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与沫》是一本由纪伯伦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的335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201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沙与沫》精选点评:
●流于表面的诗句,小诗意,不是我的菜~
●虽然我将我心的碎屑抛入了沙中,将我的灵魂液汁倾在了沫上,但它现在和永远离海岸比大海近,距有限的思念比不能限定的相见近。 ——哈里利·纪伯伦
●我喜欢带着全部自我奔向事物独一性,而不停在两个相反事物之间犹豫不决的人。
●得把心静下来才能体会到这本书的美好。
●心灵鸡汤
●充满哲理的散文诗。纪伯伦,充满思想的哲学作家。短短的一篇沙与沫,却道出了人生多少的真理啊!也揭示了人性和社会的真实啊。好多优美而富含哲理的文字,都可以当作自己以后写作的引用。
●新年的第二天,终于搞定了。那种文笔的范范和哲思,超赞超爱!也要感谢翻译家,比网上看到的冰心译文,要好许多。
●“当她容忍软弱,并将忍耐视为坚强。”
●不碎则不能开启。
●曾经是最最喜爱的书没有之一,影响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沙与沫》读后感(一):自嘲
读这种书总能让浮躁的心安顿下来,读后倍感充实!每读喜欢的书就产生隐居山林终日阅读,欣赏山林恬静之景的想法。终究没能也无法实现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我终究无法达到大隐的境界,只能靠硬性的隔断外在联系以求心灵的净化,终究是一俗人干点俗事偶尔还想装装清高!
《沙与沫》读后感(二):碎碎念
“诗人是语言之父,语言之母,他前进时语言也在前进,他卑屈时语言也卑屈。假如他死去,它就坐在他的坟上痛苦,直到另一位诗人经过,拉住他的手。 ”。这一小段 对我而言 带来的画面感实在是太强
而“你们有你们的黎巴嫩,我有我的黎巴嫩”这一篇 则是全书最喜欢 很有一种自我宣言的感觉
纪伯伦说自己是个极端的人 看起来他很反对东方中庸的处世之道 啊 看的时候虽然有点作为东方人被批判的不爽感 但是其实他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 什么理论不都是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 至于我 大概就是 对自我极端 对他人中庸 并没有心有全人类的伟大胸怀。
《沙与沫》读后感(三):生命中的那些情思,并不虚幻。
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本书,已是13年初。
每个人在生命中都会感悟出部分真理、哲思和美。而那些尚未感悟出来的,只是与我们融合的更深而已。
人生中这部分可以触及的情思,似你我心存的沙粒、灵魂腾起的泡沫,虽微少,却不再虚幻,它们是你我真真活过的证明。人生之旅总是匆匆,追逐或茫然或痴心。我们总以彼此路途上遗落的情思,互为慰藉。
这爱的情思,若要得到,可以敞开心扉,却不能倾心相许。可以索取给予,却不能献媚迎合。我们永远在探究的路上,只是因为,时至今日,我们对自己仍知之甚少。坦诚,丢弃了部分的羞愧,隐匿,追忆着永恒的美德。
如果你曾得而复失,已没有什么可以再度失去,但愿这捧沙砾、这簇泡沫仍能给你安慰。
《沙与沫》读后感(四):经典语录
1.我曾经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 第三次,在困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 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 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 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 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
2.只有在我之下的人才会忌妒或憎恨我。 我从未被忌妒或憎恨过;我不在任何人之上。 只有在我之上的人才会表扬或贬低我。 我从未被表扬或贬低过;我不在任何人之下。
3.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可能把他忘掉,但是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却永远不忘.
4.树木是大地写在天幕上的诗。我们将树木伐下来做纸,记录下我们的空虚。
5.真正的好人是,他和所有那些被大家认为是坏人的人在一起。
《沙与沫》读后感(五):诗人传道者
比起抒发情感的诗人,纪伯伦到更像是呕心沥血的传道者。所以,他的文字中显现出来的,不是那种嘶哑喉咙的歌唱、那种恨不得呕出鲜血来的深情,反而是能看到更多的爱之深责之切。比起带着鲜血的深情,更深切的是随着鲜血吐出的叹息,通透之中的责怪带着悲悯,还有在正义和偏爱之间明明白白的挣扎。 大概由于文化之间的差异,许多地方其实不是很懂,或者很难真正理解其中的感情。只是,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实在强悍,难得译者能够找到这么多样这么优美的汉语表达去对应。 语言无法表达,摘录一段文字如下: “我曾有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
第一次是看见她为了上升而故作谦卑时。
第二次是看见她在瘸者面前跛行时。
第三次是让她在难易之间做选择,她选择了易时。
第四次是她犯了错,却自我安慰说别人也犯同样的错时。
第五次是她容忍了软弱,还将这容忍视作坚强时。
第六次是她鄙弃一张难看的面孔,却不知那还是她自己的另一面具时。
第七次是她高唱颂歌却自以为这是一件美德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