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是一本由鲁迅 / 老舍 / 梁启超著作,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精选点评:
●可选择性阅读
●有几篇还不错,大体没什么趣味。老生常谈的东西
●图书馆借的,本书收集了鲁迅,老舍,梁启超,胡适,蔡元培,周作人章衣萍等人的文章。 老舍论读书挺接地气的。 重点看了前面的章节
●how+write两部分
●感觉大多数文章都是 为你打开了一扇大门——“三达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智成仁无惧”……这些东西金光闪闪而难以触摸,就像那扇门门缝中漏出的光一样。说到底,只能给我们指一个遥远又空泛的方向而无人教你怎么在有生之年抵达。 老舍先生真是这群人中的一个例外,实实在在也没有那么多宏图大志看着最舒服。
●本书主要收录了一些名家对读书看法的文章,读来颇有收获,除了知道名家平时具体是怎么读书以外,对于读书的意义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建议学生可以买来看看,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颇有好处的。不过可能由于本人文化尚欠,总读不太懂周作人的文章。前3篇还好,后面的就不知所云了。且相比其他名家而言,总觉得他的某些文章,有些“个性别扭”的成分在里面,既想说,又还休。无奈每个章节里都收入了至少1~2篇他的文章,读起来不免有些疲累,到后来干脆全部跳过。
●老生常谈,看完就忘
●本书是一些大家的阅读方法和阅读作品推荐,喜欢的,不妨一看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一):大家观点,可以看看
老舍: 矫正之法有二:一曰随读随做笔记;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作品,或同一作者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有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论述来读。(读完书,去豆瓣) 胡适: 为什么要读书? 第一,因为书本是学问智识经验之记录。 第二,因为要读书而读书。(人类是必要读书的) 第三,因为要解决我们的困难所以要读书。 邓拓: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李公朴: 总括的说一句,实验的读书就是把读书与做人、做事和求进步三件事结合起来,才是真正的读书,才能球的真正的知识。 章衣萍: 叔本华说得好:写在纸上的思想,不过是印在沙上的行路人的足迹,人们虽然可以因为他而明知道前人所取之道路,但行路人为行路和观望前面什么风景起见,是必须使用他自己的眼睛的。 叔本华是主张思想,反对读书的,他曾说过很妙的话:思想是自己跑马,读书是让旁人在我们的脑里跑马。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二):重点整理
全书结构
一共五部分: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哪里能找到一本好书,读书与写作。
从文章的原始作者来看,「编辑」似乎尤其偏爱周作人。当然也可能并无特定偏好,只是偶然结果。
个人关注的是「怎样读书」和「读书与写作」两部分,实际总体翻完之后,觉得「哪里能找到一本好书」亦可收藏,有些可是大半个世纪之前的书单。
如何读书
胡适强调「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邓拓强调不要秘诀与不求甚解;章衣萍认为应该多读、熟读、克期地读,有疑问应当主动去周边请教,并且要掌握英文和日文,以研究国外学问;程瑞霖有「五不读书法」。
总结起来:1)读书要认真细致,并学以致用,即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读活;2)要「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但也不能太过花心导致毫无专长;3)要有策略有系统要循序渐进,而有些书要认真读,有些书要有重点读,有些则翻翻即可,有些则不翻,该背诵的则要熟记,读时「不求甚解」的要记得解决闭环;4)读书要有思,而「思起于疑」;5)读书要克期,不可「读书如抽丝」;6)读书要动手,札记和写作都要去动手。
如何写作
只谈了写作的一些感想、要点,并未具体介绍写作方法与技巧。其中提到的写作时要留心6W(why、what、who、where、when、how),应用到日常文字内容书写也未尝不可:谁对谁,为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了什么方法,说了什么话。所谓5W2H、6W3H,都无处不在,适用性颇强。
其他
当然,其他部分也是可以一睹大师们的风采的。比如第一部分的「什么是读书」,毕竟乱翻书不能称之为读书,了解一下大师们读书的过程也是非常好的。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三):明白了读书WWH,才可能高效飞起来
文 | 李伟诚
阅读初体验
001 这是一本正宗的“编辑”出版书,封面的“编”这个字的字体也太小了,小到了没朋友。全书,没有前言没有序,没有后记没有跋,也没有本书作者的介绍,封面上的作者姓名,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作者,本书的作者应该是鲁迅、老舍、梁启超、胡适、周作人……等大咖。
002 这是一本把近代几位文学家写的读书文章进行了重新编辑,按照WWHWW5个方面进行架构:【WHAT】什么是读书?【WHY】为什么读书?【HOW】如何读书?【WHERE】哪去找好书?【WRITE】关于读书写作。通读完之后,感觉大多数文章还是不错的,只是感觉文章归类有点牵强附会。
003 豆瓣读书上还没有这本书的介绍,我就顺手添加了这本书的信息。想想可能是新书的缘故,更可能是这本书没人关注没人读的缘故。书中的文章内容与书名所提的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当你搞懂读书本质后,自然而然就高效了。我想你可能不会花时间去读这本书,所以我把我的几点收获分享给你。
读后有收获
004 梁启超说谈为什么读书
读书是为了学做人。“知、仁、勇”这三个具备,才能成为一个人,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通过读书掌握常识和专业知识而不惑;通过读书塑造自己的个人人格而不忧;通过读书磨炼自己的意志力而不惧。做到这三者,最终成为一个人。
005 胡适所提出的“四到”精读法
四到是“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指的是每个字都准确认识;口到指的是一句一句要念出来,好文好熟读;心到指的是每章每句每个字的意义都搞明白,借助工具书和参考资料;手到指的是动手做笔记,把所思所想也写下来。
006 蔡元培的读书经验
蔡元培从十岁到六十岁,每天都会读点书,他诚恳谦虚的说出了他自己的2个读书短处:1是不能专心,这里说的倒不是集中注意力,而是说读书要主题式,不能铺的面太开;2是不能勤笔,谈到他速读时不摘,结果后来想看就找不回了,所以还是要多记笔记。
一句话推荐
如果想在一本书内,读到胡适、老舍、蔡元培、鲁迅等知名文学大师谈读书的文章,这本书值得一读。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四):标题党
最近在看各种各样关于读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干货书籍,没毛病就是功利性阅读。一般这类书的名字也就都直截了当,就像这本《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一样。如果是和我一样,抱着“寻找具体读书方法”的朋友可以避雷了。
整体来说我觉得这本书很鸡肋。“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具体的做法(干货)数量很少且局限颇多。高效阅读完全没有提到,甚至带着目的、功利的高效阅读还饱受诟病。内容和标题严重不符,文案还这么写
中国人自己的读书方法……鲁迅 老舍 梁启超 胡适 蔡元培 周作人……源自大师们的读书方法,不仅高效,而且高能。
真相是既不高效(没有涉及)也不高能(时代局限,老生常谈)。
这本书分为五章:什么是读书?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那里能找到一本好书?读书和写作。看起来仿佛是层层递进有干货学习方法在的。其实不然,比如“什么是读书”一章里面收录的文章内容同标题并没有什么联系。里面混杂了各位名家对读书的经验、读书的方法乃至对教育的看法。文章之间并没有逻辑联系,同时章节名也没能赋予收录文章共同的主题,当做一本独立的书来阅读显然是自讨苦吃。
文章选择的作者大多数是新文化运动时的名人,讲道理不可避免的带有时代局限性。讨论要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否则等同于偏见。同样,把他们的经验不加过滤的使用在现在的环境里也是自苦。比如江问渔先生在《对于读书问题的我见》中提到
为什么读书?我的答案,是“为学做人而读书”。有人说是为文凭而读书,这当然是绝对错误的了。为求学问智识而读书,为谋职业而读书,虽然有一部分理由,但仍未免把读书的价值看得太低。
我现在读大学很多课外阅读资料其实我并没有兴趣,可是还是要硬着头皮读,为了完成作业赚到学分。你可以说我动机不纯,但是却不能否定我读书这个行动,更不能嘲讽我是“完全错误”(懒得读书直接找人代写才是完全错误)。现在生活处处是考验,又不能像古人一样一言不合归隐深山,种个一亩三分地度过余生。显然这些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三达德”之外皆非读书的观念渗透着那个年代学者的尊荣和矜持,而放在现在则显得不太实用了。毕竟现在读书没有那么金贵,或许从来也没有那么金贵。
本书实际上是许多作家关于“读书”这一主题的大杂烩,每个人的思想大相径庭文章自然也各有体系而不能统一口径,一本书里面意见相左看起来还是有点怪的吧。同时,每个人分享的经验受他们各自身份的限制也显得非常私人而不能应用。很多人都是被“大师的读书方法”吸引来又不由自主被动买账的吧。如果是为了这些大师,与其零零星星感受“大师智慧”,还不如一次专读一人系统了解。
对于这本完全借前人光环并且编辑杂乱的标题党书籍,用老舍先生在这本书里的话回应:
哼,算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