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安娜·卡列尼娜》经典影评有感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由卡连·沙赫纳扎罗夫执导,丽扎· 波亚尔斯卡娅 / 马克西姆·马特维耶夫主演的一部俄罗斯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精选点评:

  ●一开始男主无法理解安娜为什么对一个陌生英国女孩这么好,后来他在日俄战争中对一个陌生的东北女孩也很好。这对比,他大概是理解了安娜,人在不安中的寄托。

  ●音乐,服装,布景都有种悲壮凄美感,Anna的转变有生硬,要是集数再多点应该能表现得更好

  ●毛子审美真厉害,不得不服

  ●去了趟俄罗斯,重新刷了一遍托翁的原著,再把改编影视重新刷一遍。这版插入了《日俄战争》,在满洲里的场景拍得很真实。原著剧情,居然删减了列文和基娣这条线,扣分!

  ●这是看的第三个版本的安娜,之前是苏菲玛索和奈特莉,这次是第一位俄罗斯演员,可能更有俄国风韵,之前俩太英伦了。最大的惊喜是卡列宁,之前一直觉得他刻板衰朽,现在觉得他非常可敬,对道德的克制,对不道德的容忍,简直可以称神了。

  ●整个剧拍得很认真,就连中国孤女的长相也是典型的蒙族无可挑剔。日俄战争设定值得玩味,但也不算突兀。翻旧账部分,剧院戏最好,感情戏最差,结尾太含蓄工整。马特维耶夫和波亚尔斯卡娅夫妇组合出演安娜和弗伦斯基,演技没得挑,配角也都是电影熟脸,卡司很强。等再刷一遍电影版。

  ●极大限度地还愿了原作中的安娜线,但是从沃伦斯基视角展现的安娜(没有展示安娜卧轨的那一段)总觉得有缺憾

  ●用倒序回忆的方式穿插到日俄战争的残酷伤亡让安娜的卧轨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记忆的模糊让安娜成了沙皇时代影影绰绰一个远去的标记。满洲国基地里中国小白菜脸谱化的角色和安娜是否有同样的时代诉讼。基地长镜头给满分,安娜偶尔大飒蜜的性格,老年马革裹尸还的沃伦,回忆安娜尸体称之为非痛苦非怨恨而为欣喜的沃伦。安娜儿子从怨恨到战场上的理解,烈文的沙皇马屁官僚主义。果然这作品只能毛子国自己去拍。个人喜欢这种改编扩大了格局。而作为主体个人认为安娜她本身就不是个悲剧。

  ●19世纪末日俄在满洲里战争的背景下不断回忆二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的故事。什么是爱情,可以为之而死?不,看完会觉得,为了喜欢的人而活着可能也是一种勇气。安娜作为一个已婚且有儿子的女人,却和一个英俊的男人一见钟情。开始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感情,直到无法忍受丈夫对自己的冷淡,出轨。被上流社会唾弃。她对丈夫坦白而后被原谅却郁郁寡欢……直到跟情人生活在一起……可是不被情夫的家人承认……情夫却依然受人尊重,人们一点不觉得他追求一个有夫之妇有何不妥,依然受人尊重。断断续续的讲述,故事的最后安娜卧轨。可影片里一个春生的女孩却好似再说安娜一直都以不同的形式还活着……

  ●B站棒棒~ 看了几集,这个改编剧版感觉并没有以前看书时印象深刻,打算有空重读一遍原著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一):多活了30年的人

  这是沙赫纳匝拉夫(К. Г. Шахназаров,也是《白虎》的导演)的安娜不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塞土战争也被替换为了远东日俄战争,极具时政色彩。另一方面,很显然佛伦斯基塞土战争求死未成,苟活了三十年,又想求死日俄战争,结果受了伤,给他手术的医生正是安娜和维塔利的儿子。然后,接下来就是原原本本的翻旧帐,真是好奇这个儿子是怎么能够忍受母亲的情夫讲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风流韵事的?不过平心而论,Лиза 是目前最好的安娜扮演者。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二):乱世红尘乱世人

  我读过原著,那是一部沉淀了厚重深沉的历史,立体彰显了风云变幻社会的一部史诗级巨作。这部剧,观来,即视感更文艺一些。 引人入胜的是每一个角色的服装,精致考究,美轮美奂,将十九世纪俄罗斯的繁华、各阶层的生存状态,淋漓尽致体现在服装上,可谓用心良苦。男女主角更是美到极致,女子回眸一笑百媚生,男子玉树临风迷煞人,谁看不动心?所以才有了这剪不断理还乱的故事,观之,让人唏嘘不已。 男主爱之飞蛾扑火,女主爱之瞻前顾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女主要名利要爱情要关注,可叹一场情,一场梦,终究碎无痕。 这里提一句女主的丈夫,虽说他对女主那是个真爱,可爱的也太卑微了些,本应是个通透睿智的人,遇到爱情,也为之迷伤,伤人伤己,苦!何苦! 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爱情,只能是惨淡收场,当断不断的情,成了射向所有人的利箭,最终要了爱人的命,影片唯一的正能量,是女主的儿子,一位高尚无私的军医。 故事以回忆开始,以回忆结束。乱世红尘,谁是谁笔下的故事?谁是谁心中的牵挂?闹哄哄一场戏,人生终将落幕。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三):托翁小说改影视,声色致空

  电影的好处是把人物与情节的矛盾突出化,同时秀色可餐,满足了男女读者的性幻想。

  然而,这却不能呈现出原著的心理戏的含蓄、零散、多元、自省等多种细节元素的艺术的魅力。 托尔斯泰的书,并不以情节冲突取胜,所以改编得再好,哪怕是前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也只是类似于新版《红楼梦》那样,人物各个恰如其分,却都是丢了灵魂的人偶。

  一种能让读者反省、联想、沉醉的精神活动,丧失了。

  托尔斯泰是心理戏之王,其小说正是刻画人的灵魂的最高明的载体。

  电影让人们看见了“色”——舞裙一角的挂钩以及舞场的灯光上的烛光、弗隆斯基的俊美和他身下的马的颜色,赛马场的绿色草地和观众们的裙子以及卡列宁的鸭嘴兽一般的帽子、弗隆斯基与安娜的雪白的肉体以及床戏。

  然而,原著并没有一点性描写,相反,含蓄得让人只关注人的灵魂而忽略了性感的肉体。

  小说中的人物灵魂在电影里成了“空”。这种灵魂性的活动,在字里行间跳跃,在读者的头脑里链接,结合着实际的人生以及逃离人生的精神空间,把人带入天空之城。

  事实上,托尔斯泰的小说总是存在这个悖论:不看原著的,看不懂翻拍影视,看了原著的,又觉得改编的影视,都难免浮光掠影。

  还有个悖论:现在是喊着小哥哥小姐姐或者贪念着演员们的肉体的视频时代,能够安静阅读托尔斯泰的小说的人不多了,除了做研究的作家与老师,只剩下学生党了。学生党出于语文统考的要求来读托尔斯泰,却没有达到托尔斯泰写作小说时的那个饱经世事的年龄。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四):有亮点 但是可以更好

  记得第一次看《安娜·卡列尼娜》看的是1997年苏菲玛索版的

  总体感觉时间太短 不能把这部煌煌巨著完全讲清

  以列文为第一视角讲述人

  道具服装华美 布景取景摄影俱佳

  尤其是中间舞会的那个场景用的柴可夫斯基的作品非常棒

  2007年俄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在时间上有优势 8集的时间更充分的讲述了整个故事 也让安娜等人的心理变化展现的更加合理

  摄影技术比起20年前有了质的提升 但是感觉光彩运用并没有那般华美

  以渥伦斯基为讲述人 插入了日俄战争的辅线 也算是导演对于经典的续写和再创作了 但是显得有一定的多余 渥伦斯基与安娜之子之间的对话也并没有太多的戏剧冲突 唯一的亮点仅仅是开头身份揭晓时的戏剧性 而且这条辅线也是仅仅停留在故事叙述而已

  本以为最后一集会有两条平行线的交汇和迸发 比如一个安娜之死和渥伦斯基之死的平行蒙太奇剪辑 然而并没有出现 最后一集平淡的结束了

  最令人失望的就是没有了列文和吉娣那一条线

  列文是托尔斯泰本人的化身 在他身上体现了那一时代贵族上流社会的另一面 关怀人类社会 改造社会的理想 列文吉娣和安娜渥伦斯基也是一对幸福家庭与不幸家庭的对照

  由于是以渥伦斯基第一人称视角 渥伦斯基的错误被淡化 安娜变成了一个彻底的精神病患者

  想必托尔斯泰对于安娜也不完全是同情 少不了批判的成分 列文吉娣就是他所认为的理想成功生活

  我认为托尔斯泰这本书书名起的不好 虽然叫《安娜卡列尼娜》 但是列文那一条线占的篇幅很大 而且和安娜并没有太多关系 书想表现的内容远远超出安娜卡列尼娜本身

  只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必然会不全面 有倾向性 这是由于书本身就是多线交织

  仔细想来 《雷雨》和《安娜卡列尼娜》有点相似 周朴园类似卡列宁 蘩漪类似安娜 都是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不过显然中国人的道德缺少宗教意识的约束

  演员表演绝佳 我已经看了不少俄罗斯演员的表演了 自然是远超中国这些戏子 甚至比美国演员水平还要高好几个档次 难道这就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神秘力量?

  布景 光线 摄影运用 一如之前的《苦难的历程》《托洛茨基》一贯的苏俄高水准美学

  不得不说俄罗斯影视制作完全能比肩欧美了 然而中国电视剧还处于一下子就40集的肥皂剧阶段 然而产权保护是真不给力啊 油管上直接就有官方账号发布的高清版本 看来想搞好商业社会和市场经济 产权保护是缺不了的

  总之 这个版本有一些亮点和创新之处 但是显然可以做得更好

  《安娜·卡列尼娜》影评(五):总是被“漠视”的她终于勇敢了一回,可命运回赠她的,只有毁灭

  很多人不知道,追求爱情是需要资本的

孽缘

  在不适当的时间、地点、人物间发生的爱情,人们叫它孽缘。可爱情天生是一团烈火,哪有“适时”不适时,“应该”不应该。爱情的魔力在于,人们通过爱情发现压抑或隐藏的真实自我,从而满足人天性中“被看见”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明明被告知了一万遍,我们依旧会为爱疯狂,如痴如醉。爱情是石板下狂生的野草,越压抑越显眼,越禁锢越激发强悍的生命力。但很多女人的悲剧在于,不知道追求爱情是需要资本的。

  遇到沃伦斯基之前,安娜的人生是一列风驰电掣驶在既定轨道、朝向既定终点的火车。本是个上流社会优雅矜持的贵妇,有着大家眼里厚道正派的丈夫和可爱的儿子,可以说满足了社会和家庭对她所有的期待。按照大家伙的预期,她本该感到幸福美满。但一个人是怎样的人,总会把她引向怎样的道。人们都觉得沃伦斯基引诱了安娜,是安娜“堕落”的起点。可是循规蹈矩只是安娜的表相,在遇见沃伦斯基之前,安娜心中那个狂野的、不在乎世俗规则的自己被疯狂压抑了,她努力说服自己走着所有人给她既定的道路,做着大家都认为再对不过的事情。她简直是个体验派演员,表演得太好都快把自己骗过去了——直到此时,她遇到了沃伦斯基

  我们的女主久旱逢甘霖,在沃伦斯基这里找到了尘封的自我。她不再掩饰自己对刻板守旧、天生的公务员丈夫的厌恶,不再伪装自己在乎上流社会种种沉疴。沃伦斯基满足了她天生的浪漫和激情满怀,她追求真挚爱情的行为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自己的勇敢——我猜这些都是她很惊喜且非常认同的品质,“看啊,爱情让我新生,爱情让我自由!”;更何况沃伦斯基也是个勇敢浪漫的年轻人,他对安娜的感情不可谓不真心。安娜长久以来在丈夫那里得不到回应的情感都有了倾泻对象,而且这个对象也回报了同样的激情——一个长期被漠视的自我被另一个人当宝贝一样,捧在手里,仔仔细细地观赏、赞叹!安娜仿佛由一个扁气球被注入了大量空气而变得轻盈灵动,她突然恢复了满满的生命力。安娜怎么可能不沉沦呢?

  很难说沃伦斯基安娜的劫难还是幸运。没有沃伦斯基安娜也许过着世人认同的日子,眼前只有一亩三分地、自己的小日子,爱情、希望什么的是不堪细想的;遇到沃伦斯基安娜的人生仿佛发生了法国大革命,安娜此时才知道自己原来是什么样的人,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对未来有了明媚的希望。从此,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安娜死去了,真实而脆弱像个一丝不挂的婴孩的安娜,诞生了。

毁灭

  消灭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让他社会性死亡。被社会排斥,是安娜死亡的重要原因。社会对男女从来都是双重标准,在现代女性大规模参与工作和社会生活之前,女性受到的压迫是全方位的,在19世纪下半叶尤其显著。《安娜卡列尼娜》成书于1877年,《苔丝》成书于1891年,这两部描写女性悲剧的书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论是社会上流还是底层劳动人民,都可能成为虚伪的社会规制和道德的受害者。

  双重标准最明显的是,同样的事情对沃伦斯基安娜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影响。对沃伦斯基而言,只要他回头,交际圈依然向他敞开大门,他依然可以有他的事业;而对安娜,社会给予了强烈的鄙视和谩骂,指责她“不道德”,将她赶出社交圈;而没有参与社会分工,无法拥有自己事业、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的安娜,直接被宣告社会性死亡。

  如果说丈夫给她的是情感上的漠视,那么这就是社会层面的“漠视”——安娜的才华智慧,被这个社会视若无睹,不值一文。聪慧强势如安娜,纵使她列出一大堆公式说得头头是道,让设计师哑口无言,她也不可能拥有更大规模听众的认可。多么好的头脑,不搞事业简直是浪费天资,可她没有机会。

  于是,安娜所有的价值就压在了沃伦斯基爱她这件事上。她无法控制地给沃伦斯基滚雪球般的压力,失去了社会支持的安娜像被从根部砍断的树木,沉重地压向了沃伦斯基。一个人的安全感和价值,居然只能依靠在别人身上实现的时候,就是她逐渐癫狂的时候。失去了世界,她只有情人,像落水的人只能抱着一块木板。爱情是火,温暖人也能焚毁人。人拥有的越少,越怕失去这仅有的希望。安娜越来越歇斯底里——她太害怕了,她为爱情付出的代价太太太太大了,远胜于她的情夫。男人追求爱情失去的仅仅是一时的名誉和机会,女人失去的却是她的一切。

  安娜的毁灭,从她选择背叛社会的那一套道德和心照不宣的规则的时候就已经注定。飞蛾扑火,也不过如此。美丽富有才华的安娜,勇敢叛逆的安娜,真诚浪漫的安娜,如果活在百年后,大概能拥有光彩绚烂的一生。可叹,只是生不逢时。安娜的结局,是被因为惯性而不能及时停止、朝着一个既定终点在既定轨道上飞驰的列车碾碎,就像安娜被社会一时难以改变的沉疴腐朽压榨得支离破碎。安娜这列脱轨的列车,挑战规则的异类,不是被掰回来,就是被毁灭。

  另外,看过《安娜卡列尼娜》还想当家庭主妇的人,我是万分不能理解的。多少女性,为了不当家庭主妇付出了一切,才换来可以工作的自由、女性拥有财产的权利;多少女性因为只能围囿于家庭,以悲剧乃至惨剧告终。安娜以死冲破的枷锁,竟然有人捡起来戴上,还美滋滋。我永远不懂,也不乐意懂。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卡列  卡列词条  安娜  安娜词条  尼娜  尼娜词条  影评  影评词条  有感  有感词条  
美文

 戒音经典读后感有感

 《戒音》是一本由由貴香織里著作,東立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85元,页数:2004-12-2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展开)

美文

 活着

  人是铁,  饭是钢,  一顿不吃饿得慌,  所以,  活着要吃饭;  人靠衣裳马靠鞍, ...(展开)

美文

 致未来的自己

生活总是这样,让你哭了又笑,笑了又哭。于是,你早已习惯了所谓的坚强。二十来年,一路走来,虽没有经历什么大风大浪,但是生活难免会给你出些难题,让你跌跌撞撞,为的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