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画传1》是一本由[法] 朱莉·比尔曼 编 / [法] 克莱芒·乌布雷 绘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毕加索画传1》精选点评:
●这本书特别好玩儿,很喜感!!!
●好想看2
●艺术家们的生活风情画得太棒啦!
●我以前看过玛丽娜·毕加索的《我的爷爷毕加索》,那本书的色调是灰暗痛苦的。相比之下,这本要轻松很多了。
●没想到会是这么美得一本漫画,会把人带回1900年的巴黎,我看着画中人,仿佛自己也在法国的街头漫步。虽然我并不喜欢毕加索的画,但大艺术家的成长史,总是特别的。P.S.画中费尔南德太美了,年轻时的她会是怎样的动人啊。
●“有个经纪人,还有个恋人:毕加索要开始面对巴黎的生活了。”伯乐和情人,天才的出世不是偶然,尽管随后毕加索从众星捧月到追逐内心创作开始无人问津,仍然有欣赏他并愿意供养他的人做他的后盾。漫画的形式重现了时代背景,街景、房间的布局、人物的服饰都非常考究,看得很过瘾。正好下个月要去巴黎,这本书提供了不少灵感
●最喜欢窥视“大神”们“凡人”的一面。看到他们也经历过类似的种种,真的会有点“我的人生也会更好”的感觉。
●从毕加索的情人费尔南德视角去看1900年到1906年的巴黎和艺术家们,他们聚在一起喝酒、作画、读诗、做爱。她去形容毕加索以及毕加索的朋友,口述曾经发生过的事。像这样去看一代大师的成长还挺有意思的。而且费尔南德的一生也很精彩,她敢于逃离不幸的婚姻,一个人跑去巴黎,后来又爱上毕加索。
●以费尔南德的视角看年轻的毕加索,看蒙马特高地众多艺术家。在艺术和情爱背后,费尔南德这样的女性是背景音,她们承受爱也承受痛苦与歧视,成就了艺术家,也被艺术家成就,最终被抛弃。
●感谢后浪的赠书,以下是我的个人评价:本来就喜欢传记类作品,制作精良的全彩画传更是求之不得。全书从毕加索第一任情人费尔南德的视角娓娓道来,风情浓郁的巴黎和蒙马特尔高地,配上艺术家们狂热的青春时代,兼具观赏性和故事性。边查看毕加索“蓝色时期”和“玫瑰色时期”的画作边看,那种现实交错的体验超棒。很期待下半部!
《毕加索画传1》读后感(一):醉生梦死
内容很劲爆,大胆又无所顾忌地画了毕加索创作生涯初期的爱恨情仇。这一部以毕加索第一位情人费尔南德的口述为视角,将毕加索生活中的性格,言行举止,创作细节,朋友圈,活灵活现地展示在眼前,没有任何美化成分。伟大的艺术家在这本书里是一个鲜活的人,说不定会遭到90%读者嫌弃的人。
狡猾,好色,不讲卫生,醉生梦死,没有原则,占便宜,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直男癌。
所以非常有意思的是,明明是毕加索传记,但是这本书里有大量女性视角,将那个时代,游走在艺术家圈子的各色各样的女人也展示在了我们面前。偷情的普遍性,换伴侣的频繁程度。。。总之,艺术圈女人们眼中的艺术家,是没有光环的。
贯穿第一部的基调,是一种非常搞笑的,又有点伤感的,来自女性的嫌弃+算计的口吻。
看完之后再看毕加索和同期画家的画作,忽然有种跌下神坛的感觉。。。。。。增加了一种嫌弃之心,而不是仰慕之心。哈哈哈。。。。
看完这本书想起我和老公的一次对话,他有次吐槽自己的表妹:
“ 你千万不要觉得跟我表妹很谈得来,很投缘啥的,她要是约你出去玩,参见她那个圈子的聚会你也别去,被这些人缠上你就完了。他们会隔三差五找你借钱,找你帮忙,甚至还会提出来咱们家住的无理要求。这些人极其靠不住,答应你的任何事情都不作数,都不要抱有希望。”
我说:“ 你对你表妹的评价就这么低啊。”
他说:“ 我靠,艺术家都这个德性!”
我说:“ 那我也是艺术家啊,我也画画我也写东西啊。”
他哈哈大笑,尽情地耻笑了我一番:“ 你不能算艺术家,你这辈子也当不了艺术家,你天天准时上班,从来不问人借钱,连信用卡也不用,答应别人的事吃亏也要做到,还经常为了做不到的事情内疚,像你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为艺术家呢?”
我虽然气愤但是也算理解了他的意思,他的意思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首先要把自己从道德的枷锁里解放出来。有强烈道德观的人,在创作上一定会受到拘束。
。。。。。。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本书里,除了画家和画商这个圈子之外,还突出了另一批艺术家的存在,他们是诗人。诗人在那个时期,曾经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极强的存在感,写诗这件事也曾是一件特别普遍的事情,人们相聚在一起,经常谈论诗歌,朗诵诗歌,是一种比绘画更具有普遍性的社交话题。
有一种很古老的浪漫感。
毕竟我们如今生活的这个时空,很难找到诗歌的踪迹了。
1. 说实话,对毕加索的大名耳熟能详,可是除了那些独一无二的抽象画之外,对他的作品所知寥寥无几,尤其是他早期作品更是陌生。
2. 所以当我偶然间走进了后浪编辑社,在编辑「韩太后」的带领下,才算是初识了毕加索和这本书。顺便说说对后浪工作环境的直观感受,虽然之前拜访过豆瓣,觉得那里的图书部已经非常有意思了,但在后浪才觉得每天工作中围绕着书的感觉相信是每个爱书人的天堂。
△后浪工作环境一瞥
3. 韩太后介绍说当她在微博上对比搜索梵高和毕加索,量级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而且毕加索的搜索结果里不时蹦出来毕加索钢笔、毕加索C4汽车…… 我想想也确实,梵高对画的偏执、悲惨命运再加上去年口碑爆棚的电影《至爱梵高》的加持,知名度甚高。而反之毕加索呢,嗯,「那个渣男」是他很难抹去的标签,谁让他一生有7个妻子和情人呢……
4. 本书的女主角就是他的情人之一费尔南德·奥利维耶 Fernande Olivier,1904年,毕加索与波希米亚的模特费尔南德于一场暴雨中相遇,并很快堕入爱河,他们在蒙马特高地被称为「洗衣船」的小阁楼上同居了。毕加索开始了他的「玫瑰时期」,浪漫的粉红色取代了忧郁的蓝色。
△洗衣船大楼
5. 画者克莱芒·乌布雷的用色大胆鲜艳,却又用一种脏脏的笔触上色,手法自然而精妙,阅读起来感觉很奇特。
△脏脏的笔触
6. 有个短评很有趣——「本书独特的打码技巧」,确实是,我在火车上阅读的此书,不时跳出这样的画面,也让我觉得下次可不能在公共场合看这本书了……
△污污的画面△污污的画面2
7. 据说,每当毕加索要出售他的画之前,都会先办画展,然后召集大批熟识的画商来听他讲故事。讲作品的创作背景,讲作品的创作意图,讲作品相关的故事。这本书也很会讲故事,对没成名的毕加索以及身边的朋友、情人进行了全景描绘。
△全景描绘
8. 最后引用毕加索的一句话「一个人要历经漫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年轻的心」。非常期待第二册的出版。
《毕加索画传1》读后感(三):动人之处竟是那似曾相识的诗意
毕加索画传18.6[法] 朱莉·比尔曼 编 [法] 克莱芒·乌布雷 绘 / 2018 / 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
第一次接触到《毕加索画传》的原著漫画,是在巴黎蒙马特博物馆。这间小小的博物馆座落在蒙马特一条静谧的坡路上。这里似乎离开了热闹的人群,但是从来不会被人遗忘。大概,总是会有游客想来蒙马特寻找艺术精神和对理想的热情。也正是在某次闲逛的午后,意外地发现了这套《毕加索画传》漫画的展览。说来主题也算贴切,只是除了漫画博物馆,很少会在一个博物馆里发现关于漫画的展览,还是深觉意外。匆匆浏览,来不及细细阅读,只浅浅地了解到这是套与毕加索有关、与蒙马特有关的漫画作品。能有这样的作品诞生,能将这样的作品在博物馆展览,本身就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情了。
长期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蒙马特一直是画家们的圣地,这里入住过无数为世人熟知的艺术家。在他们初出茅庐时,往往与蒙马特,与那里的蚁巢“洗衣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到蒙马特心中总是有几许感动,我们今天也会吐槽艺术家收入往往朝不保夕,在未成名前总是充满了各种坎坷。但是我们回头看看蒙马特的这些画家们,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正因为相信自己的创作梦想,才到了当时的艺术中心巴黎,在巴黎一隅蒙马特播种着自己的梦想。这些艺术家未成名时同样茕茕孑立,不说收入高低,很多连吃饭的钱,买画笔的钱,煤炭的钱都无法支付。他们倾其所有,大部分不是为了流芳百世,而是出于对艺术的爱,出于对画画的热情。与这点而言,蒙马特闪耀着追求理想的热情。这股热情是不遗余力的,更是远离现实的,毕竟像毕加索这样在生前就成名的仍然是少数,更多的是无名者,或是那些在生后才声名大噪的传奇。
这本《毕加索画传1》实则包括了原著的第一二本,即《马克斯·雅各布》(Max Jacob)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Guillaume Apollinaire)。粗看原著的书名,或许会一脸疑惑,这本关于毕加索其人其事的作品,和马克斯·雅各布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到底有什么关系?一言以蔽之,他们是毕加索的小伙伴啦!其实,了解法国文学史的读者,都不会对这两位感到陌生,他们是法国二十世纪初的著名诗人。
二十多岁的毕加索四处碰壁、无人赏识,马克斯·雅各布却是他的知音。这位白天在百货商店工作的雅各布,偶尔也靠占卜维持生计的雅各布,同时也是艺术评论家,在初看毕加索的画作时,就被画像中人物的眼神深深吸引。“难道就是在那一天,马克斯·雅各布爱上了毕加索?”因为这位诗人朋友雅各布,毕加索开始着迷大诗人魏尔伦和兰波的诗歌。
诗歌与油画,毕加索大概在用画笔谱写属于他的诗集。在毕加索一贫如洗时,雅各布更是为他打开了大门。事实上,蒙马特“洗衣船”这个名词也是雅各布发明的。“乍一看这幢楼(洗衣船)好像跟其他的大楼没什么不同。不过一旦走进去,你就会发现里面就是个名副其实的蚁巢:它拥有多条阴暗的走廊,上下共分四层,遍布偏僻角落,即神秘又潮湿。”雅各布收留了这位尚未被人们发现的艺术家,并且用尽一切方法展示毕加索的作品。“毕加索的作品被绘画界所排斥,似乎仍倾心于他的作品的人就只剩下马克斯·雅各布了。”毕加索对这位知心伙伴最好的劝言,也是本书中让人落泪的一幕:
不过我恳请你,答应我,辞掉你那份愚蠢的工作,去写诗吧!你是个诗人,要像诗人一样生活!
友情如斯,这是对雅各布的劝言,也是毕加索身体力行的方向。或者与其本人而言,内心定会有这样一个声音:我是个艺术家,要像艺术家一样生活!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毕加索认识了诗人阿波利奈尔,并非常激动地介绍给了雅各布。“我跟你说的那只鸟儿就栖息在那儿。你会喜欢上他的:优雅、敏感、粗俗……是个诗人。”后来的日子,毕加索、雅各布、阿波利奈尔过着“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生活。他们拿着“于布老爹”的手枪,一边砰砰砰向空中开(空)枪,一边又高呼“打倒拉弗格!兰波万岁!”这样的长啸回响在整个蒙马特高地上……
或许很多人对阿波利奈尔并不十分了解,但也可能听到过那首改编自其作品《米拉波桥》(Le pont Mirabeau)的歌曲。
塞纳河在米拉波桥下流逝 我们的爱情 还要记起吗往日欢乐总是在痛苦之后来临 夜来临吧听钟声响起 时光消逝了而我还在这里……(徐知免译本)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Et nos amours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纪尧姆·阿波利奈尔
故事讲述到这里,相信任何读者都不会再意外,为什么原著第一二册的书名是《马克斯·雅各布》和《纪尧姆·阿波利奈尔》了。毕加索的故事,亦是他和洗衣船的小伙伴一起成长的故事。虽然他们曾经奋斗过的“洗衣船”已经不复存在,但书中很多景点依然向世人展现着它们的魅力。比如开篇游人如织的蒙马特高地和圣心教堂,比如艺术家经常光顾的狡兔之家,又比如文中提及的圣拉扎尔火车站……这些都会带我们来到那个熟悉的巴黎。
塞纳河水依然在米拉波桥下静静流淌,您是否准备好翻开这本《毕加索画作》,一起寻味光怪陆离的巴黎?!
毕加索是现代传奇画家,他的名字超越许多政要、明星,世界上每个角落都有关于这位多产天才画家的耳语。
关于毕加索,抽象似乎成了他的代名词。
帕布罗·毕加索,《亚维农的少女》(1907)
的确,这位作家真正闻名于世的第一幅画作是《亚维农的少女》,这幅画看起来有些稚拙,非常扁平,似乎不是出自一位职业画家之手。
但其实毕加索在这幅画里,融入了他童年积累的古典主义经验,以及青年时期在巴黎的人生经历。
帕布罗·毕加索,《第一次圣餐》(1896,14岁)埃尔·格列柯,《揭开第五印》(1608)
当时,为了与野兽派画家马蒂斯竞争,毕加索搜肠刮肚地寻找灵感,而这幅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的《揭开第五印》就成为了《亚维农的少女》的灵感之一:布满褶皱的布料背景、女人们的姿态,以及凝固画面中传递出的强烈情绪,都被毕加索以自己的方式重塑。
用毕加索自己的话来说,“糟糕的艺术家复制作品,好的艺术家窃取灵感。”
巴黎的生活给了这位虽然年轻,却感受力超群的画家许多灵感。
刚到巴黎不久,他的朋友卡萨吉马斯因情自杀后,毕加索的情绪始终无法从对生命的思考和忧伤中走出来。
爱慕着他的马克斯·雅各布为了让他振作起来,带他去了圣扎尔女子监狱,那里有上千妓女,生命的苦难向这位年轻的画家扑面而来。
《毕加索画传 I》
亚维农,在毕加索那幅著名的画作中,指的并不是法国南部风景如画的小镇,而是巴塞罗那一条以色情业闻名的街道,而画面中的女孩就是等待客人检阅的妓女们。
这些点滴的知识、画技和情绪的积累,最终让《亚维农的少女》呈现在了世人面前。
《毕加索画传 I》讲述的就是创作《亚维农少女》之前的毕加索,也就是被后人称为毕加索的蓝色时期(1900-1904)和玫瑰时期(1904-1906)这两个阶段。
这本书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对巴黎充满幻想、才华横溢的画家,想要来到这个艺术中心施展心中的抱负。
然而他不肯向金钱妥协,对艺术天真热烈的坚持,也让他的生活贫困潦倒。
《毕加索画传 I》Le Repas de l"aveugle 1903Pierreuses au bar 1902
这个时期,蓝色铺满了毕加索的画布,人物是颓丧、呆滞的,就像画家的心,尽管感受力敏锐,感受到的却只有放大、加重的悲伤。
迷茫的毕加索返回家乡西班牙住了一段时间,直到马克斯·雅各布邀请他搬来巴黎蒙马特高地著名的“洗衣船”。
“洗衣船”曾是位于哈维尼昂大街7号一座钢琴厂,废弃后被分割,作为艺术家画室而出租。正是在这座如“蚁巢”般,布满阴暗走廊的艺术家大院儿中,毕加索与他的初恋情人费尔南德相遇,开启了他的玫瑰时期。
渐渐地,蓝色开始撤退,毕加索笔下的人物线条变得舒展了,色彩也柔和、温暖了许多。
Acrobate à la boule, 1905Deux nus, 1906
1906年,终于卖出了一些画的毕加索,带着那笔钱和费尔南德离开了巴黎,而从当年的画作中不难看出,属于毕加索的风格已经逐渐形成了,《亚维农的少女》呼之欲出。
《毕加索画传》十分细致地描绘了画家的生活:
他和朋友们一起寻欢作乐、在遍布巴黎的咖啡馆中谈论艺术和思潮;
他和情人们缱绻在狭窄幽暗的公寓,从这些缪斯身上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
他在西班牙与法国之间一次次茫然地往返,时而踌躇满志,时而万念俱灰。
然而没有哪个人能用爱情、友情或者金钱牢牢抓住毕加索,尽管年轻的画家需要他们,他却更需要自由,自由地创作,自由地生活,自由地表达他尚在探索中的自我。
关于毕加索的传记多如牛毛,这本传记通过绘画和对话,更生动地复活了一个时代,巴黎的繁华与堕落、年轻艺术家之间的欣赏与竞争,沉浸在书中,仿佛就走进了那个喧嚣的黄金时代,身边就是处在成名前奏的、尚未完成的毕加索。
《毕加索画传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