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百年Hundred-year 马拉松Marathon》是一本由白Michael 邦瑞Pillsbury著作,Blackstone Pub出版的MP3 CD图书,本书定价:GBP 27.50,页数:2015-4-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he 百年Hundred-year 马拉松Marathon》读后感(一):评论
中华好男儿们笃信的当然是“去***,老子活下去最重要。” 什么是绝不能丢的老祖宗留下的文化? “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跟他们说自由市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大政府、小政府、合作共赢... 他们会像看动物园里的动物一样看你。华夏正统天朝上国当然要操持在这样的中华好男儿手里。枕边放着资治通鉴的初代目,理论结合实践,把共产国际培养的干部们玩的一愣一愣的。其后继者们,在思想的市场里逛了一圈后,还是觉得韬光养晦,扮猪吃老虎的斗争才其乐无穷。一清二楚,窗明几净的清教徒们建立的世界有什么意思,还是乌烟瘴气,尔虞我诈的华夏秩序才刺激。背诵葛底斯堡,吟唱普莱斯利,就像是刘邦跪在项羽前的才艺表演。刘邦对项羽没把自己弄死感到惊奇,矮子也惊诧于为何91年布什会放过自己一马。但这已不重要,既然你选择了做项羽,那就不要怪老子做刘邦了。作者将希望寄托于温和派中国人,但广大温和派们显然更喜欢成为西门庆两头吃好处,而且无法抑制要让全世界学说中国话的生理冲动。好男儿们带着温和派们选择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上天自然会赐予大洪水与张献忠。
《The 百年Hundred-year 马拉松Marathon》读后感(二):来自双方的误读
早年间,我和一位河南的企业家聊天。他问我,美国人和欧洲人是什么区别?我说,美国人比较直接。比如在公司里要争什么位子就明说,争不到就摔桌子或者辞职,不拐弯抹角。欧洲人就会委婉得多,也会有更多的明争暗斗,和中国人还是比较接近。这位在中原大地文化中浸泽多年的企业家很明快地下了一个结论:“果然是只有两百年历史的国家,修行还不够”。这个结论对我还真的挺有启发。说实话,在最近的贸易战中,法国这样的欧洲国家其实一直在旁边坐山观虎斗,进而想捞些好处(可以参照马克龙的一些讲话),只不过美国没给他们太多的机会而已。或者说,目前还没给他们这样的机会。
初读《百年马拉松》的中国读者,大多会对这本书不屑一顾。从我们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充斥着误解和偏见。以这样的一本书打底的报告,能够获得所谓“CIA杰出贡献局长奖”,可见所谓美国中情局的专家们对中国的解读水准也高不到哪里去,进而你可以想象整个美国精英阶层对中国的解读也高不到哪里去。毕竟,隔着语言和历史的隔阂,要了解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特文明和厚重历史的国家,谈何容易。
其中最大的误读是对所谓“霸”的解释。在美国人(或者白邦瑞)看来,做世界老大就是统治世界,就是号令天下,没有其它玩法。他过于强调战国经验与霸道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烙印,忽略了中国从周王朝以来其余几千年中的王道思想。所谓“外儒内法”,被他当作一种欺骗。“内法”是真,“外儒”是骗。他不明白我们“内法”是真,“外儒”也是真。如何把两个类似矛盾的概念统一在一起,真的,两百年修行的美国人是很难明白的。
但仔细想想,白邦瑞的解读也不完全是误读。中国人追求崛起,追求复兴是事实。只不过在我们,在熟读近代屈辱史的中国人看来,这是自然不过、可以理解的雄心。在美国人眼里,这成为一个难以理解的阴谋。做惯了世界老大的美国人不能理解为什么另一个国家一定要崛起,一定要做世界最强。当我们对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感到屈辱,对塞尔维亚大使馆误炸事件感到激愤时,站在另一边作为施害者的美国人难以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能放下仇恨,理解美国的种种善意。
我其实也相信美国人的善意。如同中国的价值体系会把中国的所有作为解释为善的企图,美国的价值体系也会把美国所有的行为解释为善的企图。读了这本书的中国人其实也要有所警醒,我们以为我们以为的,未必都是别人以为的。如果美国以为的中国不是中国人以为的中国,那么中国人以为的美国就一定是美国人以为的美国吗?
从结论来说,白邦瑞的结论也不算错。站在美国的立场,遏制中国当然是选项之一。当然美国也不是直到今天才想到遏制中国。只不过,如果披上所谓国际正义的外衣,中国人会觉得太虚伪了。不过,当年武王伐纣,不也要先发一篇应天承命的檄文吗?美国只是在进化中而已。
在森林法则的国际社会中,将他人往坏处想永远要比往好处想更安全。所以这种相互的误读永远不可能消除。 我们中国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很早就得出了一个在森林法则下生存的最优解。
《The 百年Hundred-year 马拉松Marathon》读后感(三):春风吹又生
去年就知道有这本书。因为最近川普当选后关于中美关系的讨论日趋热烈,有人在群里发了这本书,就读了一遍。作者认为中国一直有一个要取代美国的百年战略,并根据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主要是战国的历史和三十六计等,提出了中国一直在对美国进行战略欺骗,并在应用战国时期的各种策略对美国进行分化瓦解和打击。而他提出的对策,则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身:在书的最后他提出了如何用各种战国策略对中国进行反击的建议。
一个老外,能够那么认真地学习中国历史,倒也是令人感动了。只是他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难免有点一知半解,盲人摸象的感觉。而把《三国演义》的情节当作信史,也着实令人好笑。他对于百年战略存在的论证,多少也有点捕风捉影。习总书记关于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的论述,都被他当作百年计划存在的最明确证据。
在作者眼里,美国成了天真的小白,一贯对中国表达善意,尊重中国的主权,帮助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取得更强的国际地位,但结果只是受了亲中派中国通的蒙蔽,上了中国的当。在他看来,美国对中国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单边的恩惠。难道他忘了“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吗?难道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只是因为中国的单方面需要吗?美国就没有受益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要矛盾。哪个国家的领导人不是根据当前的时代和主要矛盾来制订内外政策呢?这种割裂了历史,根据现在的情况,回过头去倒溯,来论证中国腹黑,美国天真上当的手法,不是很可笑吗?回到1970年代,甚至1980年代,1990年代,有谁能那么清楚有一天中国的经济总量可以超越美国吗?有谁能做这么长远而确定的预测呢?作者提出,中国认为美国的目的是要继续维持其霸权。但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维持American primacy,这根本就是美国公开的政策,在很多美国政治学者例如布热津斯基的著作中也是写的明明白白。中国并没有什么百年战略。无非只是中国的实力发生了变化,美国感受到了威胁,看中国的角度发生了变化。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回头再去看历史,中国战略欺骗的主线就变得越来越清晰了。这就好像中国古代说的疑邻盗斧。心怀鬼胎,就越看越像。不过他要相信,咱也没有办法,百口莫辩,也没有必要跟他啰嗦。
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很少有一个文明能把历史放在那么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作为一个文明的自信,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其独特和悠久的历史。西方对于中国历史,尤其是中国人对过去这一百多年来屈辱近代史的认识,一直是不甚了解也没什么兴趣去了解的。在英国人看来,鸦片战争无非是大英帝国历史上的一个脚注罢了——我又不是光在你中国一个地方搞殖民,至于要那么念念不忘吗?所以对更多西方人,一旦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在这段历史上认知的巨大差异,倒好像是发现新大陆,要引起shock的了。从这点看,这个老外,能够想到通过历史来了解中国,而不是继续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思维习惯来分析中国,倒算是一种进步了。这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对世界影响力的加大,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开始关注中国,中国的历史也开始被更多人了解。记得前两年,《经济学人》中就有一篇关于中国军事的专栏,里面就专门讲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这则中国小学生人尽皆知的故事,在第一次听到的西方人听来,怕也是心生几丝寒意的了。这本书再次引用了这则故事。书中还提到《资治通鉴》,说这样一本书,居然是在最近才被西方认识到。中国唯一不缺的就是历史,美国只有200多年历史。要学明白,恐怕还需要更长时间。
另,书中说周小川当年阻止了中国采用苏东私有化国有企业的方案,不知道是真是假,是否以讹传讹?当年的小川,已经处于这样的核心决策位置了吗?
2016.12.22
《The 百年Hundred-year 马拉松Marathon》读后感(四):美国直男的幽怨&误解误解也是误解
里根总统提出“星球大战”的时候,信心满满地讲到,一旦苏联发射导弹,那就可以用反导弹的导弹(anti-missile missile)去把导弹打下来。这个想法当然很好,但是难免有人抬杠。要是苏联研究出来反反导弹导弹的导弹,去把咱们的反导弹导弹打下来怎么办呢?里根总统完全可以回答,不用担心,我们再去研究反反反导弹导弹的导弹的导弹,去把他们的打下来。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但我们是不是可以怀疑这个逻辑是不是有问题。
如果说中美关系是国际政治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那么就不得不去看看大洋对岸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出现中国人看美国,美国人看中国。像林达老师的名著,就叫做《近距离看美国》,基辛格的书,叫做《论中国》。这些都是第一阶的互相瞅瞅。但是,作为中国读者要是去读了基辛格的书,就多了一层意味,那就是中国人看美国人看中国。我们眼前的这本书,那就是白邦瑞作为美国人看中国人看美国。我作为中国读者,再加一层,就是中国人看美国人是如何看中国人看美国的。这说的和绕口令一样,当然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说,在这每一层的叠加当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带上主观感受,错觉和偏见。
但对于这些偏见,我们似乎不该简单地斥之为反动大毒草。因为这些偏见和误解有它的社会心理的文化的渊源。也就是内容是错的,不过这个认知的逻辑过程是有效的。简单地枪毙一个大坏蛋也许无助于减少这类悲剧的发生,关键是把背后的原理给弄清楚。他们是怎么对我们充满这些误解和偏见的呢?一个常见的回答就是因为文化差异。其实这等于什么都没有说,不过是将一个大而模糊的问题转化成了另一个说不清楚的问题。不过很多人在这里就停止思考了。就像宗教给了个模糊的神创的解释,还是没说神又是从哪来的呢,但是这个解释对很多人来说就足够了。
对这本书很多观点的批评,像美国重建论,中国的现代化策略,对新世界秩序的担忧,如:
To help China modernize, on the grounds that a strong, secure, and stable China can be an increasing force for peace.Assessing propensity, practicing deception, employing special forces for decisive attack, manipulating high-level dissent, and forming a strategic coalition while isolating the opponent”Most of the globe’s seven-billion-plus people cannot imagine a world in which the culture, military, and economy of the United States do not affect countless aspects of their everyday lives.
槽点都是很多的。美国或许对中国现代化帮助很多(蒲安臣,庚子赔款,抗日战争,WTO),但要说望厦条约是亲中国(pro-China)这就太没道理了吧。不过,人不都是捡对自己有利的东西相信并记住嘛,不愿意相信的东西就被忘了。就像有人嘲讽美国不过是个建国两百多年没有底蕴的国家的时候,分明就忘了我们建国才七十年。当然,我们的历史就得追溯到三皇五帝,所谓上下五千年。美国的历史就得从1776年建国来算,不需要考虑哈佛大学是建立于1636年,五月花是1620年,还有背后的同样博大精深渊源流长的西方文化。
如果我们读书读到的都是别人对我们的偏见,那可能是我们内心里就充满着偏见。
从白邦瑞-西方直男的角度来看,中国崛起以及美国相对衰落可谓“不是美国无能,而是中国太狡猾”。随便看看他们的社交媒体,几乎全是名字就本人大名,头像就是本人照片。再看看我们的微信,当然也有人用真名加照片,但是少嘛。不过这有什么难的呢?我在国内就套个马甲,在美国就用真名加照片。有些美国人玩微信,照样是用本人照片加大名,不过看到周围人都有个马甲,感觉自己就像裸奔一样,也套了一个。这本身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可能会误事。20年前是“龙永图不要再递条子了”,咱心里跟明镜一样的,关键是要先把协议给签了,签了之后能不能做到再说。他们还是很老实的,签了协议就要做,做不到我就直接撕毁。所以给我们的印象总是“美国单方面撕毁XXX”,好像很奇怪很霸道很没诚意。
我觉得白先生还是很有眼光的,能够找到春秋战国这把理解中国的钥匙。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封建专制社会”,之前是封建,之后是专制,这里是分水岭。美国人眼中的战国策有点像我们眼中美国人的冷战思维(Cold War mentality),但是白先生看到的不是商鞅变法这些实在的,有些枯燥的制度设计,偏偏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阴谋诡计。这也很好理解,毕竟我们讲到兵家的时候,总是把《孙子兵法》奉为圭臬,但是具体在社会文化里发挥作用的,其实是“三十六计”,那就是各种各样的阴谋诡计。因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精彩好看通俗易懂。像《孙子兵法》里面第一章就叫《计篇》,其实是非常枯燥无聊地教你怎么计算敌我双方的实力,然后扬长避短以强胜弱。这就很难在大众文化里呼风唤雨了。就像一句“男人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往往能够引发同情和共鸣,自然就忽略了大多数男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好东西这个基本面。
而且连战国策都不够精彩,作者颇为贴心了来了一个案例分析-赤壁之战。当然,肯定是三国演义的赤壁之战,那真是各显神通把曹操当猴耍。又是草船借箭,又是铁索连环,又是反间计又是苦肉计,真是精彩绝伦。明明是研究的战国策,还是要回到三国演义。所谓的治国韬略,到最后还是变成小说家言。那么中国人看美国,美国人看中国人看美国,中国人看美国人看中国人看美国,最后会不会也是一个样?
多年以后,在华尔街日报的介绍页上,看到自己被形容为“former China lover”,迈克尔·白邦瑞还是会想起,他24岁的时候,俄国直男Kutovoy向他埋怨自己前女友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He sounded to me like a boyfriend talking about his ex-girlfriend, warning that she’d break my heart like she broke his.
我觉得这就是对这本书最贴切的形容了,美国作为直男,或者叫傻白甜,感觉自己受到中国的伤害。特别是对中国还下了点功夫去研究一番之后,更是得出我的前任是极品的感觉。强调不是尼克松先找到中国(P56),而是中国先来找的美国。这难道不是在说,当初明明是你先追的我嘛。又比如美国明明帮助了中国这么多,怎么从来没在教科书上说过美国一句好话呢(P110)?就像你怎么从来不发一个跟我在一起的朋友圈?
当然这些我们完全可以反唇相讥,别说教科书上从来没说过美国一句好话,我们的教科书上说过别的国家一句好话吗?你这完全是自作多情吧。我们说要发展经济,你们倾囊相助的话,是不是就像姑娘说要学英文,你就口若悬河唾沫横飞地连着讲了三个小时,合适吗?
不过我还是充满信心,如果中美现在就像闹矛盾的小情侣的话,我们要想吵赢,难道是因为我们把道理讲明白了吗?
看看人家的头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