能欺负你了”。
这句话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书读多了,跟那些人就没有关系了,他们怎么欺负到你呢?
我们看的是书,读的却是整个世界。书读得多了,在你的心里,自然会形成一股力量。那些试图欺负你的人,已经伤害不到你,而你却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人,扎根下来不断的成长。
因为在我们心里总有一个地方被锁住,那个地方叫做希望。书读多了,也就容易看到那个叫希望的地方。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但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影响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影响一个人的实力能力;一个人的实力能力,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应当像鸟一样,飞向属于自己的世界。
有没有人像我一样,一直模棱两可地把“阅读与朗读”分不清?还有阅读与写作又有怎样的联系?为何自己对名著无法阅读?如何养成阅读习惯?
这些问题在真心爸妈的《阅读手册》里得到完美的解答。这还是一本教父母如何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成就孩子一生的阅读培养法,做到真正的阅读(自主阅读)的书。
《阅读手册》
什么是阅读?
我们意义上的阅读是通过视觉接收文字、图表、公式等形式的符号,经过大脑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意思的过程。
而真正有效的阅读指的是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但是并非用任何方式通过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都是真正的阅读。
“我读”: 你有独立自由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不借助他人的陪伴,讲解或转述。
“我想读”: 你有强烈的阅读意愿,非常乐于进行阅读活动,不需要由他人驱动或监督。
“我会读”: 你能自己选择阅读材料,掌控阅读过程,并能从多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不局限于某一固定类型的读物。
“我持续读”: 你可以相对长时间地进行阅读活动,并从中持续受益。
如果在别人的督促或者驱动下为了读书而读书,只能获取一小部分的信息,更无法体会到真正阅读的乐趣和对内容的思考。
自主阅读
我读——个人化的自由阅读
法国当代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在他的阅读随笔集《宛如一部小说》中,用十条“权利”准确地概括了,阅读的这种个性化的自由状态:
1. 不读书的权利。
2. 跳页读的权利。
3. 不读完整的书的权利。
4. 反复阅读的权利。
5. 什么都可以读的权利。
6. 沉浸书中想入非非的权利。
7. 在什么地方都可以读的权利。
8. 粗略翻阅的权利。
9. 大声朗读的权利。
10 . 不必为自己的品位辩护的权利。
一个阅读者想长期的坚持阅读,一定要有自由阅读的权利,本身也知道自己想怎么读。无需参与什么打卡,或者时间限定等。
用大勺吃东西
一个心理咨询师,拿着一个像小碗大小的大勺,让孩子的妈妈用大勺盛汤喝,盛饭吃,一边催着她吃,一边叨叨“快点快点快点。”然后问妈妈是什么样的感受?
孩子妈妈说:“会烦躁,会焦虑和无奈,甚至无助,根本无法吃下去。”
心理咨询师说:“这就是你平时对孩子的日常,他们无法反驳,只能接受,有时候只能用哭闹来反抗。我们给孩子的餐具就没有符合孩子,还要一直催促,就有你刚才的感受。”
我们不管是吃饭还是读书,适合孩子很重要,还得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吃什么,吃多少,哪怕是错的,家长及时引导和常识普及尤为关键。
孩子是独立个体,阅读是直接帮助孩子,构建精神世界的活动。如果家长毫无节制地左右孩子的阅读,那不是培养孩子,而是摧毁孩子,既不能期待孩子能从阅读中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收获,也无法期待孩子因此爱上阅读。
主动阅读
我想读——兴趣和心流驱动的主动阅读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也是如此。兴趣激发最初的阅读意愿,心流促使阅读者乐于持续点高度投入阅读。
积极心理学认为,兴趣确实可以激发和培养,但不是在它产生之前,而是在它出现之后。
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是帮助它发展,而不是促使它产生。
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兴趣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兴趣,不一定需要很高的能力,也不一定要朝更有能力的方向发展。
因为兴趣是一种激情,是每个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它就是做这件事情的激情,和做好做坏毫无关系。
培养孩子产生阅读兴趣的契机,通常是在书里读到什么好玩儿的,什么有趣的事情,这是让最初阅读活动以令孩子快乐的方式打开,不带有任何强迫意味。
想让孩子持续的阅读乐趣,父母需要不断地做充足准备和补充读物,并积极参与到孩子的讨论和分享当中。
阅读的心流体验
除了兴趣,在心理学上还有一种最优的体验,一旦享受过它,就会有上瘾般的感觉,让你不断努力去重复获取这种体验,这就是心流。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某件事情时,全神贯注,非常投入忘我的状态,事后,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非常满足的感受。
比如孩子花两三个搭出的乐高,做出的拼图,完成一道难题,这都是心流体验。
影响心流体验有8个相关因素:
1. 面临一份可完成的工作;
2. 能够神贯注于这件事情;
3. 这项任务有及时的反馈;
4. 这项任务有明确的目标;
5. 能深入而毫不牵强地投入到行动之中;
6. 乐趣的体验,使人觉得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7. 进入“忘我”状态,但心流体验告一段落后,自我感觉又会变得强烈;
8. 时间感会改变——几个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又可能带来像几个小时那样丰富的体验。
正是这些因素,结合成一种深刻的愉悦感,带来无比的报偿,并扩展成极大的能量,仅是感觉它的存在,就已经值得回味。
专注阅读
其实,孩子在各种自然的,不被打扰,不被控制的活动中,经常体验到心流。这些积极体验回忆点点滴滴,在孩子的内心存储下来。
之后的生活中,某一次他学会了新类型的数学题,或者读完一本新书,就感到特别愉悦,他会马上意识到这是小时候经常体验到的感受,所以就会喜欢它。
当父母帮助孩子与阅读兴趣相遇,体验到因阅读而产生的心流体验;唯有如此,孩子才能由自己内在的阅读意愿驱动,乐于主动阅读,进入我想读的状态。
当孩子学会阅读的能力后,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主动意愿的驱动,比毫无节制的强势压力更加有效和持续。
学习力
阅读能力发展到学习能力
成人的收入由工作能力决定,而孩子的成绩由学习能力决定。比分数更重要的是,考出好成绩的能力。
很多时候,父母的督促,只是外力驱动,不会变成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力,许多课外班补习只起到“输血”的作用,而孩子学习能力不足,就是缺乏“造血能力”。
学习能力决定学习成绩,而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习能力。
阅读能力不但直接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下限,就是能否跟上学习进度,保持一般学业学业水平;还直接决定孩子学习能力的上限,是否具备超越平均水平的学习能力,能否有上佳的学业表现。
很多家长认为数学跟阅读没有关系,考试考不好是因为马虎,殊不知孩子对题的理解能力就跟阅读有关。
阅读能力
其实,阅读能力不仅有益于发展学习能力,还有建立知识储备、掌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思维能力、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有因为持续阅读的发展,获取额外的素质培养: 专注力、尽力完成艰苦任务、处理多项任务、韧性和耐久力、主动学习、自信等等。
可以说,热爱阅读、善于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是没有上限的,他既能高效学习,又能持续学习,当然更容易获得优异成绩和做出好业绩。
其实,我们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当老师或者家长教不好你的时候,我们就会在成功与废物之间,走下一条路。
我们要学习竹子,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只长了3厘米,从第5年开始,每天以30厘米的速度疯狂生长,仅仅用了6周,就长了15米。
其实,竹子前4年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阅读也是如此。也许你现在所做的事情,暂时看不到成果,但是请不要放弃。你不是在成长,而是在扎根。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若乾坤已定,那就扭转乾坤!
阅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