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1000字

  《经济学基础》是一本由曼昆(N.Gregory Mankiw)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经济学基础》精选点评:

  ●经济学入门读物,看完觉得曼昆真厉害

  ●纯属凑数!

  ●long-time

  ●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深入浅出的书!太棒了!作者铺的台阶非常平缓,即便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人都可以顺着台阶一点一点攀爬上去!

  ●最近翻阅斯密的《国富论》发现,许多段落都存在着曼昆《经济学》开篇十大原理的影子。

  ●很好的入门书

  ●这么短时间强行修炼理解也不是很深。不过这样大量事实记忆的课本不大适合有比较好数理基础的人。 BTW 现在有几个学经济学的人 是打算经世济国来着。

  ●看的日版,就那样

  ●就是第五版的精简版本,可以直接读宏微观的分册

  ●这本教材很好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一):有精力就读微观+宏观

  本科阶段,经济学教材就用的这本,印象很简单易懂。工作后在网上搜电子版,才知道有微观+宏观两本。与这本精华版相比,少了那么几章,总给我一种不完整,不流畅的感觉。一套理论提出来,少了那几个,就会解释不全。所以有能力就两本分册,另推荐《穷爸爸富爸爸》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二):《基础》和两本《分册》的关系

  读完这本之后,就千万不要再买《经济学原理》的宏观和微观分册,超过一半的内容这本书里都有了,所以推荐的做法是:读完基础之后,两本分册可以去图书馆里借阅。不然太不划来了。

  我就是买了微观分册,打开一看才发现钱白花了。。。还好没有买宏观分册。。。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三):只吐槽翻译,不吐槽内容

  我对翻译有点无语,果然权威高不一定代表翻译的好。 例如,原理二,“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我现在对你提个问题,你好好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能理解,很不错,如果不理解,那么跟我刚开始是一样的,因为这个句子有两个意思,并发生了歧义。 原因在断句,以下为错误理解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以下为正确理解 “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或者只讲人话(除去翻译腔)的正确理解 “一个事物的机会成本就是——因为去得到它而所要放弃的另一个事物”

  你认为三个句子中哪个最好理解?原句就是歧义句再加翻译腔,要改进的话,必须在“是”字的后面断开,并在“它”字的后面加上介词“而”,以避免歧义。

  再者就是激励(incentive),这点翻译的没错,但是对我个人而言可能稍微片面了些,降低了我的理解精准度。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别骂我,我只是提个建议。

  之所以这么认为的原因是,来自心理学中动机的概念——“动机分为推力和拉力”。

  推力来自内部,叫做“内驱力”。拉力来自外部,叫做“诱因”。

  这里的“诱因”跟“激励”其实是同一英语单词的不同翻译。

  心理学“诱因”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经济学“激励”分为,奖励性和惩罚性。听到惩罚性激励我立马蒙了,虽然我明白它是什么意思,但是听着很别扭。为什么呢?

  原来“激励”在我心中是带褒义的,是一件好事,突然变贬义就蒙了……

  而“负诱因”就没毛病,因为“诱因”是中性词……

  所以,我自己把经济学的“激励”理解为中性的“刺激”、“刺激源”或“诱因”,这样更方便。

  后面还有很多奇怪翻译我就不说了,自行体会。

  《经济学基础》读后感(四):你能驱逐市场经济,驱逐不了人的贪念

  这几天恰逢高考,各大小媒体上有关高考的消息铺天盖地,昨天深夜我就跟室友在卧谈会上回忆我们当年。因为大三临近毕业找工作,虽然我们的整个大学一直依赖自学,但是“学校的优劣”这个问题突然又被提到了眼前。

  我高考没考好,本来期望挺高的结果分数才擦重点线,所以我现在就读的这个大学不是985或211.但我当时的心态是宁愿读二本也不要回去复读了,一心只想“早点解脱”。跟我同一个学校的同学应该差不多都是这心态吧?当年或许有希望考上重点院校,可是没考好,但也不至于太差,又不想复读。

  过去这三年再回头看如今的考试,比如XX市为了高考全城大动员,XX学校的家长为了保证环境安静把大马路上骑摩托车的青年扒拉下车,XX市某考生迟到两分钟,母亲为其求情下跪……当年我的理解和疼惜,如今全都改换成惊讶和叹息。平日里各不相干的市民在这几天众志成城团结一致严阵以待就为了……一场学生考试,简直是全民疯狂。其实如果实在没考好的话,回去再复读一年又能怎样呢?我的同学XX和XXX都是复读成功的例子。就算你侥幸考得好,或者回去复读后考上了——老实说,你的人生并不会因此变得更有意义。

  对高考的无比重视暴露出来的,无疑是一种全民的焦虑与紧张。如果我们把“好大学”看作稀缺资源,把考生看成“需求者”,在市场的调节下,高利润的行业自然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优质资源,一所好大学要求的“好师资”、“好设备”会随着需求的扩大而增加,这样教育市场的供求最终会达致平衡;同时,那些盲目扩招而教学资源又没有跟上的学校,学生到了之后就会发现被坑了,以后不再选择它们,最终这样的学校就会被淘汰掉——这不是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应有之义么?经过竞争和比较,最后留下来的大学就算不是个个都是精英院校,但至少都会有它存在的独特价值,比如你想读大学但是又不想付出多少努力,可以去社区大学。稀缺资源会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每个人都能得到合意的结果,你还“焦虑”什么、“紧张”什么呢?

  问题是,现实的教育资源压根儿不是按市场需求配置的。就像一批“仁人志士”倡导的“教育又不是商业,怎么能依靠市场来分配资源呢?丫的良心大大的坏了!”我看市场经济的好处是什么,那帮人还是没能弄明白。反正既然不能让市场来调节的话,当然只能让伟大的政府来安排咯,美其名曰“公共教育”。于是每个高校的教育方针、教育资源和招生政策都是由政策来统一规定的。当然有高档的大学,比如985、211工程,但那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人为划定的。

  高考与其说是“选拔人才”,不如说是图省事儿的淘汰机制。如果真要选拔人才,应该像美国的大学那样:学分+平时表现+综合能力+面试等等一罗串地考查,而不是一刀切出个分数线。据说全国每年有900万考生,最后能上985、211的不过8%左右,当然你要是拼命努力读书做题目最后是有可能上那拨最好的学校,可是亲,你再怎么努力也就8%的可能性哦。这就好比,政府指定了几个卖家,能提供的货物就这么点儿,你们买家先打架去吧!你能把同类先干掉咯,也就能赢得体制的青睐了——你打不赢同类,只能怪你自己没本事。

  曼昆在《经济学原理》里说,交易让每个人的状况变好。这是因为,“无私”的品质虽然可贵,但唯有“自私”才能持续长久,“有利可图”才是驱使社会长久进步的动力。但是我们是有特色的国家,我们才不信这些。我们驱逐了市场经济,保持了教育的纯洁性。然后你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才发现一切根本不是想像中那么美好,这二十年来的努力似乎有点不值得。但这一切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人们的贪念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需要讨好的对象不再是你罢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经济学基础读后感10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经济学  经济学词条  基础  基础词条  1000  1000词条  
美文

 高考过后,剩下的是什么?

 面对清风,雨选择了飘落;面对阳光,水选择了辉煌;面对风雨,树选择了挺立;面对苍穹,鹰选择了翱翔。当雨真的飘落,当水真的辉煌,当树真的挺立,当鹰真的翱翔,有一朵...(展开)

美文

 这个盛夏,我们启航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当听到这声铿锵有力的号召,心中不禁澎湃傲然。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在国家十二年教育的润泽下,已然成为一名具有独立思想、敢为人先、勤奋求实...(展开)

美文

 小记

      高三的生活,很累,痛苦,惨淡,苍白;两点一线的生活枯燥乏味,以前总认为自己还行还有点沾沾自喜,现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