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明史讲义》读后感100字

  《明史讲义》是一本由孟森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3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史讲义》精选点评:

  ●不迂腐,但缺乏经济财政眼光……

  ●高不知危,满不知溢,所谓明于治国而昧于治身,此之谓也。

  ●以文言写成,很多部分都是张廷玉明史的直接引用,概略出整个明朝的宫廷政治史。

  ●自古迄今 唯明朝与今朝最使人气郁 明臣之所谓气节者 实亦周亚夫之流 狂狷书生无治国之法 遂唯以清流自任 而又多志奢材浅之徒 少有质朴谦卑之士 党锢之祸虽大半由阉党 然彼清流亦不能逃其责 终明一世 君臣少有相合者 汉高之待萧陈唐太之用房杜 君臣相得之景 终明史几无 君或为碌碌小儿 唯以嬉戏为乐 或又刻薄过甚 果于诛杀 臣则结党营私 或以谄媚奉上取禄 或以清流自任以才傲物 又多以攻取上之失以为己名 构隙日重 终至君臣如仇敌 君依于阉人奸臣以苟且 臣自成其名而于世无益 悲哉 石勒之徒 尚知重用张宾以重臣节 洪武永乐之为君 精明果敢而非豁达大度之人 徐阶张居正之为臣 精于为相之术而少宰相之度 格局浅而少质朴之气 此有明一世之深病 若明世 可谓精于治而疏于政也

  ●感觉读的有些吃力 一直想去读明史 但看到繁体竖排就畏惧了 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特别喜欢每一章开头的论 以及对皇帝的评价 之前看的有些仓促 有时间再看一遍

  ●(崇祯)帝谓:“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孰知用此亡国之臣者即凿然亡国之君也。

  ●老派史学家,很多文字要反复咀嚼。一是因为内容是文言文,二是文字精炼,微言大义。当然,历史观相当正统。

  ●之前写论文的时候需要,明史和明实录又太……你懂的,就找了这本,清晰明了又容易读

  ●相当好!简洁明了,史论中肯! 书评制造中

  ●开山之作,不可不读

  《明史讲义》读后感(一):咦

  最初看被无聊到了,因为是按皇帝的顺序一个一个写的,又是文言文,初读颇觉费力,但是闲下心来慢慢读,嗯,还是写的很好的,,,比起现在的那些讲神马戏说,什么新讲明史的更合我意。。。

  《明史讲义》读后感(二):孟森此书甚好

  孟森之明史讲义甚好

  其一:系统的讲论了明朝的一些规章制度

  其二:对明朝的历史没有断章的思考 常与一些古代或者当今的制度作对比 让人有思考的方向

  其三:其历史感客观且很是独到 与黄仁宇的又不同 与吕思勉的也不尽相同 虽没有吕思勉的更有启发性 但是对明史的见解已经很有水平了

  《明史讲义》读后感(三):看了一下,一般看这本书的人都没什么明朝功底,所以也来揪一下错,带错阅读,还略显公正

  本书的大部分是扣史料,而且过分的扣明史,而非其他书籍,于是书中延续了明史的几乎全部基调,尤其是“明亡非亡于崇祯,实亡于万历、天启”,武宗败国,的论调。但世纪上与真正的明末相去甚远。而且延续了明史的东林党爱国论,但实际上,明亡于党争,党争最甚者便是东林党。东林党众将一手好牌愣是把大明打没了,而且绝大多数东林党人虽身居高位,都干着卖国的买卖。大肆抹黑熊廷弼,孙承宗等名将。可笑的是,南明弘光政权成立后,东林党人大肆抹黑马士英是奸佞,卖国求荣,弘光败亡后,某官员对清军说“说马士英是奸佞的人都到你们那里去了。”如此政党,居然仍旧被褒扬,实在无法想象。

  说万历很懒,明朝的皇帝在中期开始就被架空了,完全由内阁执政,几乎是完全的君主立宪,而当年建国初年对万历的定陵的发掘,也表明了,万历是个驼子,且腿瘸了一条,这种情况是根本无法正常上朝的,而且万历当年为了求雨,从皇宫步行到天坛,怎么想也不算懒,更不算昏庸。

  说起来,这本书,也很老了,很多观点很老旧,而且民国时和建国初,国内受清朝影响相当大,对明朝有一种天然的贬低,所以书中很多清朝流传下去的观点,不够客观

  《明史讲义》读后感(四):历史弗洛伊德派应该休息了

  在书中可看到孟森对于明太祖推崇之至,而且分析精准,不像那些为了销量、为了博得读者猎奇心理的作者,动不动就给朱元璋做心理分析,什么出身卑微、什么心理阴暗、什么变态都通过他们看到的一些历史资料加上瞬间的弗洛伊德附体通通给朱元璋给附会上去了。

  对于杀戮功臣这些问题,孟森解释的非常不错,而且让人信服,曾看过有人列举过明朝八十一位开国功臣的结局,只有半数人是因腐败和牵涉胡、蓝两案被杀,刘基被胡惟庸毒死,剩下的不是建国前战死,就是建国后殉职、病死、老死(老耿纯属能活),所以什么大肆杀戮开国功臣背身就是一个伪命题(老朱对陈友谅、方国珍和明玉珍这些人的后代都有封赏,如果为了什么统治,这些人应该第一批被解决啊。岂不矛盾?)。

  明太祖对于百姓的态度在书中很明显,一位这样皇帝居然被后世的历史弗洛伊德派胡乱“分析”一通,真是愤慨,难道“出身论”就那么重要,难道就看不得穷人家的孩子做皇帝?

  《明史讲义》读后感(五):崖山之后无中国,甲申之后无华夏

  其实很不想用这个题目,毕竟民族只是一个暂时的血缘地缘社会结合体,抛开感情的层面,其实并不一定要苛求什么“纯种纯文化”的汉人,但是元清两代确实对原有的汉族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几乎只留下基本的东西,很多原本应该存留的被冲洗掉了,代之以残酷的蛮荒印记。

  蒙古人消灭了80%的汉人,又带来了“家奴”,“民族等级”等一系列草原文明的东西,历史教科书对这些只是轻描淡写,却借马可波罗鼓吹其海外贸易的昌盛。也对,“民族团结”,“对外开放”这些时代的“主旋律”应该在历史教科书里面反复灌输(所以汉朝对匈奴就是屈辱的和亲,而文成公主割地入藏就是汉藏两族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征),所以就可以对历史任意装扮。

  满清其实好了很多,但又无端多一条断发令,“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是故意在挑战汉人的底线(不要以为辫子是电视上播的那样多头发,是只留一撮毛那种),磨灭你的自尊。如果一切事情都可以习惯,那汉人为什么在晚清头发越留越多,直到最后把辫子剪了。有些东西是不能割断的,政治的强力无法改变基本的文化认知。但是满清的这些举动也将这棵大树的枝叶剪得干干净净,只留个根给你。只要看看宋明时代官员对皇帝的刚正态度和满清那种唯唯诺诺自称“奴才”的样子就可以知道了。中国古代向来是君与士大夫共天下,在唐宋以前士大夫是传统贵族,以后则为科举制度的优胜者,来自各个领域的士人,到了明代,内阁对皇帝的命令还有封驳的权力(当然是有条件的制约,毕竟不是民主),清则完全失去了这种制约,虽然清朝的皇帝以华夏共主自称,但骨子里是非常不把传统士大夫当回事的。作为民国的史家,孟森先生对清的反感是有道理的。清的统治较之明朝更好么?未可一概而论,但对汉族文化的冲击,却是显而易见的。清代儒者沉浸在字句音律的考究中不敢逾矩,“士,民之秀者”,在古代文化传播由士族向百姓辐射的背景下,士族的整体萎靡是整个民族精神消退的象征。像洪秀全那样的流寇,正规军队的战力竟无法抵制,为国家效力的意识已经在将士心中消退(可试比较黄巾百万被轻易拿下,李自成动乱若无杨嗣昌的乱来也早该结束),清朝军队的战力底下不在于装备不足,实在是兵无卫国之心。

  有慨于此,历史不可重来,只有祈愿莫要重蹈覆辙,宪政能再古老中国生根发芽。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明史讲义》读后感100字  明史  明史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讲义  讲义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我在西门广场的一天

  那天晚我上喝了许多酒,一直酣睡到阳光都洒到了床沿,刺痛我的眼皮才醒来。听到喧闹的叫卖声、吆喝声从狭小的巷子里传来,才知今天又是星期天了,星期天是县城赶集的日...(展开)

美文

 《中国历史的侧面》读后感100字

 《中国历史的侧面》是一本由马勇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展开)

美文

 《宋慈大传》读后感1000字

 《宋慈大传》是一本由王宏甲著作,中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页数:4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