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独的猎手》是一本由[美]卡森·麦卡勒斯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84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8-8-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是孤独的猎手》精选点评:
●一厢情愿的倾诉和以为被理解。
●想到杀死一只知更鸟,但相比来说略逊一筹。可能因为每个角色都是作者的自我投射,导致人物个性略显单薄。
●逊于耶茨 这些孤独都很悲壮又丑陋
●作者生涩而竭力地表达着孤独……那些人物都像是作者自我的切片
●有点冗长
●对孤独的绝美阐述。
●“荒诞是现实,孤独是本质。”
●孤独的人不清楚自己的孤独,希望着同样孤独的辛格能懂他们的孤独,这正是最孤独的孤独。
●近期读过最好看的
●或许,一个人极度渴望某样东西时,就容易轻信任何事。 只要孤独永恒,爱的悲剧就将永恒。 最深沉的孤独或许并非无人可爱,而是当你深爱某人,那人却一无所觉。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一):无声无息的世界里只有光
第一部分:
两个哑巴,希腊人安东纳普洛和长相清秀的辛格,一胖一瘦,一个粗野一个斯文,他们相识十年,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希腊人在堂兄的水果店打工,爱好是吃喝、睡觉。辛格在珠宝店当银器雕刻师,酷爱下象棋。他们彼此照顾,不觉得孤单。有一阵子希腊人突然病了,堂兄把他撵去精神病院,辛格很受伤地搬离了他们原来的住处,找到一间镇中心的寄宿公寓。不远处有一家名叫纽约咖啡馆的餐馆,辛格在进店的第一天写了张字条递给老板,告诉他以后的一日三餐都在这里吃。老板布兰农是个和善的人,他细心地招待店里的顾客,允许酒鬼赊账,也从来不对他们大呼小叫。有个刚来到这几天的醉鬼因为一点不顺心惹了事,辛格好心地将他收留在自己家。那个叫布朗特的酒鬼将辛格当作知己,直到在他家的第二天才晓得他是个哑巴,他有些失望……
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
在一个普通的南方小镇,一个聋哑人——辛格先生突然出现在众人视野中,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优雅、友善、彬彬有礼,言语沟通的障碍反而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他的来历想法都成了一个谜,吸引了镇上四个孤独的人。这四人分别是咖啡店老板比弗、有个音乐家梦的少女米克、愤怒的共产主义者杰克、想要改变种族命运的黑人医生科普兰。他们不被人理解却又极度渴望被理解,而辛格先生便成了他们最佳的倾诉对象。他的眼睛如猫眼般冰冷柔和,仿佛整个身体都在倾听,在他们看来,辛格先生聪慧睿智,他一定听得懂自己,并且是唯一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人,渐渐地,辛格先生成了他们的“上帝”。然而,由于安东纳普洛斯病死,受打击辛格先生随之自杀身亡,我们也慢慢发现,其实辛格先生并不能理解他们,甚至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这四人的命运,因辛格先生的出现而短暂交汇,却终未产生更深的交集,又随着辛格之死而各自分散。
人是矛盾的。各人的思考看法天差地别,世界上或许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而人却总希望被理解,总在寻找可以倾吐心声的同类。但我们所寻找的不过只是另一个自己,我们在别人身上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影子。对于这四个尤其孤独的人,辛格先生就像是一面美丽的镜子,他身上有许多美好的品质,但他的真实想法却难以为人所知,让人有了尽情涂抹和想象的余地。四人在他身上,投射的是自己渴望被人理解的情感,而正因为得不到回应,辛格便“被“成为他们的上帝。他们以为自己终得一知己,但实际上从始至终,他们从未摆脱无人理解的孤独。
孤独看似作茧自缚,但破茧又如何,破茧之后,就可以从孤独中解脱吗?在我看来,麦卡勒斯给出的是否定的答案。故事中的四人看似无关却有着相关的可能性,然而,却也仅仅止步于“可能”。辛格先生觉得他们四人很奇怪,从来不结伴前来找他,四人明明都渴望找到一个可以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不愿意跟能够健全表达的人沟通交流,自己把心门紧闭,仿佛这才是他们孤独的根源。但是,即使互相努力沟通了,仍然是徒劳,相互理解的难度之大,足以让人放弃。比弗对米克的爱,在米克看来却是不怀好意。同为马克思信徒的科普兰和杰克,却在一场试图交流的激烈的争辩之后变为互相仇视,终于分道扬镳。不是他们本不该孤独,而是他们原本就无法摆脱孤独。
孤独无解,或许今生必定与孤独为伴,但仍需奋力前行。即便是辛格先生,也跟其他人一样孤独,他把痴傻的安东纳普洛斯当作了自己的上帝,他比其他四人更加脆弱,选择用自尽的方式来结束孤独的生命,也终结了其他人的幻想。破碎之后,米克慢慢长大,渐渐地不能进入自己心中的“里屋”,为了生计她必须要去工作,但心中仍然没有放弃音乐梦;科普兰医生一病不起,只能离开自己心爱的房子,去乡下度过余生,即使在路上也还是对毕生使命念念不忘;杰克对这个小镇感到失望,但这个共产主义战士却没有放弃,扛起行李又奔赴下一个战场;比弗发现自己不再爱任何人,在一个深夜,他突然被一股莫名的恐惧侵袭,但“终于又回到屋里后,他镇定下来,清醒地等待朝阳升起。”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三):这个世界有出口吗?
这个世界,没有出口
最开始知道麦卡勒斯是在微博上看到关于20世界一些很有名的艺术家的推送,大致如下
关于艺术家的一条微博
然后去豆瓣找了一些资料。看到水木丁的长评。说麦卡勒斯是一个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女人,她写的所有故事都指向了一个地方——人会永远的孤独。
孤独原来总是有着不同种的颜色,梵高的孤独是流光四溢的灿烂星空,马尔克斯的孤独担负着的是一个民族。海明威的孤独总带着硬硬的壳,而麦卡勒斯的孤独却是木质的,仿佛我心中的孤独,早已随着我的年华老去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它笔直的冲向天空,向着那虚无生长,什么也无法将它阻挡,直到有一天,我们和死亡相逢,它使你强大,但它和任何人无关。它深深的扎根在你的生命中,永远不会退场。超可爱
镇上有一堆总是形影不离的哑巴。这句话,引出了后来的所有。
他们两人平静的生活了十年之后,一个哑巴离开了。然后一群人拥了上来。他们似乎找到了自己孤独的出口。把所有的事情都向辛格述说。布朗特的自由理想,米克的音乐梦想,科普兰的黑人解放,比夫的孤独救赎。他们把这些希望得到别人理解的内心话语,全部都交给了辛格。他们以为这样一直下去终究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得到永远的精神慰藉。辛格却突然自杀了。
因为他的精神食粮已经不存在这个世界上了。安东尼得病死掉了。他孤独的出口从此被堵住了。他就这样被孤独拉到海面之下,窒息而死。而其他人的出口也随之消失,黑暗随之而来。所有的结局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悲剧。米克放弃学业去做了售货员;布朗特重新开始了另一段旅途;科普兰逃离了小镇;比夫看破人生。
这本小说里的每一个人物都是孤独的,他们都是在期待被理解的那一方,这让他们走向更深的孤独,情绪上的宣泄再也得不到满足。其实,所有人都是为了取悦自己。拉布叶说过:“我们承受的所有不幸皆因我们无法独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即使是你最心爱的人,心中都会有一片你无法到达的森林。---村上春树
麦卡勒斯也一样,小时候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可是因为太喜欢钢琴老师,所以在钢琴老师离开以后,她决然放弃了钢琴梦想。她终身都在追求深入灵魂的感情,对泛泛之交不屑一顾。为了感情做了很多疯狂的事情。她对影星嘉宝和散文家凯瑟琳·波特小姐都有过疯狂的追求,不过像是闹钟放在了真空瓶里,毫无回响。
在卡森的最后一部小说最后《婚礼的成员》里,她写道:“我们必须自己救自己,不是通过悲伤的祷告,不是通过无所事事和烈酒,不是通过服从和谦卑,而是通过自尊,通过尊严,通过成为强健的人。我们必须为了我们真正的使命而积蓄力量。”
笑容治愈
《心是孤独的猎手》读后感(四):忍耐或者死去
当我看到辛格自杀的那一瞬间,非常的愤怒,失望的愤怒,
一种非常强烈的暴走的冲动,想要用力的宣泄一种充满了失望的恨,
这样的恨,恨他明明就可以放开自己好好的活着,却非要这样把自己折磨致死,
当我看到作者是在23岁时写出的这本小说时,满心的愤怒就变成了前所未有的荒凉,
我明白了辛格为什么要这样结束自己,那是因为,作者心里一直徘徊着这样的想法,
辛格一直在忍耐,在希腊胖子离开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忍耐,
忍无可忍的时候就选择了死亡,彻底的了结了自己,因为再也没有了希望,
每一个走进他生活里的人,都把他当做了上帝,当做了神,
因为他只是专注而表示理解的倾听,而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曲解或者折射的表达,
可是他自己呢,他从来都没有发现自己那潜在的能力,
他的世界里只有他自己,和无法重现的过去,
他也不是上帝,唯有上帝才可以只是一味的倾听,而不需要表达和倾诉,
辛格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需要倾诉和表达的普通人,
他在尘世上生活,却又若有若无的把自己隔绝在尘世之外,
身边那么多人来来去去,他却从来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节奏里,
因为无法倾诉,无法表达,所以只能在深夜的街头暴走,
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证明,自己和这个世界是一体有联系的,
除了他的哑巴朋友,没有人可以看懂他那精妙的手语,
在他心里,除了他的哑巴朋友,没有人明白他在表达什么,
无论那些来拜访他,真心把他当做朋友的人,对他付出了多少潜在的感情,
他都只是一个能够略微有所回应的树洞,或者一只让人满意的耳朵,
他没有付出自己的感情,他只是旁观和旁听别人的内心和生活,
这是一种清醒的孤独,又是一种淡漠的残忍,
面对别人给予的感情和希望,无所回应,视若无睹,
只是拼命的执着于自己心里的那一份安慰寄托不能自拔,甚至于拒绝看清现实,
那句话说的很对,人永远都只能折磨那些爱自己的人,而不是自己爱的人,
辛格死去的时候,只有那些发自内心在乎的人,
才会为他哭,为他料理后事,为他善后那一堆的乱摊子,
而他呢,他有大好的世界可以拥抱,可以用心的去生活,却只是选择了那样的放弃和退出
自杀,是永远的自我放逐,是最懦弱的姿态,认输,而永远不会从头再来,
生命,是凶猛的博弈,要棋逢对手,才能畅快淋漓,
自杀,是最大的放弃,让人无法不为之愤怒和痛恨,
凭什么,要在这样的时候,这样的放弃?
有的时候,真的是非常的不耐烦而又痛恨那些个只是活在过去里的人,
时间是不可逆转的,所有的当下,都在分分秒秒的成为不能改变的过去,
偏偏就是有些人,就是看不到这种不可逆转的现实,一定要活在过去的笼子里,自怨自艾,
辛格对他那希腊朋友的感情,实在是复杂的很,完全超出了友谊的范畴,
他依赖对方,无情的把自己这副重担压在对方的肩膀上,
那是一种畸形的依赖,依恋,无法放开的爱恋,
都说爱是从来没有理由和原因的,甚至就是一冲完全抽风的行为,
这句话在辛格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我不知道作者的心里到底经历了什么样刻骨铭心的伤痛和孤独,
也不知道她那第一次的,或者唯一一次,投入的奉献了自己全部的爱情,
最后是个什么样的伤透了心的结果,又是如何的让她觉得耗尽了自己生命的所有,
之前看过了她的短篇集,在这里在看到这种无厘头的爱,已经不是很惊讶,
但是还是忍不住的愤怒,恨辛格就这样,沉沦放弃,
或许,生活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愤怒荒凉的时代,总是很容易的觉得孤独落寞,
可是,哪个时代不都是这样么,再热闹的时候,也透着死寂,
孤独,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上瘾的毒药,让人沉溺,
总是游离在众人之外,游离在琐碎的生活之外,灵魂在自由的翱翔,
闭上眼睛,似乎都能看到闪着金光的天堂,可是谁又稀罕那金灿灿的充满幸福的天堂呢,
有些人就是愿意在天堂和地狱之间摇摆,享受这灰色的希望和折磨,
生活如此的绝望,似乎再大再多的努力也是枉然,不过就是不停的撞墙,
每一个人,都逃不脱命运的怪圈,只能重复既定的轨迹,
可是,还是忍不住的会去想,如果辛格没有就那么悄无声息的死去,
那么,米克的生活,是不是会有极大的不同,
她是不是就不会那么容易的被“外屋”吞没,而完全忘记迷失了曾经的“里屋”?
如果,她肯坚持自己的梦想,那么,是不是有一天,终究能够破茧成蝶?
她只是一个孩子,坚强,却又不够坚强,只是需要有一个坚定有力的陪伴在身旁,
通常,孩子需要的是父母,但是,可悲的是,毁掉希望的,也通常都是父母,
人是种群和社会的生物,总有一些东西要在世代之间传承,
不仅仅是技术,知识,如何的生存,更重要的是,陪伴和扶持的感情,
因为这陪伴和扶持而产生的坚持和不放弃,想要守护的信念和不绝望的信仰,
米克是幸运的,在最痛苦摇摆没有方向的时候,她有了辛格先生,
他就是她内心里通往希望和天堂的那一束光,温暖而不会迷失方向,
可是,他却又这样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她,离开了她,
人的感情就是这样受的伤,付出了那么多,倾注了那么多,
到头来,在人家那里,不过就是从未发生过,从未来过,从未需要过,从未响应过,
这难道不是最大的无情么,轻易的给予,然后又粗暴的剥夺?
无数次的想要冲进书里面,狠狠的摇晃摇晃辛格,告诉他,
睁开眼,用心去看,而不仅仅是用你那根本就看不到什么的晦涩暗淡的眼睛,
看那些来找你倾诉的人,看他们对你的一片赤诚,看看你身边的那个需要关心的小姑娘,
可是,辛格,你这样的聪明人,为什么从来都没有看到,为什么什么都看不到,
为什么,你有一双睿智的眼睛,却有这样一颗冷漠冰冷的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魔业障,都有自己的执着痴迷,
这是一本让人绝望的书,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囚笼里哀嚎挣扎,
却又从来都没有想过要真正的打开牢笼,从里面走出来,让自己解脱,让周围的人解脱,
好像只有用力的重复那些没有意义的呻吟和哀嚎,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就像作者,23岁的年纪,却已经有了这样一颗千疮百孔无法治愈的心,
或许,她的世界里,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的时候,却被残忍的剥夺,
所有想要留住什么的尝试,到最后都变成了一场空幻,
只有那从未得到和拥有的人,才会狂热的付出,迷恋沦陷其中的感觉,
因为她们知道,无论怎样的伸出手去,无论如何的用力,
能够拥抱的,从来都只是自己,从来都只是周围的虚空,而不是另一个温暖的躯体或者怀抱,
爱过,然后伤透了心,看透了世事的无常,不再抱着虚幻的念头,
才会有这样清醒而又执着的反常态的眼光,
从她那照片的姿势和目光里,已然透漏了她漫漫一生的寂寞苍凉,
就像海中女妖,妖娆吟唱,呈现的不过都是海市蜃楼的扭曲冷艳,
心是孤独的猎手,
如果眼中就只看到遍地的孤独,又怎么会捕获其他猎物?
她的心就是南极广漠而巨大的荒原,皑皑白雪,覆盖所有的光和热,
只有在那遥不可及的地心深处,还残留着一点孤独的火光,一点一滴的,消耗殆尽,
最终,脱离了躯体的羁绊,摆脱了肉身的烦恼,拥抱了极致的苍凉,
爱过,活过,来过,
希望过,努力过,得到过,
哭过,怨过,很过,
恐惧过,挣扎过,失去过,
最终的结果也就是这样吧,忍耐,或者,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