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军阀晚年的人生感悟
人生苦短,岁月沧桑。颠簸一生的大小人物,无论是做官、经商,还是弄文、习武,到了晚年都会有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天津友人杨老先生对此感触尤深。一次,他在信中专门向我介绍了他刚刚读到的“山西皇帝”阎锡山死前自撰的几副挽联。
友人介绍,阎锡山在台湾退休后深居简出,一心著述。山居十年,写下了三百一十多万字的理论文章。这些文章的价值姑且不论,仅仅这种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我们就当刮目相看。据说,在生命弥留之际,他没有做什么“遗嘱”,而是自作挽联数副,并嘱家人在他死后贴在他的指示之处。其一,贴在他的灵前:
避避避,断断断,化化化,是三步工夫;
勉勉勉,续续续,通通通,为一等事功。
横幕为:“朽嗔化欲”。其二,贴在檐柱前:
摆脱开,摆脱开,粘染上洗干净很不易;
持得住,持得住,掉下去爬上来甚为难。
横幕为:“努力摆持”。其三,贴在他家的院子中:
有大需要时来,始能成大事业;
无大把握而去,终难得大机缘。
横幕为:“公道爱人”。其四,贴他家的院门:
对在两间,才称善;
中到无处,始叫佳。
横幕为:“循中蹈对”。
这几副挽联,读来很有兴味。与其说是阎先生的故弄玄虚,倒不如看作是他的人生感悟。其中的酸甜苦辣,苦乐悲欢,非亲身经历且道行高深者难以领会。所以,不仅当时的众多往吊者莫名其妙,即使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有许多人不解其意,颇多揣测。
怪不得有人会说:阎一生喜弄玄机,临终还留下这千古一谜!
阎锡山晚年对儒学和宗教均很有研究。他不是佛教徒,也没有被基督教所同化。相反,他力图以儒学为准绳,去比较、衡量佛教、基督教的对错得失。他说:“断不了生根不可死,摆不开生趣不可生,此佛法也。尽不了生根不死,善不了生趣不可生,此儒道也。佛儒过程与途径有别,成果与目标无别。”他还说:“我因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使外物不足以刺激自己,即应无所住;生其心应‘明如镜’,来个什么,照个什么,惟佛学置人类之悲惨而不顾,较之孔子的栖栖惶惶,即是离了人生。”
阎氏认为,中国文化的真谛是“中”。他用儒学比较、解释佛学,实质就是要坚持所谓的“中”的文化。
我们不能不说,这些见解自有他的独到之处。