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侧面》是一本由马勇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点仅供参考,猜想多于实际,翻案教材。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大家来找茬(。
●凡集子都容易有南郭先生夹杂其中
●讲通俗历史的东西就得引人入胜,但语言不幽默,通篇全是自己的观点,有点学究作风,并且不成系统,东一句,西一句,如果自身没有对中国近代史有个宏观上的了解最好是不要看这本书了,真的是东一句西一句讲革命与改革,讲辛亥革命超越了法国大革命,没有系统得从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国门开始叙述这段历史,不够深入浅出,真的不是像他说的是给普通人讲的历史……
●历史是由层累的不同“叙述”堆积而成的
●写的很一般,而且乱。
●一百年前的问题好像至今没有变。未来中国不变革则已,一旦走上变革之路,政治民主化,还政于民,依然是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中国只有政治有办法,其他方面才会有办法。而政治上的办法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让人民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选择执政党执政者的权力。
●当代商业图书的拼凑中闪耀星星点点的灼见
●【2018.1】凑单时买的电子书。就是很多短篇随笔拼凑在一起,结构混乱,内容也没有新意。
●访谈、专栏和随笔的文集,就是不够整齐,文章还是不错的。
希望不是作者的真实水平,宣传文案写得还算吸引人,但实际就是一些粗浅的历史随笔,既无深度也无新意,甚至还夹杂了不少中学生在议论文里常用的口号,失望至极。第一章看完,完全没法了解作者对于历史有什么观点。
这本书不是某时段历史的系统论述,只是一些历史小品文的合集,重在晚清民国史。和当下许多类似作品相似,是对教科书历史的一种“纠偏”或“校正”,其看点或许也在这里。历史研究者的任务就是让历史更加接近其发生时的本来面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成果对历史有个客观的了解。这个《侧面》中叙述的部分人物和事件确实使我们头脑中晚清民国历史画廊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加接近真实,真实性的判断标准是工笔画总比漫画接近真实。
现代之伪史秽史泛滥,始作俑者居心叵测。因而拂去沉渣泡沫,还原历史真相的工作愈发可贵。我等历史好奇者众,以至于发掘历史真相成为一座富矿,满足了受众的好奇,也撑起了自家的腰包。
当下阅读的特征是碎片化阅读,公众号文章大行其道,普通人越来越没有耐心读完一部大部头。而此书的体例非常适合当下人们的阅读习惯。一篇又一篇豆腐块文章,不管作者初衷为何,却客观上使读者克服了心浮气躁。坚持读下去,未尝不会读出一个新历史。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的脚步未曾停歇,共和国的历史一定会续写出辉煌的新篇章,缔造共和的先人们的理想一定会实现。
《中国历史的侧面》读后感(三):“娱民”乎?“愚民”乎?——读马勇《中国历史的侧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娱民”乎?“愚民”乎?
看了马勇先生的《晚清二十年》,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因着又找了他的其它书来看,包括这本《中国历史的侧面》。这本书主要也是关于晚清历史的,在内容上就不免和《晚清二十年》有一定重叠。但它通过对一个个分类后的专题进行比较深入的分析,读来还是颇受教益。
1.马先生谈到他研究晚清历史的感受,感觉现下正处在一个历史的轮回——这也正是我自己的一个明显感受——通过三十年改革(洋务运动),经历所谓的“同光中兴”,大清国经济总量全球第二,军力所谓全球第六,自我感觉良好,可以对别人说不了,但经甲午一役,气球被一捅而破。在经过百余年之后的现在,我们面对的情况与彼时何其相似,惟愿我们的内在实力与外在宣传能相匹配才好;
2.马先生从历史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对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剧的不切实际进行分析。其实,远的不说,单单几出抗日“神剧”、“雷剧”就足以把人电得浑身酥麻。观众的欣赏水平如何暂且不论,那些“权威”审查部门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其自身的欣赏水平,真的很让人质疑。之所以会犯如此低阶的“错误”,简直是对历史的蔑视和对观众(人民群众)智商的侮辱,让人不得不相信其“放水”这些影视剧的背后有着更深的利益诉求——通过刻意地歪曲历史,以“娱民”之名达“愚民”之实;
3.马先生的一些言论,不说出格吧,至少也是“顶格”了。看来现在的言论环境确实是宽松了许多。
(2014.4.27)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showpin,交流读书心得】
《中国历史的侧面》读后感(四):穿越时空,去探寻中国近代史真相
阅读《中国历史的侧面》这本书之后,我突然想到了网上盛传的一个段子《假如潘金莲不推开窗户》:假如潘金莲不开窗户,不会遇西门庆;不遇西门不会出轨;不出轨,武松不会被逼梁山;武松不上梁山,方腊不会被擒,可取得大宋江山;不会有靖康耻、金兵入关,不会有大清朝;不会闭关锁国,不会有鸦片战争八国联军...... 中国将是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其他诸侯都是浮云啊。
回到中国近代史,我们也有着类似的假设和疑问:假如九年立宪按部就班,假如宋教仁能够多活十年,中国的历史又该怎样发展……当年的统治集团大清皇族如今过着怎样的生活?清末的司法改革是否是中国法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晚清政府是如何管理媒体的?慈禧太后、袁世凯以及民国四公子的真实一面又是怎样……对比如今火热的斗剧,真实的后宫又是怎样的一面?到底该如何重新解读鸦片战争中的不平等条约,又该如何理性看待中日关系……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没有走出“胜者王侯败者贼”的传统史观,没有能够从一个中立者的立场去看待这段刚刚消逝的历史。历史是胜利者写的,但胜利者写的历史并不一定是真历史。“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事实真相只有亲历者才知道”这是派普在战后所说的话。约阿西姆•派普(Joachim Peiper),这个昵称为约亨(Jochen)的党卫队军官,他曾是纳粹德国最年轻的上校;他经历了除却北非的所有德国战线上的血雨腥风;他是天才的指挥官;他是橡叶双剑骑士十字勋章的获得者;他是第三帝国的偶像明星,但在战争结束后,这个世界不再需要一个党卫军上校,他承担了可怕的罪名,他成了很多人口中双手粘满战俘和平民鲜血的屠夫……其实,历史是需要真相的,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承担者,我们有权利知道历史的真相。
在《中国历史的侧面》这本书里,作者马勇教授带着穿越历史时空,让我们共同见证中国近代史上那些不一样的人和事。
马勇教授探寻历史真相的态度是非常严谨的。微博上他起名“旁观者马勇”,给了自己一个最佳界定。在他看来,历史研究者便该永远居于第三只眼的位置,尽一切可能逼近历史真相。他认为: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学传统,支撑着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中国人的宗教。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中国人的历史意识淡薄,无神论、唯物论宣传,使相当多的中国人既不怕地狱,更不怕历史。这是中国文明的悲剧。确实,在相当程度上说,历史学是主观性最强的学问,是对人类智慧的终极考验。历史学的研究只能逐步接近历史真实,即便是昨天刚刚发生的事,历史学也没有办法真正复原,更没有办法像实验科学那样重新实验。读者、听者是否认同历史学家的分析、判断,主要的就看研究者的结论、记录能否合乎历史与逻辑的一致。历史学无法重建一个完全真实的历史场景,但历史学永远都以还原历史,回到现场,达到历史与逻辑的一致为基本学术诉求。以“董狐直笔”真实记录历史,是中国历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史学史上的任何曲笔,甚至像司马迁、陈寿等人那种因某些私人原因的部分曲笔,也依然会被史学史揭露、唾弃。中国历史学不认同先入为主的政治偏见、私人意气,更不会因为什么政治立场、党性原则去曲解历史。真实,是历史学存在的依据,是历史学的生命,不真实的历史说教只是说教,不是历史。一切曲笔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会被揭穿,只是时间迟早而已。
马勇教授探寻历史真相的心情也非常忧患的。在《大清终结的朝鲜因素》一文中,他分析到:“在历史上,正是因为朝鲜被吞并,方才引发中国政治的多米诺骨牌。大清王朝的终结,即便不能说是朝鲜亡国的直接刺激,但朝鲜亡国—大清终结之间所蕴含的因果关联,还是清晰可见。追根溯源,大清王朝终结,原因固然不止一端,但自甲午至朝鲜亡国,再到大清终结,总觉得其间有一条剪不断理还乱的线。”当今时势,何不如此?一衣带水,唇亡齿寒啊。在《蒋廷黻论近代中国外交》一文中,他分析李鸿章错在哪里:“第一,中国近百年对外失败不是由于中国人不爱国。第二,中国的失败由于外交者尚属次要,由于内争者实为主要。内争的致命伤即现代化的建设过于零碎、迟缓和不彻底。第三,就外交本身而论,中国的失败一部分应归咎于士大夫的虚骄,其他部分应归咎于外交机构的不健全。若再进一步的研究,这两种弊病都要归根于中国人的知识、思想及办公习惯的现代化程度之不足。我们不能不承认,蒋廷黻的分析和结论确实有相当的道理,确乎为智者之言。”对现在的启发意义也非常重大。
不论中国,还是西方,历史成为一种学问,除了弄清历史真相,记录历史事实外,还有一个重要功能是资治,是通鉴。是用历史教训指导现实,是告诉人们在从事创造时,要有大关怀、大视野,要放在历史长河中通览、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