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标准,有时候是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有时候是别人不自觉给你定下的标准,如何看待这些标准,需要我们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适应或者看破它。
文学中的励志现象,不得不说这是作者给千千万万读者定下的“标准”,在《平凡的世界》一书中,从农村到城里读高中的孙少平一时习惯不了城市的花红酒绿,一颗年轻而敏感的自尊心,在同学中抬不起来。后来他在许许多多的事情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在班上他是劳动委员,正值“大跃进”时期,同学们平时大多数时间在外劳动,所以一系列的活动安排他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他在班上的学习成绩也是数一数二的,因此,他心中便有了优越感,他以自己的“标准”处事,便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这是从别人的标准中找到了自己的标准。
同时作者在书中刻画出一个异常艰苦的成长环境,一个村里来的小伙子,在桥头当揽工,后来被招去当矿工,虽然辛苦,但他觉得很充实很快乐,我们宽容的读者看到这里,便会感觉到孙少平虽然在一个异常艰苦的环境中成长,但他却不被击垮,以此比己,自己的生活环境明显优越,一样能像主人公那样,甚至比主人公还要活得好,这里便产生了“励志”效果。在读小说时我们已经不小心掉入了作者的“圈套”中,感知着一个作者创造的更为高的“标准”,将心比心,便出现了励志现象。
在平时我们的考试中,甚至是“一考定终生”的高考中,我们会在考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其中不乏“题海战术”“特别训练”,一般来说平时做题的难度会比考试时要大,一旦我们习惯了或者超越了这个标准,在高考中我们就能轻松获胜。去习惯这种人为定下的标准,有利于我们“成长”。
这些天在学校,我恢复了洗冷水澡的习惯,因为自身有鼻炎,而且有点懒,所以采取这个比较极端的锻炼方法,每天坚持下来,身体一旦习惯了这个标准,自身的抗寒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渐渐鼻炎消失了,也不那么怕冷。
面对种种现象和标准,我们需要用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去思考,用怀疑的目光审视一切,即使面对权威,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